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措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藏医院,青海 刚察 812300)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是指胃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超过了黏膜肌层。[1]本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并易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约为1%~2%。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率高且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2]按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胃脘痛”等范畴,藏医属于“培根木布综合征”范畴。
在藏医药学典籍《月王药珍》及《四部医典》中记载:“胃是身体的基础脏腑;如土是五源的基础一样”。又曰:“胃如农田要养火的方式来调理,体质如料不可损耗”,“不消化病迁延日久,转为其他痼疾者,其病根在不消化”。因此根据其寒热表现,《四部医典》中记载:“治疗内科疾病要以养胃为主”。胃病的治疗是治疗内科疾病的基础,“木布 ”既为“隆”、“赤巴”、“培根 ”、“血液”和“黄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疾病的总称[3]。故历代藏医名家特别重视胃病的治疗和预防,更要强调和胃火的重要性和胃火失衡的弊端。
胃消化系统疾病是藏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木布综合征的治疗在《四部医典》秘诀本培根木布综合征的治疗章节中作了重要的阐述,“内科一般疾病,皆有木布病因诱发,庸医不摸底,固执认为是毒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藏医学中以不消化病为主的胃病的治疗是何等的重要。由于藏医学对胃病的治疗极其重视,所以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的效果,比如现在常见的现代医学称之为“胃溃疡”等难治的胃病用藏医来治疗。
胃溃疡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部溃疡两种类型,指上消化道黏膜在胃蛋白酶和胃酸的消化作用下,产生的慢性溃疡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常性的胃脘疼痛,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肠类疾病。胃溃疡疾病如得不到及时的临床治疗,则很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幽门梗阻、穿孔或胃出血等并发症[4]。胃溃疡属于祖国医学中“便血”和“胃脘痛”等范畴。
中医大家孙思邈根据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心胃痛病因分为风邪、情志、水饮、饮食、寒邪、虫邪、热邪病因,使临证者能更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进一步提高了辨证论治的水平[5]。近现代医家对此病多有传承和阐发,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周福生教授多年来对胃溃疡进行过系统地研究,认为溃疡病主要病因有三:一是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饮食无节制,饥饱失常,时冷时热,恣食辛辣油腻,或嗜酒食甘,而损伤脾胃;二是忧思恼怒,生活节奏快,名利观念重,思虑忧患则伤脾,久怒则气机不得疏泄而伤肝,最终影响脾胃运化;三是失于调养或治疗不当而伤脾胃。上述原因均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从而出现诸症而病。胃溃疡的发生:脾虚是根本,瘀热是关键,气机失调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宜畅达脾胃气机,恢复升降功能。任何一种疾病都是内因受到外因侵害时发生的非生理性的变化,即外界相应的因素与内部因素相克时发生的相应病变。藏医中的内因是“三大因素”,即“隆”、“赤巴”及“培根”。 当外界时节、邪、饮食及起居四种外因受到侵害,联系到相应的内因时,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病变。培根木布综合征的病缘有寒、热两种,热缘称为“木布下坠”,寒缘是由于饮食不消化等因素称为“木布淤积”。
