张田宁 通讯作者:周美启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定义传统医学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疗法三个部分[1]。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疗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和研究价值,如何继承创新等等,本文对此试作一探析。
现存医史文献中尚无民间疗法的确切定义和专业介绍,多将之归纳于传统医学或中医特色疗法中统一论述。《新华词典》中“民间”的解释即劳动人民中间,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现代汉语词典》具体解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文学或艺术等。结合二者可定义“民间疗法”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据《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一书总结介绍,民间疗法有200多种,如针灸、拔罐、神经、经络穴位注射、药棒、药枕以及食物疗法、膏、丹、丸、散、酒、茶等,针灸有三棱针、火针、水针、指针、耳针、头针、足针等[2]。事实上作为传统医学的组成,民间疗法有其自身的系统体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民间疗法应包含各民族间的医疗方法。
而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的单方、验方等各类特色疗法亦数不胜数,远不只上述这些,只是暂时缺少系统挖掘、科学认定、整理归类等。所以我们常说的民间疗法多数是笼统的、泛指的,是有别于常规医疗程序的各类“土”疗法,其确切的相关系统资料仍待进行全面的考证限定等。
传统医药学起源和发展无外乎两方面:理论和实践。前者以浩瀚的医药典籍作为中医药文化结晶的载体;后者以独特的民间单验秘方与诊疗技术展示着中医药的实用价值。重视加强民间医疗的研究,不仅使患者直接受益,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更可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疗法的传承发展具体表现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传统医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形成和发展。
相对传统医学中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民间疗法自身理论体系和发展可能是不足的,但其更贴于民众的独特经验医方医技,作为理论来源,对传统医学整体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也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验方及诊疗技术的收集整理,使之凝聚积累到一定高度,上升为相关理论体系,多以医药典籍总结传承。最早期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随后较多研究认同的是实用性突出的《五十二病方》,东晋葛洪采集编著的《肘后救卒方》,宋代以前的医药方书《太平圣惠方》及政府编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医疗方书。发展到清朝时期赵学敏《串雅》一书不仅将民间医疗经验收集汇总,更有意义的是将之上升为医学发展的阶段。为此作出贡献并被传颂至今的医家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孙思邈、李时珍、傅青主、万密斋等人。近现代随着国家的推广重视,出现大量相关资料书籍,典型代表有《中国民间验方秘方汇集》,全科的《中国秘方全书》、《民间偏方秘方精选》等;专科的如《中国外科秘方全书》、《中国肾病秘方全书》等。更有当代熟知的名医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人[3]。这些经典文献加上历代民间名医共同推动,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的形成,其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民间疗法的发展过程。
理论源于实践,对其提炼发展可更好地再应用于实践。民间疗法被公认的一项优势就是具有简、便、廉、验、巧等特点。综观现有的各类民间疗法,其应用已涉及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杂病等,以其独特的简、便、廉、验为民众所认同。如张海香[4]应用湿羊粪的民间疗法治疗内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效果显著;刘乃元等[5]运用民间疗法三棱针点刺、拔罐加艾灸法治疗外科体表痈肿200例,均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马春梅[6]运用白酒、红糖、止痛片综合的民间疗法辨证治疗妇科痛经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王彦荣[7]在临床记录了运用民间疗法蜈蚣粉吞服治婴幼儿腹泻,羊粪敷脐治新生儿脐炎,瓜蒂吹鼻治黄疸,丁香含漱治口腔溃疡,韭籽、萝卜籽研末冲服治呃逆等儿科及其他杂病,疗效奇特;黎运呈[8]亦综述了近年来运用民间疗法治疗内、外、妇、儿科及皮肤、伤科杂病等的相关文献及报道,内容充实全面,显示出民间疗法在实际临床中的丰富应用。
传统观念多把民间疗法与传统医学即中医学相联系,甚至直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虽说民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对其发展或影响较大,但不等于完全将其纳入其中。民间疗法只是暂时自身体系发展不足,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应尽早予以优化规范。鉴于其对传统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及临床中的实用性,针对民间疗法的收集整理、科学认定、临床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认真探索,将是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
