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军强
(河南省建筑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而得名。其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善治脏腑之湿痰;为止呕之要药,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运用,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亦可治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外用可消肿止痛,治疗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半夏块茎含挥发油等多种成分,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剂均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从半夏中分离出来的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等。古代就已经认识到其药理作用复杂,如成无己曰:“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声音。”张元素曰:“半夏,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充分表明了古医药学家对半夏功效的高度概括。其药理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煎剂0.069μg/g灌胃,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或胸腔注入碘液引起的咳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可待因同样发生于给药后30 min,药效能维持5 h以上;但镇咳作用比磷酸可待因l mg/kg灌胃的效力略差[1]。
半夏制剂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有报道[2]显示:半夏水煎醇沉液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消炎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其抗溃疡作用的药理基础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等。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机制是对呕吐中枢的抑制和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3]。
陶宗晋[4]从半夏中分离出半夏蛋白,认为它是半夏中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给予怀孕7 d的小鼠每只皮下注射半夏蛋白250 pg,50%的小鼠流产,无小鼠死亡,不同逆转条件的恢复半夏蛋白,对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仅一种逆转条件为5~8℃者,抑孕率仅占36%。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定位术显示:子宫内膜、腺管上皮细胞,以及胚胎外胚盘锥体上某些部分细胞团和半夏蛋白有专一性的结合,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外源蛋白质—半夏蛋白的抗孕作用部位,如直接将半夏蛋白注入小鼠子宫腔内也表明有抗早孕作用。半夏蛋白还有很强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子宫内注射500μg/次,抗着床率达100%。经半夏蛋白作用后的子宫内膜能使被移植的正常胚泡不着床。在子宫内经半夏蛋白孵育的胚泡移植到同步的假孕子宫,着床率随孵育时间延长而降低[5]。
半夏有较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后,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占97.5%。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使其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占96.0%[6]。半夏浸膏对离体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静脉注射对犬、猫和兔有短暂降压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剂灌胃时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刺激作用。若持续给药,能引起功能抑制。半夏静脉注入大鼠时,呈一过性降压作用,如反复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7]。灌服清半夏750 g/L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并具有延长凝血时间的倾向[8]。以二磷酸腺苷(ADP)、胶原为诱导剂时,清半夏对血小板的聚集具有延迟作用[9]。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作用[10]。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糖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除红细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他细胞,对小鼠脾细胞、人肝癌细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不凝集大鼠附睾和猪大网膜脂肪细胞。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
炮制品:2000 g/L清半夏水煎液26.5μL/g预防给药时,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P<0.05)。给小鼠腹腔注射60 g/kg对自发活动有明显的影响(P<0.05);15 g/kg或30 g/kg可显著增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睡眠率(P<0.05),并有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和异戊巴比妥钠对生半夏催眠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实验研究[12]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半夏多糖组份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
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健脾,化痰降逆;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滋而不腻。两药合用,润肺胃而降逆气,清虚热而化痰浊,润而不腻,燥不伤阴;但麦冬用量须大半夏一倍以上,方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临床用于热病伤津、肺胃阴虚及肺痈、肺痿等疾病。胃热呕吐者,可配合黄连等中药;胃寒呕吐者,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胃虚呕吐者,可配人参、白蜜同用。藿香与半夏皆归脾胃经,藿香气芳香,长于化湿悦脾,宽中快气,和胃止呕。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温燥,有调脾胃之功,并有较强的止呕之力,临床用于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泻之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汤以藿香、半夏合用,燥湿与化湿合用,治湿浊困脾较甚、胃中停饮呕逆之证。
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运用经验和使用注意事项如下:在使用附子、半夏配伍时,只要抓住患者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中医病机,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配伍相反不是绝对禁忌。
