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宽国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近年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新型微创手术,效果明显,既能迅速缓解疼痛,又可预防椎体塌陷后凸畸形,恢复椎体稳定性,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术后随访发现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仍较高。现对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民医院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引起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73例,年龄65~84岁,平均(72.8±3.2)岁。120例患者147个椎体,有胸椎82例,腰椎65例。患者平日不能长久站立、行走,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和翻身困难。临床影像学CT和MRI检查提示椎体后壁完整,无神经脊髓压迫损伤和椎管占位。
1.2 方法 术前准备进行血生化、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评估一般状况。所有患者取俯卧位,给予心电监护,行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确定病椎椎体的椎弓根,体表标记。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进入压缩椎体后缘皮质前方3 mm处,钻出一条骨隧道,将球囊置入工作通道套管,注入碘海醇使球囊膨胀,恢复椎体高度,并回缩球囊形成空腔;拔出球囊,将调和成粘稠柔软的骨水泥缓慢低压注入椎体空腔内,待骨水泥弥散、填充满意后,将穿刺针拔出,包扎伤口[1]。嘱咐患者注意卧床休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2],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防止感染。出院之前再行影像学检查比较椎骨变化及骨水泥弥散情况,术后随访5~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出现骨水泥渗漏的患者行CT,对骨水泥渗漏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其局部解剖部位、渗漏路径和有无症状体征,计算渗漏率。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CT显示发现有58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39.5%。渗漏部位:本组中椎旁静脉渗漏37处(63.4%),椎管内硬膜外渗漏9处(15.5%),椎间盘渗漏7处(12.1%),脊柱旁软组织渗漏5处(8.6%)。在椎管内硬膜外渗漏患者中有3例、脊柱旁软组织渗漏1例出现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迫症状,其余骨水泥渗漏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响骨水泥渗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病例选择、手术方式操作技巧、骨水泥注入时机等相关,涉及从术前准备到术中步骤等各个环节:①术者对适应证的把握不够严格。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与椎体病变情况关系密切,当椎体受压缩塌陷程度越高时,骨皮质完整性被破坏,渗漏风险越大。②术中操作失误、穿刺技巧不够娴熟。若穿刺点不正确,穿刺角度过大或者针尖超过中间矢状位线,穿刺针就会刺破椎体后皮质进而误入椎管。③用球囊扩张椎体过度,骨水泥从裂隙露出。④注射骨水泥的时机、力度和用量不当。应选择在拉丝期将骨水泥注入椎体,过早注射骨水泥粘稠度偏低,注射速度快,均易导致渗漏。有文献报道注入过量骨水泥、椎体严重压缩周壁破坏是造成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提高手术技术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3]。
针对渗漏发生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措施,术前严格明确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椎体发生严重压缩、椎体塌陷压迫脊髓神经、椎体后缘有骨折、破坏不完整以及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的患者禁行此手术。掌握熟练的脊柱外科操作技术,在X线透视的动态监测下调整穿刺针侧角度,选择最合适的进针点以确保穿刺的准确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椎体骨水泥渗透是临床行PKP最常见的并发症,只有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的前提之下,综合运用术前内科治疗、术中精确定位、提高骨水泥粘度及注射合适剂量,才能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1] 赵磊.单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防治.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4):125-128.
[2] 彭志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CT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2):35-37.
[3] 曾逸文,许建发,桂鉴超,等.骨水泥充填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8):1465-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