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波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8个腧穴,八会穴各有其名称,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故擅长治疗其相应疾病且临床疗效颇佳。然经过对文献仔细分析及大量临床观察不难发现,与其余七穴迥异,八会穴中的“髓会”绝骨治疗各种“髓病”尤其是髓海不足所致的头痛、眩晕、骨病、脊柱病和痿证等疾病时临床疗效较差,甚至无实际临床应用价值,颇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笔者导师侯书伟教授从医30余年,近20余年一直应用“髓会穴组”治疗髓海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骨病、脊柱病等且疗效满意,认为此穴组方为真正的“髓会”,现就此作以下介绍和探讨。
《难经·四十五难》载:“髓会绝骨”,疏曰:“髓病治此”。《备急千金要方》曰:“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针灸大成》曰:“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随。”《医宗金鉴》曰:“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等证。”可见,在历代文献医籍中,仅《难经》记载绝骨治髓病,而其它文献记载的绝骨仅仅是用于治疗下肢 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脚气等。后世医家的相关医案印证也是屈指可数,至今此方面的临床报道罕见。郭铁等[1]对八会穴之“髓会”提出质疑,认为“髓会枕骨”更符合八会穴理论及临床实用性,八会穴之“髓会”当为“枕骨”;史炜[2]对“髓会”提出质疑,从穴位与经脉脏腑组织关系、治疗作用、腧穴的对应关系三方面论述,认为肾俞当为“髓会”。由此可见,“髓会”绝骨确有“徒有其名”之感。
有关“八会穴”的记载,《内经》并没有详细阐述,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曰:“《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腧,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此段文字阐述了八会之说价值的重要性,也是临床针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指导着临床治疗选穴。八会穴中,章门为脾之募,而五脏皆禀气于脾,故为脏会,可治五脏疾……大杼近于椎骨,百椎骨为柱骨之根,故为骨会,可治骨疾[3]。然而髓会绝骨,仅仅属于胆经,胆主骨生髓,骨生髓,因此称为髓会,难免有些牵强,胆经的其他穴位(例如:阳陵泉、丘墟)都能治疗胆以及与胆有关的病症,为何唯绝骨为髓会,且绝骨位于“骨之将绝”之处,更为“髓之将绝”之处,治疗各种“髓病”确有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之感,而某些其他胆经穴位,如风池、完骨等距髓海近在咫尺,治疗“髓病”临床疗效远胜于绝骨,此点与经络气街、四海理论完全相符,故更应为髓会。由此可见,绝骨做为髓会缺乏较充分的理论及临床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绝骨之所以能称之为“髓会”,理应可以治疗髓海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骨病及脊柱病等。但从目前临床治疗上看,该穴多用于治疗下肢痿痹、脚气;颈项强痛、偏头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痔疾、便秘等病。而用于治疗“髓病”少之又少且疗效较差。由此可见,绝骨为髓会这一特定穴理论距临床实际距离“遥远”。
笔者导师曾较长时间应用绝骨治疗各类“髓病”,疗效一般或较差,直至近20余年弃用此穴,并自拟“髓会穴组”,包括完骨(双取)、风池(双取)、天柱(双取)、颈4夹脊(双取)、颈5夹脊(双取)、风府、大椎,共12个穴位(点)。完骨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主治头痛、失眠、颈项强痛、齿痛、癫痫等病。风池穴亦属于胆经,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平风府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失眠、中风、耳鸣等病。天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定位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处,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主治头痛、眩晕、项强、肩背痛、目视不明等病。风府穴属于督脉,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咽喉肿痛等病。大椎穴亦属于督脉,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头痛、感冒、热病、咳嗽、小儿惊风等病。颈4、5夹脊定位于第4、第5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病。诸穴配伍具有充髓定眩、健脑益聪、通络止痛的综合作用,治疗髓海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骨病、脊柱病及痿证等病证疗效理想。
恩师侯书伟教授从医3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擅长用针灸治疗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病,恩师在治疗头痛、眩晕、健忘等与“髓”相关病证时,常常应用“髓会穴组”治疗,效果理想。恩师认为:绝骨既然是髓会,从理论上讲就能治疗髓海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健忘等“髓病”,但实际临床中作为特定穴的髓会,其理论与临床疗效的“脱离”是显而易见的,故临床若使用绝骨穴治疗各种“髓病”并获得满意疗效,可能性甚微。有鉴于此,恩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拟定出“髓会穴组”并长期施用于临床且验之于临床。十二穴(点)均位于颈项部,位临“髓海”,善治“髓病”,其中风府、大椎、天柱穴属“入脑”之两大经脉督脉和足太阳经脉,其中风府、天柱位居“髓海”之上,大椎位居督脉要冲,而督脉为脑(“髓海”)之外延、阳脉之海,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故亦善治脑病及四肢、躯干外经病尤其是痿证,因此三穴当为本穴组之核心,辅以项部他穴,诸穴协同,对于颈项、头部经络气血的调节作用巨大,具有补髓充脑、健脑益聪、安神定眩、通络止痛等综合功效,用以治疗髓海不足等引起的头痛、眩晕、健忘、失眠以及骨病、脊柱病、痿证等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特定穴中的八会穴乃针灸临床治疗中选方的重点穴,对临床应用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古今医家所重视,而其中的“髓会”绝骨无论其理论基础或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疗效)均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叙及的“髓会穴组”在治疗髓海不足等各种“髓病”时效果理想,确有取“髓会”绝骨而代之的临床价值。恩师曾言此观点仅为一家之言,因此,拙意为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同道,微益于杏林。
[1] 郭铁,张庆萍.八会穴“髓会”之异议[J].中国针灸,2010,30(4):322
[2] 史炜.“髓会”质疑[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56
[3] 沈雪勇.经络腧穴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