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中藏医学养生思想研究的比较

2013-01-23 06:30:04扎西东主王仁嫒索南卓玛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藏医学养生学藏医

扎西东主 王仁嫒 索南卓玛

(1.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2.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青海 西宁 810001)

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中藏医学养生思想研究的比较

扎西东主1*王仁嫒2索南卓玛1

(1.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2.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青海 西宁 810001)

中医学;藏医学;养生观;比较

中医学、藏医学是具有系统丰富的理论,同属祖国医学之瑰宝。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其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为其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其诊疗特点的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藏医学是一门理论实践体系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以三因理论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身体-疾病-药物与五源一体、治未病、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由此而知,中、藏医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但它们同源于中华大地,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缘于交流与传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两种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整体而言,它们都具有两大目的——治病与治未病。治未病就是中医养生学和藏医养生学的内涵。

中、藏医养生学是本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从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及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及与外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点,讲述人类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类养生、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它们不仅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中、藏医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求同存异,从5个方面来论述中、藏医体系中有关养生思想的比较。

1 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医学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与自然界有想通、相应的关系,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变化,包括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日月星辰的盈亏,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会对人体气血的运行、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亦随之而变,这也是正常的变化。因此,人的日常生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与之相应的规律性变化,才能维护健康。这就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思想,它贯穿于中医养生学的始终。

藏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自然和人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客体所组成,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不断运动,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胎儿的形成也是如此。将人体比喻为一棵大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人体,人和宇宙、人和周围的动植物都是互相作用,人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必须与自然协调一致,同时还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同样蕴含有“天地人和”的生命理念。

两种医学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识上是一致的,都尊崇“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平衡阴阳,人体就健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谐,就不能克服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伤害,也必然给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形神共养之养生观

中医认为情志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可以用人的意志来描述,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总称“七情”,分别有心、肝、脾、肺、肾所主。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当七情太过或长期持续存在,超越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范围时,就成了一种致病因素,可使人气血脏腑功能紊乱,引发各种疾病,故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记述。同时认为,情绪的良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因此,古代养生学家强调在人的一生中应随时重视调养精神,保持乐观的情志,身心倶健,才是健康的保证和象征。所以中医学很早就倡导“生物-医学-心理”之医学模式,主张要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保证身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藏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有贪、嗔、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51种,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发的反应,也是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之源。正如《四部医典》记载“情志赤巴住于心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表明了良好情绪和不良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愿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养生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之心,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有良好的情绪,注重身心调养,方能保持健康。

不难看出,中、藏医学都以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健康,而且也包含了心理的健康,即人体本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健康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理方面,心理健康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应包括躯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是基本一致的。

3 协调平衡的养生观

中医养生学从阳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观点出发,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才能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机体的生存。因此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的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都是通过阴阳协调完成的。体内诸如吸收与排泄、同化与异化、酶的生成与灭活、酸碱的产生和排泄等等,都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保持相对协调平衡,而且贯穿生命运动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体温、血糖、血脂、血中 pH值等内环境因素都相对稳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保持人体本身阴阳动态平衡。与此同时,人体通过阴阳消长运动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摄取周围环境的物质,水、空气、食物等供应机体需要;又把机体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所以,人体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整体,人生历程就是一个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阳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内外协调平衡。

藏医信奉自然界万物生生相克的法则,认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间都是矛盾的、辩证的,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阴阳之间、正反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并通过生克作用,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对人体的保健养生认识上也是如此,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由外因或内因造成,外因指时间、鬼邪、饮食、起居等,内因指无知、贪、嗔、痴、隆赤培根三因素失调,平衡遭到破坏,其原因是七大物质计量失调或不合适,以及人的精神所致。“失调必失衡,失衡必有恙,欲衡则调之,欲调则养之,生生不息,以致久远”。

看得出,中藏医学共同承认疾病的发生缘于平衡失调,于是在其各自的养生手段与措施中,始终都贯穿着维护平衡的观念与法则。

4 整体养生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最突出特征,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性思维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及五官(舌、口、眼、耳、鼻)、九窍(口、双眼、双鼻孔、双耳窍、前后阴—肛门和泌尿生殖道)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诸要素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绝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每一要素与其他各因素都存在着联系,因而形成一个复杂交织的立体网络。二是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等是对这种养生保健观念的扼要概括。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植被、气温等)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的反应。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所能耐受的限度,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就遭到破坏,因而发生某些病痛。整体性观念贯穿于中医防病养生、诊治疾病的全程。

藏医提出人体是一棵树的观点,“将人比作三根树,三根共生九树干。树枝四十又七条,树叶二百零四片。开花生出五异果,以树为喻根本典”,机体四肢百骨、五脏六腑就好比树与叶一样是上下贯通、左右联系、前后相应的。正如《四部医典》中讲到“人有寿命脉络共三条,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表明人本身就是一个由局部紧密连接而成的整体,其间局部的状况影响着整体,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同时也承认疾病是人体与自然相互作用,即内因与外因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人体周围环境信息和人体体表信息的捕捉、分析、处理,并通过有机联系途径得知其内部各环节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获得体内疾病信息的手段。所以,藏医养生学十分重视整体养生,主张促进整体的平衡与稳定,把人体与自然相互协调和防病放在首要位置;并注意人体各系统的局部保健,注重全身性的防病防衰和保健措施。

中、藏医在对人体本身各部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完全一致,都承认人本身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的理念,故在其各自的养生范畴内始终遵循整体观念。

5 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运动可以畅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关于这些中医学家早就有记述和认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中医学家并不主张无限制的运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的记载,同时也明示无限制的过量活动与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故又提出了“动静结合,“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养生”、“动静节宜,所以养生”的观念,主张生命既要运动,也要静养,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静养可以调节身心,动静合宜,劳逸适度,才是生命的真谛。

藏医认为养生要注意动静结合,因为人体的动静关系着三因的平衡及紊乱,也是治未病的关键。关于静,《四部医典》提出要“驻地洁净寂静心神怡,水草丰美修习不间断”,可以加强内气运行,从而祛病延年。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动养生,提出“勤竞行走搓身去培根,身坚耐劳可出正常力”。提倡动静结合,适度运动,可把人体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从而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中、藏医学有着一致的动静结合,适度运动的理论认识。

号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的藏医学、中医学均起源于我国,其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下并融入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形成了两种理论体系,但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就其学科范围之养生学而言,两者在养生具体的方法与手段上明显不同,但也有着共同的思想理念与认识,知其同与异,才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祖国医学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

[1]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民族出版社,1982.

[2]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R291.4

A

1006-6810(2013)03-0003-03

扎西东主(1982-),男,藏族,青海省贵德县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藏医药基础理论及藏医养生学。Email.zhadong168@yahoo.com.cn

2013年2月2日收稿

概 述

猜你喜欢
藏医学养生学藏医
古诗中的养生学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56
藏医学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3期)2017-09-05 09:45:12
浅述藏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6:03:12
藏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及其问卷调查
西藏科技(2016年9期)2016-09-26 12:21:41
探讨藏医学与因明学之间的关联
西藏科技(2016年5期)2016-09-26 12:16:39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