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

2013-01-23 17:00:10陈孚健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2期
关键词:同心圆肠套叠扫查

陈孚健

(宿迁市泗阳康达医院彩超室,江苏 宿迁 223700 )

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

陈孚健

(宿迁市泗阳康达医院彩超室,江苏 宿迁 223700 )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肠管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小儿肠梗阻的最常见病因。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0-95%,主要因小儿植物神经不稳定、幼儿肠系膜较长,回盲部活动度大,以及回肠与结肠管腔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消化道畸形,肿瘤、肠道息肉以及其他肠道病变所引发,约占5-10%。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应用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诊断小儿肠套叠21例.本文就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进行回顾研究,报告如下。

小儿;肠套叠;彩超诊断

肠套叠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期临床最常见急腹症之一,为伴有肠系膜结构的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的另一段肠腔内所致[1]。本文就经过超声监测引导下下水压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的21例小儿肠套叠的彩超图像进行分析,探讨彩超对肠套叠的诊疗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肠套叠患者21例,均系我院儿科住院病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5岁,男10例,女11例,表现为阵发性烦躁和哭闹10例,红果酱样血便腹部肿块6例;腹胀呕吐3例;发热、哭闹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3h,最长约72h,腹部触及腊肠样包块者9例(42%),肿块位于右侧腹6例;未触及包块者12例(58%)。以上病例均经我院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或手术后确诊为肠套叠。

1.2 使用仪器及探查方法

采用国产迈瑞DC-6型彩超,使用低频凸阵探头(3.5~5.0 MHz)及高频线阵探头(5.0~7.5 MHz)。患儿取仰卧位,先应用凸阵探头对患儿全腹部进行密集扫查,避免漏扫,着重扫查回盲部等套叠易发生部位,根据探头压痛点、有无异常包块、肠管扩张程度及肠间隙积液等超声表现,发现异常回声后,改用高频探头,对可疑包块做纵、横、斜等各种不同切面进行扫查,记录其长轴、短轴切面,观察并记录套鞘到内筒的厚度,估计肠壁水肿情况,注意附近有无肿大淋巴结,肿块近端肠管有无扩张、积液征象,肠管有无逆行蠕动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CDFI)测量套叠肿块内血流信号情况,在显示血流的彩色信号部位采用连续多普勒取样,测量血流阻力指数RI以及峰值流速Vs。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

21例肠套叠患者,超声检出2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100%;其中15例在我院经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4例复位不成功而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部分肠切除术。

2.2 超声声像图表现

二维声像图特点:①凸阵探头条件下扫查多表现为混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其近端肠管多有扩张,肠内容物增多,并可见其内有逆行蠕动回声。②高频线阵探头扫查:横断扫查显示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中心圆的轮廓多不规则,是由于套入部的肠管形成反折的浆膜及内层黏膜相互挤压所造成,同心圆的构成是一个较宽的弱状回声区包绕着一个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或呈一致性的高回声的圆形中心区,在套入部圆形中心区内又可见一更强回声的致密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块影。本组患者包块在高频探头进行横断面测量,外圆最大直径7.0 cm,最小直径1.6 cm,中心圆最大直径3.6 cm,最小直径0.9 cm。③纵切扫查时肿块呈“套筒征”或“假肾征”,表现为对称的高低相间回声的多层平行管状回声,与上面“同心圆征”相对应[2]。CDFI:部分病例发病时间短,压迫症状轻,动脉血流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可无明显变化,部分病例病程长,压迫程度较重,被套肠段肠系膜血流明显减少,仅见一两处星点状血流信号甚至可以无法测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增高,可以继发肠坏死,预后差。水压灌肠复位超声所见:随着注水量的增加和压力的增大,超声下可见横切面上套叠鞒部与套入部之间的环状无回声暗区愈来愈宽,套入部肿块影愈来愈小,最后消失;末端回肠水肿明显,其纵切呈“沟壑样”,横切呈“铜钱样”改变。

3 讨 论

3.1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肠套叠4~10个月最为常见,系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为婴幼儿期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好发年龄多在2岁以下。小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原发性肠套叠多无器质性毛病,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如小儿肠系膜较长,回盲部活动度较大,饮食规律改变,肠道感染,水电解质紊乱,植物神经不稳定等造成。继发性多由消化道畸形,肠道肿瘤,肠道息肉等引起。肠套叠大多数是单发的,也可由多处肠管同时发生,有时整个肠套叠可再套入远端肠管成为复合套,套入部进入鞒内后可随肠蠕动沿着肠管向前行进,同时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管发生梗阻,同时肠系膜受压,发生肠管绞榨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以及腹部腊肠样包块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为其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了新的检测措施[3]。

3.2 肠套叠的病理分类回盲型

回盲部套入结肠,此型多见,约占50%~60%;回结型:约占30%;回回结肠型:约10%;小肠型、结肠型、多发型、复合型非常少见。

3.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出现“同心圆”或“靶环征”并不是肠套叠的特异表现,胃肠道的肿瘤也可出现“同心圆”或“靶环征”,但其形态多不规则,肠壁厚度不一,中心部多呈现较强的气体反射,体位变动时,可见变化明显。而肠套叠的“同心圆”或“靶环征”强回声区稳定,直径相对较大,外周轮廓多较光滑、完整。空腹时做中上腹腔扫查时,胃腔可以呈“同心圆”或“靶环征”,但在做连续扫查,胃腔的“同心圆”或“靶环征”可随胃肠蠕动在数秒内不断出现变化,而肠套叠不会出现变化。

3.3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哭闹(腹疼)、呕吐、果酱样大便和腹部腊肠样肿块。当其主要症状都具备时,往往不易发生漏诊及误诊,在早期上述症状往往不典型的情况下,阳性体征不明显,易发生误诊,给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当小儿有反复出现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呻吟或烦躁不安时,就应首先考虑肠套叠。过去,在小儿肠套叠,常用X线检查,但X光线下空气灌肠或钡灌肠,会给发育成长期的小儿带来一定量辐射,而超声不需要进行特殊准备、经济方便、图像易于识别、方便操作,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成功率高[4]。复位越及时,肠坏死发生率越低,发病的时间越长,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越高。

本研究资料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既可定位,又可定性,经济安全,且可指导手术,方法简便易行,避免在X线下复位辐射对生长发育期小儿造成的二次伤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小儿肠套叠,还可了解套叠部位肠管壁的血运情况,判断肠管壁的缺血程度,选择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案,并可以在超声波引导下水压灌肠进行复位,有效的避免因治疗方法的不当或延误手术时间而导致肠穿孔,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1] 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9.

[2] 韩新洪,袁华.高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意义[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5):357-358.

[3] 江涛,罗慧军,彭洪波,等. 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0,2(1):206.

[4] 赵忠,李振敏,戚胜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选择复位方式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4):225-227.

R726.5

B

1671-8194(2013)22-0222-02

猜你喜欢
同心圆肠套叠扫查
核电厂辅助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装置研制
同心圆梦再出发
黄河之声(2022年1期)2022-03-16 02:41:22
钢板超声波自动扫查方式对探伤覆盖率的影响
同心圆梦再出发
黄河之声(2021年21期)2021-03-22 03:27:08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0-11-17 07:09:56
同心圆变变变
启蒙(3-7岁)(2020年7期)2020-07-08 03:13:28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基于RCC-M标准的对接焊缝超声波扫查工艺及其分析
无损检测(2016年8期)2016-08-30 03:01:04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现代农业(2016年4期)2016-02-28 18:42:27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