民间疗法起源于民间,不仅有传统医学起源发展的共性,也有自身发展的特征,包括优势和不足。综合各家观点,对民间疗法的特色共性认识如简、便、验、廉、巧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现代医药的不足、促进市场竞争和医疗的进步,更是医学基础理论的实践来源,甚至可以形成民族品牌。
相对民间疗法的这些优点,结合其当前发展欠缺的状态,民间疗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有:①收集整理艰巨:由于思想理念的薄弱,国家地域广阔,民情丰富,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医技传承保守或断层,有的疗法变换多样,数量种类繁多,收集整理工程浩大。②科学认定困难:民间疗法比较特殊,有些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治疗方法的科学规范性受质疑,安全性、科学性相对不足,也是不能紧跟时代同步发展的重要阻力。③临床应用受限:因缺少系统理论支持,现代医药科技又发展迅猛,多被所谓的“正统医学”排挤,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④系统开发不足: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相关保障,相关资金、技术及学术投入不足,民间疗法的开发深度和广度有待发展。⑤组织结构不健全:民间疗法专业组织结构不完善,相关人员学历及技术良莠不齐,更有浑水摸鱼者,管理上的困难影响着整体发展。以上这些不仅关系到民间疗法的科学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传统医学的进步。
民间疗法的相关工作是一项巨大的艰难工程,针对目前民间疗法发展缺失的状况,如何更好地整理、继承发展民间疗法资源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①广泛收集、仔细筛选:深入民间基层,实地记录考察,鼓励主动献技,结合文史文献,逐级统计,建立电子资源数据库,由粗到精,尽量从源头全面收集。②引用科学:应用现代程序软件,建立针对性客观评价体系,合理、灵活评定民间疗法,依靠实验科技,综合考虑,科学认定特色疗法。③重视临床循证: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遵循循证医学,升华治法方药,安全规范疗法,普及临床,适应现代文明。④全面开发:多管齐下,借助高校平台,通过网络媒体等多渠道建立特色民间疗法专业,发挥民间师承医学模式;解放思想,将特色医疗技法合理传承,并鼓励培养当代青年对传统医学的兴趣,提高相关专业水平;面向市场,加大科技投入,落入实处,结合现代医学模式,做好特色诊疗技术产研一体工作,形成民族产业。⑤完善组织结构:政府加大民间疗法专项发展力度,进一步落实法制化、利益保障、讲先评优等政策方针;政府主导,加强地方协同合作,组织号召各地医家,增进学术交流,完善民间疗法系统理论和临床应用,做到有依有靠。
当然,民间疗法的相关问题和方法可能会多种多样,仅通过书面只言片语力量是微弱的,更多的是全体人员的亲力亲为、坚持不懈,才可能早日实现民间疗法的发展。
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项瑰宝。近年来国家已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民间医药开发战略的实施,人们应用现代科技医药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传统民间医药的发展。事实也证明,重视民间医疗资源的开发和发展,不但有现实的及时效应,更会利国利民,具有长足的医学贡献。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者们对民间医学的建言献策繁荣呈现。随着人们思想上的重视,政策上的同步,特别是专业医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注意发掘研究和传承保护民间医学的经验,并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提高,民间疗法也将发生变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带领扶持下,上下结构协调,政策完善到位;收集整理工作缜密,资源统计合理全面;实践应用上逐渐强化安全性与科学有效性,并突出预防保健治未病;鉴别认定上显现科学规范化并纳入法制化;在市场环境的推动下,民间疗法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也将成为趋势。进而随着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疗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补充、丰富和创新中医药理论,成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1]陈仁寿.民间医药的内涵实质与研究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0):67.
[2]邓来送,朱保华,邓莉.民间验方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1:80-82.
[3]庞国明.民间验方、传统诊疗技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925-926.
[4]张海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民间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0):28.
[5]刘乃元,张冬梅.民间疗法治痈肿[J].中医外治杂志,1999,8(3):41.
[6]马春梅.民间疗法治疗痛经3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46-47.
[7]王彦荣.民间疗法趣拾[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8):30-31.
[8]黎运呈.民族民间疗法略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