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焱炜翁善钢
(1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内蒙古赤峰 024031;2上海市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 200137)
猪瘟的流行特点与疫苗防控
卢焱炜1翁善钢2
(1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内蒙古赤峰 024031;2上海市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 200137)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了解猪瘟的流行与传播特点,对猪瘟疫情的快速诊断和猪瘟的防控十分重要。疫苗仍是当前防治猪瘟的主要手段。
猪瘟;流行;诊断;防控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病之一。猪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临床发病有以出血性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形式、亚急性形式、慢性形式以及无任何症状的隐性感染等多种形式。发病的严重程度同病毒毒株的毒力以及猪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
猪瘟病毒(CSFV)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CSFV是一种较小的RNA病毒,与同属的其他病毒类似。CSFV具有免疫抑制性,因此感染CSFV的猪有可能继发二次感染。几乎所有日龄的猪对CSFV都易感,但成年猪一般不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疾病,存活率也比较高。
猪瘟最早于183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被发现,之后逐渐传播到了整个美洲大陆以及欧洲和亚洲大陆。1978年,美国清除了猪瘟。澳大利亚以及大部分西欧国家如今也已经清除了猪瘟。然而,中南美洲、加勒比、亚洲以及东欧仍然有猪瘟流行。非洲的南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国也存在猪瘟的流行。
猪往往通过吸入或摄入猪瘟病毒而感染。急性感染的猪通过唾液大量排毒。此外,通过尿液、粪便、眼和鼻腔分泌物等也能排出部分病毒。猪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开始排毒了,一直持续到体内产生抗体,这大约是感染后的第11天。处于病毒感染潜伏期的猪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为处于潜伏期的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另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因素是发展成为慢性感染的猪或者感染迟发性CSFV的仔猪。毒力较高的毒株也可以引起母猪流产。如果母猪分娩前几周感染病毒,此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母猪产下的仔猪很有可能发生迟发性猪瘟。这些仔猪刚出生时无特别的临床症状,但可以不断地向外排毒,体内并不能够产生针对CSFV的特异性抗体。最终,仔猪会出现猪瘟的临床症状,如果受到其他一些继发因素影响,仔猪通常在4~6个月后死亡。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一段时间,仔猪能够不断向外排毒,感染健康的猪。
病毒也可以通过污染的车辆、设备、服装以及注射器传播。病毒通过昆虫叮咬短距离地进行机械传播也是有可能的。人工实验条件下,病毒在500 m距离之内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人工实验显示,病毒并不能够通过其他的动物如鼠类、鸟类以及宠物等传播。在未经烹调或者加工的猪肉中病毒可以存活,如果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病毒能够存活数月,冰冻状态下可存活1年以上。这也是病毒可以远距离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专门对CSFV在不同状态下的存活能力以及灭活方式进行了研究。病毒在冻肉中存活时间最长,可达4年。病毒在腌肉、熏肉或者冷鲜肉中可以存活2~4个月。若要灭活病毒,需要在65℃或者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持续30分钟。因此给猪饲喂未经处理的泔水是引起猪瘟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将猪肉及其制品从一个国家带入另一个国家也是引发猪瘟疫情的重要风险因素。1997~1998年间,一度在欧洲流行的猪瘟疫情病原被认为来自亚洲。德国的一家猪场饲喂了有CSFV污染的泔水,从而引起疫情暴发,据称泔水是从亚洲被非法带入德国境内的。而运输生猪的交通工具被认为是引起1997年荷兰猪瘟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养猪密度较高的地区,一旦有一个猪场暴发猪瘟疫情,临近的猪场往往很难幸免,因此加强日常的疫情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整个欧亚大陆分布着大量野猪,野猪也能够感染并携带猪瘟病毒,因此带毒野猪是猪瘟暴发的另一个潜在风险因素。通常1岁以下的野猪对CSFV易感性较强,而老龄动物很少感染。德国的研究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德国发生的猪瘟疫情有59%是因为家猪同感染病毒的野猪接触后引起的,而家猪采用散养方式饲养是引起野猪同家猪接触的重要原因。随着人类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野猪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另外在欧洲,野猪是不少野外狩猎活动的目标,很多野猪会从山林直接进入人类的生活区。野猪如果采食了病毒污染的食物或者泔水、垃圾等很容易发生猪瘟。有研究称,CSFV在野猪群中的长期存在被认为同野猪数量的增加有关。因为野猪群密度、数量增加的同时,对病毒易感的幼龄野猪数量也在增加。
