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
(昆明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分泌科,云南 昆明650011)
白术双向调节作用的临床应用
杨 红
(昆明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分泌科,云南 昆明650011)
白术;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应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该药物对机体具有某种功效同时具有其反向功效的作用。临床中不少药物具有这种功能,如黄芪有升压与降压作用,人参有补气与滞气[1],大黄有泻下与止泻作用。一般而言,一种药物只有一对双向调节功能,很少有药物具有两对以上的双向调节功能,但白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中药教科书中,归为补虚药中补气类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及维生素A样物质[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该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及古代医籍的收寻和近代医家的认识,归纳出白术具有三对双向调节作用,这在所有中药中是很少见的,因此,从实践中再认识该药的这些功能,对临床使用中药和提高疗效,将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本草通玄】白术:“补脾胃之药,土旺则能健脾,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2]。
【药性通考】清·太医院著[3]: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同血药则补血,同气药则补气。
【药性通考】血燥无湿者禁用,能生脓作痛,溃疡忌之,补气故也,凡胀满者忌用白术,白术闭气。
补气就是补脾胃之气,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及各种配伍中,代表方如补中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归脾汤,有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之用;理中汤,有温中健脾,补气祛寒之效等。方中均有补气药参芪,白术在方中为佐药,加强益气之力。
闭气,也就是使气滞加重阻塞不通之意,实际上是白术的一种副作用,临床上要多加注意,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特别在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疾病,处理时要多加考虑,如慢性喘息支气管炎缓解期,肺心病缓解期,需用培土生金法,但仍有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气机阻滞表现,且病机偏于实证时,白术的选择要谨慎。
例1:患者女性。57岁,反复咳喘多年,每因感冒诱发,痰多白泡沫,恶寒,不能洗泠水,咳甚时胸中憋气,夜间常坐起咳嗽,平卧不适,经多方服药后症状缓解,意欲服中药防止复发,刻诊时少有咳嗽,痰多色白,仍恶寒,时有气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咳喘.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不化,治以健脾益肺,化痰除湿,方选六君汤加苏子,山药,紫菀。药后患者感胸憋闷不适,要深吸气,尤如咳喘重时之症,因考虑到白术闭气的副作用,患者虽属缓解期,仍有痰浊内蕴肺气闭阻之象,因上方减参术,加厚朴,枳实,桔络,桑白皮,药后患者感胸闷气喘均减轻,又加减调理10多剂,症状缓解。
回顾古代的名方,如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未用白术,可能临床也有类似的经验,而在选择药物组方时有此考虑。
白术与苍术,古时不分,统称为术,后世渐分别用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功效,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具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具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
【药性通考】:湿从汗出,湿去汗止,止汗同芪芍之类,发汗加辛散之味,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
发汗的作用在一般正规药书中未专门述及,根据古代白术苍术不分,后者有燥湿发汗的作用,据此推论白术也有此作用,可以看作是古代医家的个人看法,如麻黄加术汤,藿香正气散中均有白术,在方剂的解读中,白术的作用都是健脾燥湿,但两方均有发汗的作用,是否白术在方中也起到增加发汗的功效。个人认为,从白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功能看应该有此疗效,一般需配在复方中用,单用此作用则不明显,在妊娠感冒中,受凉需用温性药解表,配伍白术可助发表药温和解表,又可健脾安胎不伤正气,如苏叶配白术,就为较佳的选择。与其他止汗药一起使用时,或配伍在成方时方显出较好疗效,如玉屏风散,补中汤等。止汗用生白术,用于气虚失固之证,为参芪的佐药,用量15~30g效好,再加一些止汗药如浮麦,龙骨牡蛎等。
例2:患者男性,78岁。反复汗多一年余,动则汗出,白天夜间均有汗出,乏力倦怠,易感冒,长流清涕不止,上楼乏力,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中医诊断。汗证,证属卫表气虚,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用玉屏风合桂枝汤,方中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桂枝12g,杭芍15g,大枣20g,浮小麦,生龙牡各30g,党参15g,甘草6g,3剂,药后汗出明显减少,继以上方加减调养10余剂后汗出止,近一年未发。
