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娇,王 玲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患者,男性,60岁,于2010年3月11日就诊。主因左足第1趾关节及踝关节肿胀疼痛半月余。就诊时症见:左足第1跖趾关节及踝关节皮肤红肿、局部发热呈暗红色,疼痛剧烈,拒按,行走不便,伴心烦不安,口渴,小便正常,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3年。平素痛风发作期服用秋水仙碱。就诊时查血尿酸为518.8 u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取穴:太冲、内庭、行间、太白、陷谷、丘墟以及肿胀疼痛局部的阿是穴(此处多为痛风石沉积之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选取直径为0.5 mm的细火针加热至通红,迅速垂直点刺太冲、行间、陷谷、内庭、太白、丘墟6穴;再选取直径为0.8 mm的中粗火针加热至通红,在疼痛局部阿是穴(选取关节肿胀最明显处,触之有波动感)用中粗火针点刺放血,拔出针后,可见暗红色瘀血流出,治疗1次后,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嘱患者针刺部位48 h以内避免近水,同时避免吃高嘌呤的食物。以后2天针刺1次,治疗3次后,疼痛消失,红肿处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5次后痊愈。2个月后复查血尿酸为339.6 umol/L。随访1年未复发。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由于尿酸生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的病损及炎性反应。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盐就会在组织中沉积,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学对“痛风”一病早有记载,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和朱丹溪就有相关论述。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为气血虚弱,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痛风”专篇,提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清朝医家林佩琴《类症治裁》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后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痛风性关节炎归结为“痹证”、“白虎历节风”等范畴。病机方面大多学者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脾肾虚,标为湿浊痰瘀阻络。病位与肝、脾、肾相关。
火针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称“焠刺”、“烧针”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论述。《灵枢·官针》中记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在火针疗法的适应症上,《灵枢·经筋》中载:“焠刺者,刺寒急也”,说明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寒证。《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说明对于经筋拘急及骨病证都可以用火针治疗。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对火针用法的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笔者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从中医学角度讲是因为湿浊痰瘀阻络,闭阻于关节,影响气血运行,局部气血壅滞,日久则痰瘀火郁而毒生,所以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为“不通则痛”。用火针治疗本病可以疏通经络,助气血运行,通过腧穴将热导入人体,激发气血运行。气血运行通畅、营卫调和则腠理开而除病邪。火针的高温“以热引热”,借助火力强开腠理,将热邪引出体外,而达到治病去邪的目的。而点刺放血又是基于“菀陈则除之”的一种方法,有祛瘀、消肿、通络、温经、止痛的效果。点刺放血肿胀局部阿是穴能够鼓舞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使阻塞于局部血流中的浊邪物质随瘀血流出,使气血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