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凡,李岩琪,郭 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一源三歧,是指任、督、冲三脉起源相同而走行各异。此说首见于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后在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得到确认,当下新世纪“十一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也明确提出“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但历代古籍、医家对其认识并不一致,其分歧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1)三脉起源并不相同,非出于一源;(2)“三脉起源于胞中”无法解释男性生理结构。
据此两点争议,笔者试从文献角度加以分析,溯本清源,建立架构给予解释,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关于三脉的起点,《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等多有论及,但论述内容多有差异,使后学者茫然。有学者[1]认为,《内经》并没有直接记述三脉的共源点,其中许多有关三脉起点的“起”字不能简单地视为“源”之意。王冰综合《内经》中诸多有关三脉“起点”的论述,大致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类:①指的是三脉的起源;②指的是三脉的出腹处;③指的是三脉的分歧处。自此澄清了《内经》中“起”字的不同含义。
《内经》中关于任脉起点的记载有两处,分别是《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云:“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中极”为任脉少腹部的穴位,《针灸穴名解》[2]对中极穴的释义为:“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对于“胞中”,《说文解字》“胞”的释义为:“儿生裹也。”即所谓母腹、胎衣。故许多医家释“胞中”即女子胞,但随“胞”含义的扩展,心胞(包)、目胞、尿胞也随之出现,故“胞中”绝非仅指女子胞。《类经》卷三云:“冲、任为经络之海,其起脉之处,则在胞中而上行脊里。所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张珍玉主编《灵枢经语释》云:“胞中指女子子宫,男子精室。”由此可见“胞”者男女皆有,系指男女的生殖器官,在女子指子宫、卵巢等,在男子则指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等,现代医学中的腺体作用则包括在冲、任、督三脉的功能之中[3]。所以任脉起点无论是“中极之下”还是“胞中”,其定位基本一致,确定无疑。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第四》云:“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考“胞门”、“子户”,有学者认为是足少阴经少腹部“气穴”的别名,“中极”、“气穴”均位于“胞宫”之分,“中极之下”是指男子而言,“胞中”、“胞门”、“子户”是指女子而言[4]。
督脉行于人体背部,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对督脉记述尤详:“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少腹”,张介宾注:“小腹也,胞宫之所居”。《奇经八脉考》亦言:“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 端。”王冰注:“起,非初起,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也,其实乃起于肾下。”王冰明确指出了任脉、冲脉不是起于胞中,而是起源于“肾下”。
此外,《难经·二十八难》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此与《甲乙经·奇经八脉第二》、《甲乙经·平奇经八脉第四》记载相同。“下极之俞”一般认为是督脉络穴长强,而这里的“起于”应理解为体表腧穴的起点,而非经脉起源。
有关冲脉的论述甚多,有起于胞中、肾下、关元、气街、气冲之分。《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成为后世三脉起源“胞中”学说最直接的文献依据。“胞中”,张介宾注:“在女子为孕育胎儿之所,在男子当藏精之所”。《灵枢·动输第六十二》云:“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关元”,王冰注:“言起于此穴,即随腹而上,非生出于此也。其本生出乃肾下也”。杨上善注:“关元在齐下小腹,下当于胞,故前言冲脉起于胞中”,意指关元、中极的深部即当胞宫之所在。关元穴又名下丹田,此乃“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奇经八脉考》说督脉“起于肾下胞中”,是综合督、冲、任三脉的共同起源。而对于《素问·骨空论第六十》载:“冲脉者,起于气街”,为本经“浮而外者”的起始处。
笔者认为有关典籍中的认识并没有本质矛盾之处,只是语言描述的差异,《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对于三脉的论述不尽相同,理解古人要义,关键在于回归原本语境。因为三脉有主干循行,同时还有分支别行,不但有深行体内的部分,还有出腹在表的部分。
“胞中”之于女性,现普遍认为就是女子胞,而对于男性则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对应女子胞,男子的奇恒之腑当为精室。对精室理论有较详尽阐述的医家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言:“女子之胞,男子名为精室,乃气血交会,化精胎之所,最为紧要。”“胞乃膀胱之后,一大夹室也。男子为精室,女子为血海。”“胞宫之蒂,发于肾系,下为一大膜,前连膀胱,后连大肠,中间一个夹室。男子丹田气海,又名精室,女子又名子宫,血海。”张锡纯认为精室为“生精之处”、“化精之所”。精室蓄藏精液,满则溢泻,施精孕育成胚胎,隶属于肾,为肾主生殖之效应器官。
精室的位置,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胎息根旨要诀》指出其具体解剖部位:“所谓根本者,正对脐第十九椎,两脊相夹脊中空处,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门,亦曰命根,亦曰精室。”“十九椎”下横平次髎、膀胱俞。《云笈七签·金丹部·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又说:“下丹田,精室是也”,“命门,即精室之下是也”。将精室的出口作为命门。《类经附翼》亦言精室“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于泄精之时,自有关阑感觉”。
而对于精室之解剖实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根据西医解剖学知识睾丸为贮藏精液之所,应当属于精室,而有学者[5]则认为不应该把睾丸归于精室:“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看,精室相当于除睾丸以外的男性内生殖器”。又有人[6]提出:“精室解剖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仅指前列腺,广义乃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及精囊腺等内生殖器官的总称。”
“一源而三歧”最早见于王冰对《素问·骨空论》的注解,但并没有具体指出这个“源”为何处,对于后世所指源于胞中之说,并非王冰本义。他在注《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时云:“起,非初起也,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其实乃起于肾下。”据此可以断定,王冰并不认可三脉同源于胞中之说。
根据经脉循行,三脉联系紧密,如任、冲脉从胞后,上循脊里,与督脉同,而督脉又并冲、任,入腹胸,络唇口。体现出“循于前者,必络于后;循于后者,必络于前”的“同体异名”理论。临床也为“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的取穴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医思维重象轻形,重用轻体,轻视解剖,重视功能。笔者认为“一源三歧”不应僵化的认定为一个具体器官,而为此争论不休。
根据任、督、冲三脉的生理功能,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阴经之气,主胞胎,为生养之本;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入脑充髓;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三者相互为用,相互协调,为生殖、发育、生长之本。女子体现在经、带、胎、产、乳,男子反应为天癸的运行、精液的藏泄、生殖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些都是肾脏功能的表现,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奇经八脉在人体内直接与奇恒之腑相连,与五脏六腑虽然不组成相应的属络系,但也有着直接而广泛的联系,故可以认为其三脉皆源于肾,此应为同源的真正含义。
[1] 杜煦电.“一源三歧”正义[J].中医杂志,1988(11):69
[2]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
[3] 王劲松,徐福松,曾庆琪.论精室归属奇恒之腑的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4(7):531-532
[4] 梅建寒,杨玉华.奇经八脉与针灸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
[5] 秦国政.论精室生理病理与证治[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5):6
[6] 高兆旺,张丽,刘庆申.论精室的解剖与生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5):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