止泻,历代论述详备,主要用于脾虚的泻泄,一般要用炒过的,土炒秉其土性更能助脾以止泻。药性通考:“土旺则清气上升,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理中汤,补中汤,归脾汤等。在这些方中,白术均为佐药,既可助参芪益气,又可健脾助运化以止泻。
泻下即通便,是治疗便秘的作用,古代除《伤寒杂病论》有一条记述,历代本草乃至现代《中药学》等均无记载。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尽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伤寒论阐释》[4]一书中解释说,本条:“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殊难解,然据雉间焕试验,其人大便硬者,服本方后病解而大便亦通,据尤在泾在《 金匮要略心典》 所言,解为因势利导。”
白术通便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978年《白术通便秘》一文。其中介绍了魏龙骧先生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5]。主要用于气虚便秘,药物由白术60g,生地黄30g,升麻3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1~4剂,曾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不少医家效仿使用。1980年浙江医科大学妇女保健院在校刊上报道运用魏老方法治疗50例妇科手术后便秘的临床观察,有效率为86%。1981年,《福建中医药》首期刊登了重用生白术治疗34例便秘的临床报道,总有效率76.2%。但最近10年,有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很少。
笔者临床中体会到由于白术有止泻的作用,而要用其反向的泻下作用,使用加强剂量为主药并配伍以其他药,以复方形式治疗便秘,似乎疗效不太确切,在有白术为复方的补气方中,把白术作为主药,用于气虚便秘仍难达到泻下之功,如使用补中汤还需要配伍火麻仁以润肠,陈皮以理气,收效尚可;气虚较甚者,用补中汤调服麻仁丸,可收到通便而不伤正气之效。本人也曾用过魏老的方子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有几例有效,但持续时间不久,还是需要改变饮食习惯及间断服用麻仁丸才能保持排便。
例3:患者女性,83岁,患脑梗死多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记忆力严重减退,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便秘,食少,不欲饮水,大便5~7d一行(常用开塞露,麻仁丸无效),乏力倦怠,消瘦,面色稍苍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虚推行无力,肠道津液不足,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方选魏老验方,服用2d,未能排便,因考虑到患者气虚日久,沉疴难起,仅用白术益气,药力善显不足,故改用补中益气汤调服脾约麻仁丸,白术在方中为佐药,助参芪益气,升清降浊,推动糟粕下行,每天服100~150mL,每次调服一粒,服用2d,解出大便量多。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多年来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术语,现代药理学的解释是,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的作用。中药古代没有这一词,但对药物的性能有正向与反向作用的记述,相当于药物的双向调节功能。在数百种中药中,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和古籍的收寻记载,可能很少有其他药物具有多对双向调节作用可与白术相比。
白术的三对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特性,决定了其在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多元性,正如清代医家所言,“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同血药补血,同气药补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而在补气与闭气、止汗与发汗、止泻与泻下,这三对双向调节作用中,第一对是治疗与反治疗并存的,在用药时须加留意。后2对不论正向及反向,对临床而言均具有治疗作用。有医者认为,剂量上可按常规量9~15g,中等量30~60g,重量90~120g使用[6]。个人体会在运用中要注意几个方面,可供用药选择参考:与补气药同用,为加强补气作用时,药量应是补气药的一半或适增,一般配15~30g;要发挥止汗与发汗之效,白术用生品较好;要发挥止泻的功能,白术需用土炒;要发挥泻下的功能,白术不但要用生品,还要重用;这就是白术多向调节作用所具有的多元性表现。临床运用中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对药物敏感性不同的区别,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白术的多种性能和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清·太医院 著.药性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魏龙骧.白术通便秘[J].新医药学杂志,1978(4):55.
[5]成友仁编著《伤寒论阐释》1984
[6]韩正石.浅谈白术的临床应用[J].国医论坛,2005,20(5):7.
R282.710.7
:B
:1671-8194(2013)05-02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