半夏与天南星均可辛温燥湿化痰。半夏专入脾胃,主治湿痰,且能降逆止呕;天南星兼走经络,善治风痰,又能祛风定惊。两药相伍,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泻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合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临床用于顽痰咳喘,风痰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蹇,以及癫痫惊风等疾病。
半夏消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开结消痰,下气行水,降气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旋覆花则侧于宣肺,下气行水。两药相伍,一燥一宣,互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强和胃止呕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及寒湿犯胃所致的呕吐噫气,或支饮,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心下痞坚等疾病。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温燥散,具有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两药配伍,协同为用。半夏降逆止呕为主,生姜化水止呕为辅,且又具温中化饮之功效,相互协同而增强和胃止呕之效。另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抑制半夏之毒,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长,可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临床用于水饮停胃而见呕吐清水痰涎,苔白腻等症。《金匮要略》中以二药组成的生姜半夏汤和小半夏汤可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等疾病。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干姜辛热,主归肺、脾、胃经,有温肺化饮之功,既能温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气之肃降,使水道通调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脾胃祛湿浊而绝生痰之源。两者合用,对痰浊阻肺、咳嗽气喘之证最宜。临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之症。《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药等分为末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普济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药治久吐不止。
半夏辛温,为治湿痰要药,长于燥湿化痰;天麻甘平,为治内风圣药,善于熄风止晕。《医学心悟》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圣济总录》中的天麻丸以二药为主,治疗偏头痛、眼目昏花,或头目眩晕、起坐不能者。前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采用半夏燥湿化痰治其本,天麻熄风平肝治其标。两药配对,标本兼顾,化痰熄风,治疗眩晕、头痛。《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临床用于风痰上扰,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辛温性燥,入脾胃二经,功能化饮祛痰,和胃止呕;黄芩苦寒,入肺经,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热。两药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贮痰之器,源清流洁,痰化肺清,湿去逆降之功显矣。如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寒热互结者,可配黄芩、黄连、干姜。半夏辛温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结。《药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两药配对,相辅为用,化痰散结,宽胸消痞之功显著,临床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痰浊胶结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热壅肺之胸膈塞满、气逆咳嗽、吐痰黄稠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疗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气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升一降,具有调和脾胃、舒畅气机的作用,使阴阳通,脾胃和,可入眠,为治“胃不和,卧不安”的良药。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寝不安。
临床上中医用药强调整体,重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整平衡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西药治疗侧重于局部,注重消除病灶,中药与西药在临床应用上各有特点,若中西药联用则可取长补短。如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为解热、镇痛、抗风湿,发汗之力猛容易伤阴,与补阴生津的沙参、知母、玄参、生地黄配伍运用,既能发汗退热,又能清热生津,共收祛邪扶正之效,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鱼腥草、桔梗、半夏、罂粟壳等与氨茶碱联用,能增强止咳平喘的疗效[13]。
总之,依据半夏的药理作用,合理用药是关键,尤其是在配伍应用方面,如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及与西药的联合运用更应谨慎。
[1]黄庆彰.中药的镇咳作用半夏与贝母[J].中华医学杂志,1954,34(5):325.
[2]刘守义,尤春来.半夏抗溃疡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19(10):42.
[3]奥井由佳.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
[4]陶宗晋.半夏蛋白的分离、结晶、生物活力和一些化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1):77.
[5]陈惠玲.半夏蛋白的抗兔胚泡着床作用[J].生理学报,1984,36(4):388.
[6]藤守志.半夏浸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3,11(2):103.
[7]汤玉妹.半夏炮制前后药效的比较[J].中草药,1985,16(4):21.
[8]沈雅琴,张明发.半夏的镇痛、抗溃疡和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3):141.
[9]张小丽,谢人明.四种中药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00,15(6):260.
[10]蒋文跃,杨宇.化痰药半夏、瓜蒌、浙贝母、石菖蒲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3):215.
[11]朱复南,周英杰.(内经)半夏汤对催眠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0,10(3):202.
[12]Riordan JF.Biocheistry of zinc[J].Med Clin North Am,1976,60(4):565.
[13]许晶.浅述临床中西药的配伍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0,1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