防控烈性传染性疾病,及时发现、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临床上猪瘟通常很难被发现。病毒毒株的毒力不同,猪的日龄、品种、免疫状态等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在临床上,猪瘟最容易同非洲猪瘟混淆。此外,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以及猪肺疫等疾病的某些临床症状也同猪瘟的症状相似。应注意正确鉴别。
即使猪瘟发生时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仍然是必须的。扁桃体组织、淋巴结、脾和回肠末端是用于检测猪瘟病毒的良好样本。最近一些研究称,瞬膜也是检测病毒的一个较好来源,尤其是对于发生了自溶现象的猪。因为瞬膜与其他内部器官相比,受到自溶作用的影响要小得多。全血以及扁桃体拭子样本要从活猪获得。由于猪群中可能存在慢性感染,样本采集数量应该尽可能多一些。
病毒分离仍是实验室诊断猪瘟的重要方法。CSFV在细胞上不产生病变,因此需要及时检测病毒的细胞培养物中是否含有CSFV。
如今,各类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广泛用于猪瘟的诊断。直接免疫荧光可以检测冰冻组织中的猪瘟抗原,整个操作过程一般在2小时之内就可完成。然而这种方法很难将CSFV与同为瘟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边界病病毒等)进行区分,除非荧光标记的抗体是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猪瘟血清抗体的ELISA方法也有很多报道,但只有少数方法能够有效地区分CSFV与同为瘟病毒属的其他病毒产生的抗体。用ELISA方法检测全血以及组织样品中的抗原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适合大规模地检测筛查,但这一方法的敏感性要低于RT-PCR。采用RT-PCR的方法能够准确快速检测出病原,且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区别其他病原。有学者报道了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样品中CSFV的方法。这一方法使得在没有新鲜组织样品的情况下检测病毒成为可能。用于检测猪瘟病毒的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也已被建立,这种方法更为敏感和特异。
多种改良型猪瘟活疫苗已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地的猪瘟防控工作中。不少研究认为减毒的猪瘟活疫苗不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多年来中国石门系猪瘟病毒毒株(C株)改良型活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猪瘟疫苗之一。虽然弱毒疫苗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仍是控制猪瘟的首选,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无法区别自然感染猪和疫苗免疫猪,影响到国际贸易。对隐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野毒与CSFV抗体处于动态平衡,弱毒苗不能彻底阻断其传播途径,野毒仍可以低水平传播。弱毒疫苗对保存及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要求较高,对免疫程序和免疫时机的精确选择要求也比较高。母猪妊娠早期接种弱毒苗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死胎或弱仔,并成为持续性带毒者。弱毒疫苗的长期普遍使用改变了CSFV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病毒群落,使得猪瘟流行毒株向远离疫苗毒的方向演化,将可能给猪瘟的控制带来新的困难。
因此,研制出能鉴别是野毒感染还是疫苗免疫,比弱毒苗更有优势的新型疫苗势在必行。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学者报道了针对猪瘟的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标记疫苗等,但这些疫苗大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有待进一步临床使用观察。针对有些疫苗的效果,不同研究人员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总体来说,亚单位疫苗虽然安全,但还需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并建立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活载体疫苗虽已取得成功,但到临床应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核酸疫苗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但在安全性和接种途径方面还需解决和改进。标记疫苗优势明显,但投入应用前仍需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
略
S856.65+1
A
1673-4645(2013)09-0041-02
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