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炎症与感染,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2013-01-23 22:32符纯美陈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4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抗菌药

符纯美陈 洁

(1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系,陕西 汉中 723000;2 汉中市医药总公司,陕西 汉中723000)

区分炎症与感染,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符纯美1陈 洁2

(1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系,陕西 汉中 723000;2 汉中市医药总公司,陕西 汉中723000)

感染可引起炎性反应,也是引起炎症的原因之一。但炎症并不完全就是由感染引起。对于非感染性炎症常使用抗炎药(包括甾体抗炎药类和非甾体抗炎药两大类)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感染则需要使用抗微生物药包括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只有综合分析临床指征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依据抗菌药的抗菌谱选用抗菌药对因治疗感染,才能实现抗菌药的合理有效使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炎症;感染;抗炎药;抗菌药

对医药从业人员来讲,将炎症和感染区分开来并不难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却往往认为抗菌药就是消炎的,消炎药就是抗菌的,所以很多老百姓遇到外伤出血,感冒发热等疾病就会擅自去药店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甚至在临床治疗活动中一些医师在治疗普通感冒、关节脱位、扭挫伤的时候也会长期给患者大量静脉滴注抗菌药物。都把抗菌药物当成万能消炎药,纠其原因最终还是由于对炎症和感染二者概念不清引起。

1 炎症与感染的关系

“炎症”的专业定义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1]。和通常人们所说的“发炎”一致,也类似于老百姓常说的“上火”,是机体对于外界某些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炎症引起的机体局部组织临床症状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和末稍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凡能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大致分为5种:①物理因素,如高热、低温、放射线及紫外线等;②化学因素,如外源性酸、碱的腐蚀刺激及由机体内源产生的一些化学毒物等;③机械因素,如切割、挤压、撞击等。④致病微生物感染,当机体发生微生物感染后,体内也会产生免疫反应,除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外,通常也会有发热等情况,血液化验检查也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细菌、病毒、真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引发感染性炎症的生物因子,其他致病微生物如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感染也可引起炎症;⑤免疫反应,如各型变态反应均能造成组织和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炎症[2]。

上述致炎因素又可归纳总结成两大类:即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和非感染性因素所引起的炎症。由此也不难理解炎症与感染的关系,即感染可引起炎性反应,也是引起炎症的原因之一,但炎症并不完全就是由感染引起。

感染(或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发病因素不同,在药物治疗时所选用的药物也存在很大差异。

2 炎症与感染的药物治疗

对于非微生物感染造成的炎性反应,一般需选择“抗炎药”(即人们常说的“消炎药”)进行治疗。临床常用的抗炎药主要包括2大类:甾体抗炎药类和非甾体抗炎药类。

甾体类抗炎药即糖皮质激素类,这也是老百姓狭义概念中的“激素”。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均有效,尤其在炎症早期这类药物即通过增高血管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透性等机制缓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炎症后期还可防止组织粘连和瘢痕形成。但炎症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炎症后期反应更是机体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在减轻炎症症状的同时,也一定程度降低机体防疫功能,阻碍疮面愈合,甚至可致感染扩散,长期或大量应用还可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3]。

非甾体抗炎药即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这类药多数兼有解热(即退烧)、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多为有机酸类化合物,如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吲哚乙酸类的消炎痛、丙酸类的布洛芬等都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解热止痛抗炎药。其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且这些非甾体抗炎药之间多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常用于物理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关节炎等的治疗。

无论是甾体类抗炎药还是非甾体抗炎药,在治疗炎症时都只是起到对症治疗作用,能缓解红、肿、热、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也很可能会因此掩盖病情而贻误治疗。因此在使用这些抗炎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进还需采取针对原发病因的诊疗措施,以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对于感染,最重要的就是选用具有抑制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病原体的抗微生物药进行治疗,一般不首先选用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殆误诊断。只是在发热疼痛明显的情况下,可适当合用解热镇痛药以缓解患者痛苦。原发病因若为病毒感染,则需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则用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若为真菌感染则选用对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抗真菌药物。感染性疾病在选用抗菌药物时一般需要将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进行,以明确致病微生物的性质,再依据各抗菌药的抗/杀菌范围选择适宜的抗菌药。另外,抗菌药在治疗感染性炎症时,应当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不能症状一缓解就停药,因为即使症状消失,还可能有少量微生物未被杀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抗菌药物分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的青霉素G)、半合成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唑啉)和人工合成抗菌药(如喹喏酮类的左氧氟沙星等)3类,无论哪一类都只对在其抗菌范围内的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有效,对其它的微生物感染及非感染性炎症无治疗作用。如病毒性感冒、过敏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时大量使用广谱高效的头孢类抗生素或喹喏酮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都属于抗菌药物滥用,不仅增加医疗成本,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同时还会使病原微生物在和抗菌药物的长期频繁接触过程中产生耐药性,导致真正患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无有效的药物可以使用。

[1] 武忠弼.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111.

[2] 陈杰,李甘地.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6-119.

[3] 杨世杰,王怀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1-428.

R978.1

A

1671-8194(2013)24-0382-02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合理使用
14种市售抗菌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
某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