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鹤 荣敬娟 曹珍珍 刘文静
在血管损伤的情况下,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组织接触,除引起血小板粘附于损伤部位之外,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也会相互粘着,即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
1.1 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先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PP),将PRP加入比浊杯中,杯中加入搅拌棒,再加入诱导剂,在恒温和特定的搅拌条件下,进行比浊,随着血小板发生聚集,PRP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透光度增加。光电池将光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在记录仪上进行记录,根据描计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1]。
1.2 电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试验 用阻抗血小板聚集仪可测定稀释的抗凝全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将两个电极插入样本,当有电流通过时,血小板会粘附到电极上,然后添加诱导剂加以搅拌,在电极周围的血小板发生聚集,随着电极上聚集的血小板增多,两电极之间的电阻抗相应增加,用记录仪记录下电阻抗变化的速率和幅度,用来表示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该试验的优点在于不用制备PRP,而且脂血中的血小板功能也可测量,但不适合血小板计数极低的患者[2]。静脉采血,0.109 mol/L枸橼酸钠1:9比例抗凝;取全血标本0.5 ml加0.9%生理盐水0.5 ml,放置在试验槽内,10 min后进行测定。此法也可对PRP或洗涤红的血小板进行聚集试验。
1.3 循环血小板聚集体检测 血液循环中存在的血小板聚集体在甲醛溶液中被固定下来,而在无甲醛的EDTA溶液中,则发生解聚分离。比较两份标本中游离血小板数,即可算出形成聚集体的血小板百分率。
1.4 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检测 枸橼酸钠抗凝的PRP在聚集仪中搅拌时,PRP中的血小板在不加诱导剂条件下发生聚集,此时聚集的产生与血小板内源性ADP释放有关[2]。采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按比浊法制备PRP与PPP,PRP试管用石蜡封口置室温下30 min,取PRP 0.3 ml加入比浊管中,放入一根搅拌棒。调整 PRP与PPP在聚集仪透光度分别为90与10。将PRP在聚集仪中搅拌30 min。聚集率>20%可确定为自发性聚集。
1.5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100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100(PFA-100)是微处理器控制的仪器,它可定量测定高切变力下血小板和血小板相关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病,梅—赫(May-Hegglin)异常,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服用血小板抑制药(如阿司匹林等)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深部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肪饮食,吸烟等。一般而言,血小板聚集率减低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仅有临床参考价值。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并发症(心肌梗死、脑血栓、外周动脉闭塞)及高凝状态或血栓前期体内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物增多。本试验敏感性不高,但简单易行,并能反映体内情况,可做为体内血小板活化的一项参考指标。
被检者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受检前8 h内禁止吸烟并空腹12 h以上,以防止采集乳糜血;采血时患者应放松,防止静脉挛缩;采血应顺利,避免反复穿刺,致使组织损伤或混入气泡;止血带压力尽量小,束缚时间不应过长,以免引起血小板释放反应;采血完毕应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和,来回颠倒3~4次,避免用力振荡。标本应放在15~25℃温度下,低温会致使血小板激活。采血后试管应加盖,防止血液中的CO2逸出,使血浆pH值上升,血浆pH值6.8~8,可获得最佳聚集效果。试验报告得到之后,应对结果的可信性进行确认,对异常结果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掌握各种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曲线参数的参考范围,掌握血小板聚集图形。低血小板数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如果PRP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结果就不可靠。
[1] 刘毅敏,覃军.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进展.检验医学,2004,19(4):383.
[2] 欧阳锡林,林子林,王海宝,等.薄片法血小板聚集实验监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