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锦 李根培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朝医学发展史概述△
徐玉锦 李根培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朝医学;发展;历史
朝医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鲜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中国朝鲜民族医学源远流长,它是在固有朝鲜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朝鲜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国朝鲜民族医学(朝医学)是“高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现将朝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进行论述。
高丽医学的萌芽始于古朝鲜三国时代。后历经三国时代(公元前1世纪 ~公元 668年)、统一新罗时代(公元669~935年)、高丽王朝(公元 918~1392年)以及李氏朝鲜(公元1392~1910年)而步入近现代。
1.1 三国与统一新罗时代的朝鲜传统医学 (公元4~10世纪)。据史料记载,朝鲜传统医学在三国时代已有初步成果。新罗有自己的医书《新罗法师方》,高句丽也有自己的医书《老师方》,它们都曾传入中国。朝鲜产药物曾被介绍到中国,并被载入《本草经》。梁代陶弘景(456~536)的《本草经集注》共载药物 730种,其中有 11种朝鲜产药物。541年梁武帝曾派“医师”到百济。中国针灸疗法已盛行于当时的朝鲜,印度医学也与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入三国[1]。三国时代中期(约于公元6世纪前后),古朝鲜医学文化已经超越了原始医术和萨满巫医时代。三国时期的主要医著有《百济新集方》、《新罗法师方》、《新罗法师流观秘密要术方》、《新罗法师秘密方》,这4本书均已久佚。
统一新罗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僧侣医学十分兴旺。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 692年,新罗初置教授,学生以《本草经》、《甲乙经》、《素问经》、《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为业[2]。公元 10世纪初,高丽建国以后,在全面继承古朝鲜医学文化,尤其是新罗医学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了中国宋代医学文化,促进了高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3]。
1.2 高丽时期乡药化的萌芽(11~14世纪)。高丽时期医学教育从太祖建国初以医学院为首,主要邀请宋医来教授医生。宋医携带来的《神医普救方》、《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籍,这些医籍的普及,推动了高丽王朝医学的发展[4]。高丽时代本草学的重要成果是乡药的萌芽,所谓“乡药”主要是指原产于朝鲜半岛的药材。此期编纂了《乡药古方》、《乡药救急方》、《乡药惠民经验方》、《三和子乡药方》、《乡药简易方》等乡药方书,其中《乡药救急方》是高丽时代乡药方书的代表著作,成为后世乡药方书的基础[5]。
高丽时期的主要医著还有《济众立效方》、《药方》、《御医撮要方》、《东人经验方》、《诊脉图诀》,现存的只有《乡药救急方》,余均已久佚。
在朝鲜时代,从朝鲜太宗起便鼓励医学教育,推动医学普及,制定了医学教育和医疗制度,促使研究乡药和医学理论的风气盛行。此期编撰了具有本国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医学书籍,如《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以及《东医寿世保元》等,为医学的本土化奠定了理论和临床的基础[2]。
《乡药集成方》是1433年由境外朝鲜医学家俞孝通、卢重礼、朴允德合著的。此书萃集了朝鲜和中国著名医著之精华,集东医医疗经验和先前研究成果之大成,是朝鲜民族医学第一部较完整地反映民族医学特色的医著。《乡药集成方》的编纂成功[6],标志着高丽医学乡药化进程的一大进步,也意味着高丽医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时机和条件均已成熟。
《医方类聚》是境外朝鲜医学家金礼荣等医家合著,历时3年于1455年完稿,1477年正式出版。共365卷,现存266卷,内容包括各科理论及证治95门,此书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一部医药百科全书。
1596年许浚历尽艰辛着手《东医宝鉴》的编纂,1610年编撰完毕,1613年刻版刊行。全书共 25卷,25册,其中,内景篇 6卷,外形篇 4卷,杂病篇 11卷,汤液篇 3卷,针灸篇1卷。每方均注出处,并收录民间单方,是最能反映东医学特色的医学大百科辞典,在朝鲜和中国医学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东医宝鉴》是高丽医学与中医学相汇合的标志,为后来的朝医体质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94年李济马在总结前贤们的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东医寿世保元》一书,开创了朝医四象医学的理论体系。全书共4卷,625条。内容包括性命论、四端论、扩充论、脏腑论、医源论等基础理论和四象诊断、方药。李济马根据人的不同体型气像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人,较完整地阐释了相应的诊疗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朝时期的主要医著还有《乡药济生集成方》、《本草经验方》、《胎产要录》、《针灸择日编集》、《救急方》、《医门精要》、《经验方及活人新方》、《颐生录》、《救急良方》、《医林撮要》、《医门宝鉴》、《广济秘笈》、《济众新编》、《医宗损益》、《医方活套》、《方药合编》、《医方撮要》等。其中《乡药济生集成方》、《本草经验方》已佚,余均存(或部分存)。标志着朝鲜医学已形成为较完整的民族医学体系。
李朝医学在其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医学教育、制度及医书的编撰,乡药的开发利用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使李朝各教育制度、医学机构及管理方法等逐步趋于完善。
朝鲜先民十分重视汉医学,有选择地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朝鲜传统医药学。高丽时期还经历了朝鲜民族的乡药化,把汉医内容与朝鲜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医学体系。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朝鲜名医李济马创造性地发挥了其聪明才智,著成《东医寿世保元》,提出了“四象医学”。移居我国的朝鲜族,把这些独特的医药经验带来我国,形成了朝鲜族的四象医学体系[7]。
李济马的这一著作也在中国出版,对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现代朝鲜和韩国的医学认为,李济马的四象医学是朝鲜民族传统医学的总结,是可与朝鲜文字的创制相媲美的朝鲜民族两个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1]。《东医寿世保元》系统阐述以体质为主的辨象辨证施治的“四象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一门把体质、气质、社会心理学等融为一体的,以四象人学说为特色的独特的、完整的、具有体质医学特点的民族医药学体系[8]。四象医学的创立,标志着朝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朝鲜民族医学界接触四象医学,很多有志之士潜心研究四象医学,出现了一批闻名远近的四象医学名家,如金良洙、李常和、金九翊、李哲雄、郑容舜、金昊哲、李钟善、金圣培等人。还有人曾著书立说,如李常和著《四象论》,金九翊著《四象林海指南》等,奠定了中国朝医学的坚实基础[7]。朝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学派,进行学术争鸣,著书立说,从而造就了一批有名望的朝鲜族医学家,也推动了朝鲜族医药学的发展[9]。
