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权
(巩义市中医院,河南 巩义451200)
党中勤主任医师系河南省首届名中医,现任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20 a余的肝病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县级中医院骨干医师培训中的一员,有幸侍诊于党师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党师治疗肝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党师治疗肝病注重疏肝与养肝相结合,肝藏血,其体柔,主疏泄,在气机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肝为刚脏,属春木而主风,性喜升发,肝病多见阳亢证候,故古人曰:“木曰曲直。”肝属厥阴,内寄相火,易化火动风,《临证指南医案》用“体阴用阳”来概括肝脏的生理功能,因此肝脏病变就表现在阴阳失衡上。肝病的治法从本质上讲就在于使肝体和肝用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
疏肝法,即疏散肝郁,是理肝的一种方法;养肝法,是滋养肝阴之不足,是养肝体的一种方法。阴阳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肝体和肝用亦是如此,故而治肝之法非疏肝与养肝结合不可,单纯疏肝或单纯养肝均非治肝之法。如党师治疗肝病最常用的逍遥散中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柔肝敛阴,分别为理肝和养肝阴之要药,在此基础之上疏肝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木香;养肝加生地黄、麦冬、沙参。
重视后天之本是党师治疗肝病的又一特色,党师认为:肝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木土相克,二脏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机体气血津精水谷精微的生成输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肝为刚脏,主疏泄,肝脏疏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脾的濡养。《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养,水以灌溉。”脾土属阴,主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也离不开肝的条达疏泄之性,《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土得木而达之”即是此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与脾之间保持着木克土,土滋木的动态平衡,共同完成机体的运化疏泄功能。无论哪一方功能失常,都可破坏这种动态平衡,引起另一方的功能异常。仲景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升胃降,机体才能完成清浊的代谢过程。党师常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在治疗肝病过程中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临方遣药常在疏肝与养肝基础上加用醒脾和胃、理气调中之品,炒扁豆、陈皮、山楂、麦芽、砂仁为其喜用之品。
慢性肝炎之病机,多为脾土湿盛,脾胃失和,肝胆失调,郁生湿热,从而导致气滞血瘀,胁肋作痛。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机体气血之调和,全赖中焦脾胃之健运。中土不健,肝胆失调,则气滞血瘀,因此治疗肝炎,以补中焦脾胃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治疗肝炎之大法。在临床实践中,党师结合自己的辨证经验,又把慢性肝炎的论治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者,初转为慢性肝炎,湿热明显,治疗当以清热祛湿为主,给予茵陈、栀子、虎杖、垂盆草等,以轻清不伤正气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久治不愈,气滞血瘀明显,治疗应以疏调气血为主,给予柴胡,芍药、茯苓、白术、木香、枳壳等;晚期者,肝脾肿大,甚者肝硬变,治疗当健脾渗湿,柔肝止痛,软坚化瘀,当攻则攻,当补则补,攻补得宜,使正复邪退,病情好转。
党师认为:中医多途径给药古已有之,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中医内科医师而言,却只知内服汤药一途,这无疑降低了临床疗效。党师常言:重症肝胆疾病病机较为复杂,临床上单靠某种药物或疗法难以奏效,且患者多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内服药物常影响食欲甚至发生呕吐,中药静脉滴注、灌肠、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增加了给药途径,拓宽了治疗手段,中医多途径给药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中医多途径序贯给药,配合必要的现代医学最新疗法,能够较快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重症肝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党师利用中药灌肠的“内引流作用”和“透析样作用”,制订了退黄灌肠液(茵陈、生大黄、枳实、厚朴、赤芍、虎杖等)和逐水灌肠液(大腹皮、大黄、枳实、厚朴、黄连),分别用于急黄的退黄和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穴位贴敷则是利用药物从皮肤透入吸收和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肝、胆、脾、胃,从而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发挥疏肝健脾、利胆和胃、化瘀软坚、散结消癥、逐水消胀等功效。其制订的逐水膏(大戟、甘遂、芫花、牵牛花、小茴香各等份,共为细粉,过100目筛,每次10 g,蜂蜜适量)贴敷神阙等穴位,用于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疗效确切。
患者,男,38岁,2011年11月8日初诊。主诉:乙型肝炎确诊8 a,右胁部不适伴目黄、尿黄1个月。患者于8 a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小三阳,1 a前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口服阿德福韦酯胶囊10 mg,1次/d,服药半年后病毒已转阴。1个月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胁肋部不适,口苦,纳差,厌食油腻,目黄,尿黄。在当地查肝功能示:ALT 136 U/L,AST 117 U/L,TBIL 78.9 μmol/L,DBIL 33.6 μmol/L,GGT 97 U/L。HBV-DNA阴性。彩超检查示:肝脏弥漫性回声改变。PV 1.2 cm。在当地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 mL,还原性谷胱甘肽1.2 g加液静点,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加味服用20 d后,复查肝功能示:ALT 42 U/L,AST 34 U/L,TBIL 28.9 μmol/L,DBIL 14.6 μmol/L,GGT 59 U/L。病情好转出院。回家后继续服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示:ALT1 12 U/L,AST 95 U/L,TBIL 58.9 μmol/L,DBIL 33.6 μmol/L,GGT 67 U/L。为进一步求治前来就诊。症见:胁肋部不适,纳差,乏力,目黄,尿黄,舌体胖大,舌边处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稍弦。西医诊断: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中医诊断:肝著病,证属肝郁脾虚兼血瘀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之剂。处方:柴胡 15 g,当归12 g,白芍12 g,茯苓15 g,白术15 g,半夏 10 g,炒白扁豆 20 g,郁金 10 g,鸡内金15 g,木香 9 g,陈皮 12 g,垂盆草 20 g,桂枝 9 g,佩兰 12 g,丹参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1 d 1剂,分2次温服。11月15日二诊:患者食欲增加,胁肋部不适消失。效不更方,继服原方5剂后,患者不适症状均消失,复查肝功能示:ALT 36 U/L,AST 31 U/L,TBIL 18.5 μmol/L,DBIL 9.6 μmol/L,GGT 57 U/L。继续给予院内制剂实脾软肝丸巩固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3个月后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 中医学认为: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分别责之于湿热与寒湿。该患者起病之初为湿热蕴结所致,故而选用清热祛湿之茵陈蒿汤疗效颇佳。然而此药为苦寒之品,久服伤脾碍胃,运化失司,木郁土虚,证已变,药未变,后期疗效不佳亦在情理之中。党师进一步指出:患者为青年男性,久患肝病,中焦脾胃功能下降,加之应用清热祛湿之茵陈蒿汤时间过长,更伤脾胃,运化失司,木郁土虚。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结合舌脉象辨证属肝郁脾虚兼血瘀证,故采用疏肝、健脾、活血之剂后疗效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