现代医学在探讨胃溃疡发生部位与年龄、性别等的相关性中例举101例溃疡结果显示,在101中有92例(占.09%)为单发,胃角溃疡占例 (41.58%),胃窦、胃体、幽门、胃底等部位占59例(58.42%),女性患者在幽门、胃体部位病例25例,男性38例,男女相比无显著差异(X20.67,P>0.05)。胃体及胃角溃疡直径较大,老年组例(44.44%),中青年组例(62.29%)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z3.98,P<0.05)[6]。藏医认为木布症患病的部位有本系部位与旁系部位两种。本系部位有胃、肝、大肠、小肠等4处。在胃发病时,症状犹如培根病,在肝发病时,症状和血液类疾病相似。在小肠发病时,症状如赤巴病的症状。在大肠发病时,症状和隆病相似。木布扩散到旁系者,有内外两种。外部的,传入肌肉,扩散至皮肤时,似地抵作祟。散于脉道时,似毒症。散于关节时,似痛风。木布症向上侵入头部则头痛,侵入肺则成肺病,侵入脾脏为脾病,侵入肾脏为肾病。
藏医认为木布的病期分3个阶段:即疾病初期称为热期、中期(有热亦有寒)称为寒热交叉期、末期(大寒无热)称为寒期。初期木布热气极甚,血胆激增,此时如有寒象也是潜伏在本位;中期血和赤巴均热,培根和隆属寒,热力均衡,寒热冲突自然交织;末期血和赤巴的热力耗尽,培根和隆的热力激增,乃转为寒症。
木布疾病分为4类,即蔓延、扩散、迁延和淤积。①蔓延:又分为向外蔓延与向里蔓延两种;疾病蔓延后,症状是全身肉紧不适,身体沉重,懈怠,体力减弱,胸脯与背部、两肋刺痛。特别是疾病蔓延至头部,症状是头顶沉重,眼骨疼痛,鼻蛆不止。疾病蔓延至脾时,症状是身体左侧刺痛,温暖时剧痛,平时易怒,面呈紫色。木布疾病蔓延至肾时,症状是腰部痰痛,腿足沉重,大腿缝与肾脉抽搐,尿色发红。木布疾病蔓延至肌肉与皮肤时,症状是周身发热、疼痛。木布疾病蔓延至关节时,症状是关节肿大,屈伸困难,营养治疗反而有害,疼痛如痛风。总之,须知胃和肝的疾病常相关连,轮流作痛或者胃、肝部先有疼痛,以后如果发生其他疾病,前症则不出现。②扩散:又分为穿孔与未穿孔两种;木布病扩散时,分为穿孔与未穿孔两种。末穿孔的木布病状是血热扩展,初期疾病热期容易出现,继而发展为血液腐败,便容易形成穿孔。木布病状扩散至未消化的部位时,呕吐物似烟汁;扩散至消化的部位时,似大便泻紫血。中期木布病扩散至消化与未消化的部位,两者都要穿孔。都有脉管堵塞、脉管未堵塞、疾病性质变化等3种情况。脉管末堵塞,多次吐泻之后,黑血似烟汁不尽,食欲不振,一般此症难治。③迁延:又分潜伏与不潜伏两种。木布病迁延后,由于寒蔽之故,腑热潜伏,症状是脉象细而沉,尿呈绿色,身体沉重,懈惰,食欲不振,胸脯与背部疼痛,口臭,呕吐后感觉舒适。饮食起居温暖时感觉轻松。积食不化,大便干燥。④淤积,亦分为新与旧两种。此系痞块症,一般患病部位在肝、脾、胃、十二指肠、小肠等处。症状是淤积坚实、有刺痛感、痛时按之有跳动感,患病部位发热,体力衰竭,食欲不振,脉象细速,尿呈红色。初期痰积成痞块,久之溃烂反而易治。木布瘸积滴漏者,脸面与脚背浮肿,腹部膨大,腹脉明显。
培根木布综合征的预防要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黏膜损害。定期检查,必要作胃镜检查;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培根木布综合征的治疗分为总治法和具体治法2种。总治法又分饮食、起居、药物、器械等种治疗方法。木布症的具体治法,有结合患病部位医治、结合时间医治、结合疾病种类医治等3种方法。首先是通过饮食、起居来治疗顽症,食用以细、软、嫩、烂的易消化食品为主,平时多食面食,少食酸甜和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起居日常要避免暴饮暴食,禁忌进食性凉而重的饮食,同时还要保持心情舒畅,禁烟酒避免熬夜,在干燥温暖的地方适当作些体力活动,以不出汗为宜。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这样有利于治愈康复。药物前期服用珍宝类药物仁青芒觉,十一味寒水石,十一味甘露丸、二十味沉香丸等性偏凉或中性药物达到消炎止痛功效,炎症消失后用坐珠达西、大月晶丸、石榴精华散等温性药物来养火保胃。
综上所述,藏医藏药在改善培根木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复发率低、依从性好、副作用小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1]王宇,谢沛霖.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2,34(10):77-79.
[2]林三仁,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2-269.
[3]宇妥·元丹贡布,马世林,等.四部医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10.71-77.
[4]王雅楠.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中药,2012,2(8):61.66.
[5]宋述强.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24(6):224-225.
[6]李志涵.探讨胃溃疡发生部位与年龄、性别等的相关性[J].中外医疗,201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