4.1 朝医学理论体系的普及与朝医医疗机构的设立。自1921年至1945年间,朝医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1945年的统计,延边境内的朝鲜民族医人数达到460名,药业人员数为270名。自1945年至1953年朝鲜民族医药队伍得到迅速发展。据1953年的统计,朝鲜民族医人数达到了750多人,进入了中国朝鲜民族医队伍最兴旺发达的鼎盛时期[10]。
1984年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央民委联合召开的在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上决定将中国朝鲜民族医学列入少数民族医学系列之内,并将其纳入《全国少数民族医药“七·五”发展规划》;同年 11月,建立了延边朝鲜民族医药研究所。1986年 7月,《朝鲜民族医学》正式纳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编写计划,199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延边医学院内设置了朝医系,至1998年招收三期共90名。1993年建立了延边四象医学研究所。1994年,经吉林省批准,延边医疗卫生职称系列里列入了朝鲜民族医药专业。2009年1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朝医药条例,同年5月获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4.2 现代朝医学研究进展。朝医学的历史,是挖掘整理古医籍,学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历史[11]。目前朝医文献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术探讨等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2.1 朝医文献整理及基础研究。延边朝鲜民族医医院广泛开展收集、整理、研究朝鲜民族医古籍工作,先后收集了失散在民间的《东医宝鉴》、《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寿世保元》、《方药合编》等著作174册;和《草本卷》《医方活套》等各种手抄本 46册;单方、验方、秘方1000多个[12]。近年来,朝医药文献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先后编写了《朝医学》、《朝药志》、《中国朝医学全书》、《朝医诊疗标准》、《朝医学概要》等著作。已完成《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东洋医寿世保元》注释,《东医学要论》、《乡药集成方》、《济众新编》校释,《汉方医学指南》、《东医四象诊疗医典》、《格致藁》校译等古籍整理项目。
4.2.2 朝医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目前,朝医的临床研究较为系统的集中在前列腺疾病、糖尿病、中风等疾病的研究上,发挥辨象与辨证相结合,辨象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特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朝医对于急症中风的辨象与治疗有一定进展,具体表现在逐步掌握了中风辨象论治的规律,急救技术不断提高,药物方剂不断改进;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也有独到的见解[13]。
4.2.3 朝医学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朝医药的学术交流逐年活跃,促进了朝医学术的进一步发展。自1984年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多次召开全州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还先后召开了研究探讨朝医药学的发展史、四象医学基础理论、四象医学临床病案等内容的专题研讨会,为巩固、升华民族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学术依据。如:1994年8月,延边民族医药研究所同韩国韩医学会四象医学会、韩国圆光大学韩医研究所,在延吉召开了首届国际四象医学学术大会 。2005年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延边州卫生局和延边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承办了国际朝鲜医药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在延吉召开了全国朝医药学术交流暨朝医药分会筹备成立大会。
总之,经过朝鲜民族医学家们百余年的共同努力,朝医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对防治多种疾病以及保护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1]朴昌根.东医发展史略[J].医古文知识,2004,(2):17.
[2]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九[M].朝鲜中宗七年 1512.
[3]张文宣.中国朝鲜民族医学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3:3.
[4]朱承宰.韩国医学史简介[J].世界科学技术,1997,(04):44-47.
[5]金世玉.朝鲜王朝实录中的医学史料研究[J].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13-14.
[6]张文宣.中国朝鲜民族医学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3:7.
[7]金弘徳.中国朝医学全书[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10:1-2.
[8]戴翥,戴莹.朝医“四象医学"渊源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6:131.
[9]卢得子,许香兰,关祥祖.朝鲜族医药学[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0:3-4.
[10]蔡景峰,李庆华,张冰浣.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11]朴宇.目前朝医学术的发展与展望[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9,32(5):98.
[12]陈士奎,蔡景峰.中国传统医药概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1.
[13]金海龙.综述近十年朝医药学术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5(5):71-73.
R291.9
A
1006-6810(2013)03-0001-03
延边大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延大科合字(2011)第 60号
2013年1月18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