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2013-01-23 18:18:09乔美莲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6期
关键词:白附子牵正全蝎

乔美莲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人民医院,0374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科治疗的优势病种,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周围性面瘫痊愈率的关键。笔者2008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针灸、放血、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8岁,16~48岁66例;病程最短1d,最长45d;首次发病77例,第二次发病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2d,最长50d;首次发病38例,第二次发病2例。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1]。①起病突然,春秋季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②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③肌电图可表现异常。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2]。①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③MRI检查正常。

排除脑干病变、颅脑外伤、腮腺病变等引起的面瘫。

治疗方法

观察组:(1)针灸治疗:穴取少阳、阳明经穴为主,取患侧翳风、风池、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颧髎、下关、颊车、牵正等。操作方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25~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急性进展期(约1周以内,体虚者10d以内);面部穴位浅刺,轻刺,得气为度;翳风、合谷、外关,提插泻法。留针30min。患侧耳后远红外烤灯照射。恢复期:面部穴位大多取透刺法,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迎香透睛明,四白透睛明,地仓透颊车,或地仓透下关,翳风透下关,太阳透颧髎等。额纹消失,加阳白透头维;不能皱鼻,加巨髎透睛明;上唇不利加人中、口禾髎;下唇不利加承浆、夹承浆。针刺较急性进展期稍深,可行提插捻转,但行针手法不宜过重,仍取对侧合谷,同侧外关,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远端配穴可根据临床辨证灵活选用。留针30min。耳后远红外烤灯烤电。恢复期最后阶段患侧面部穴位宜浅刺、轻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刺络放血拔罐:急性进展期多在耳后及下关或颧髎等处,局部常规消毒,采血针点刺3~5针,之后小火罐拔罐,使其恶血外出,多为隔日1次。恢复期多在耳后、面部麻木、发僵、拘紧部位刺络拔罐放血,隔日或隔几日1次。(3)中药内服:牵正散加味,处方用药依据辨证施治。①风寒袭络型: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药用麻黄、细辛、荆芥、防风、白芷、桂枝、甘草、僵蚕、白附子、全蝎等。②风热灼络型:疏风清热、活血通络,药用秦艽、当归、蝉蜕、赤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僵蚕、全蝎、白附子等。③风痰阻络型:祛风化痰、通络止痉,药用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陈皮等。④气虚血瘀型:恢复期多见,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全蝎、僵蚕、白附子等。

对照组:针刺取穴同治疗组,得气后取4个(两组)穴位,接通电针仪,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需仔细观察方可发现面肌异常;好转:静止时外观正常,笑时病侧口角轻度下垂或眼闭合稍慢;无效: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变化。

结果:观察组80例,痊愈70例,占87.5%;显效8例,占10.0%;好转2例,占2.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痊愈26例,占65.0%;显效6例,占15.0%;好转 6 例,占 15.0%;无效 2 例,占5.0%;总有效率95.0%。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从疗程观察,观察组大部分15~20d内痊愈,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口眼㖞斜4d。4d前因骑摩托车受风寒,出现面部不适,头痛、头胀,左侧甚,继之发现漱口漏水,滞饭,口眼㖞斜,左侧耳后疼痛,发热、拘急。在当地输液治疗无效,来我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症见:左侧面部活动不能,左额纹消失,皱眉力弱,眼裂增宽,闭合不能,左侧鼻唇沟变浅,不能耸鼻,鼓腮漏气,示齿不对称,口角歪向右侧,左耳乳突部压痛,眠差,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周围性面瘫。证属风寒袭络,郁而化热,经脉阻滞。治疗:祛风清热,通经活络。取穴:阳白、太阳、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牵正、翳风、风池,对侧合谷,同侧外关。初期面部穴位浅刺、轻刺。6d后行多穴透刺。耳后远红外烤灯烤电。翳风、阳白、下关、颧髎等处间断性刺络拔罐放血。中药内服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蝉蜕、当归、赤芍、僵蚕、全蝎、白附子、防风、荆芥、板蓝根、龙胆草等。治疗半月,瘫痪面肌活动功能恢复,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痊愈。

讨论

中医辨证多为风寒、风热之证,或风邪与痰瘀相杂。治宜疏风散邪,和卫调营,通经活络,豁痰祛瘀。

针刺面部患侧穴位,从局部病所治疗,疏调局部筋络气血,达邪外出,活血通络。取穴阳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益气明目,疏导少阳;颧髎通经活络,散风止痛,疏导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祛风通络,疏导阳明;太阳清热消肿,止痛舒络。远端取穴对侧合谷,同侧外关,也是北京中医医院刘赫老师常用之法。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故取对侧合谷。阳明经多气多血,取合谷,初期用泻法祛除阳明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恢复期多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故《四总穴歌》有“面口合谷收。”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交颊至目锐眦”,故取同侧外关。少阳主枢,古人称三焦为阳气之父。八脉交会穴歌有“阳维目锐外关蓬”,阳维脉有维系联络诸条阳经的作用,头为诸阳之会,故外关穴为治疗头面五官病症的常用穴,用之清热排毒、理气消肿、疏通少阳、活血止痛。补法壮筋补虚。面瘫早期,病邪在络,病位浅表,故针刺宜浅刺轻刺,以防疾浅针深,内伤良肉,引邪深入。恢复期行颜面透刺法,即以一端穴位刺入针向另一端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较重的刺激,促进经气畅通、营卫调和,从而加速气血运行,使面肌运行功能恢复。耳后深处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处,在病侧翳风、风池穴针刺,直达病所,加用远红外烤灯照射,使耳内温热,直接快捷地作用于面神经,消除神经管内的炎症、水肿,解除受损神经的挤压,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的紊乱。

刺络放血拔罐即放血疗法,早在《灵枢·小针解》就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调经论》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放血疗法也是北京中医医院国医大师贺普仁老师针灸“三通法”之一的“强通法”,即决破皮肤,强迫恶血外出,直接刺血以调血,泻血祛瘀,使毒邪外出,又决血以调气,瘀祛新生,气血旺盛,从而达到经络畅通、机能恢复的目的。

中药内服牵正散加味,白附子祛风化痰,长于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有化痰作用。根据不同证型,加用不同药物,疏风散邪,祛痰逐瘀,益气通络。

综上所述,针灸、放血、中药内服联合运用,相得益彰,使病邪外出,经气畅达,气血旺盛,筋肉润泽,阴阳平和,营卫和调,患侧面部肌肉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表情自然,斜消失。该方法使周围性面瘫痊愈率明显增高,疗程有所缩短,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石学敏 .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王维治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白附子牵正全蝎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牵正散结合针刺摩骨法治疗急性期亨特面瘫的临床观察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中医药学报(2019年2期)2019-04-22 01:22:22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5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临床上如何判定和选用白附子
白附子需煎煮2小时
慢性腰痛
大家健康(2014年7期)2015-04-30 03:02:14
全蝎软膏配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足32例
白附子与白附片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