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海燕 刘 杨
四逆散为伤寒阳邪从少阳传厥阴合病而设的代表方剂,为宣达郁滞之剂[1],《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笔者跟随薛一涛教授学习期间,老师善用四逆散治疗心系疾病,临证加减中多与半夏厚朴汤联用,现将临床典型案例2则列举如下:
姜某,女,57岁,会计。2012年3月首诊。症见心慌乱、心悸、胸闷;自觉早搏,生气及劳累后发作频繁;平素易乏力、脾气暴躁,饮食一般,食后腹胀,睡眠欠佳,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曾于2011年9月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每次1片,每天1次。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房早,未下传,房早二联律、三联律,短阵房速,频发室早二联律、三联律,T波改变。薛师辨证为肝气郁滞,痰郁扰心证。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柴胡 12g,杭芍 15g,炒枳壳 15g,半夏 12g,茯苓 15g,川朴15g,苏梗 9g,川连 15g,甘松 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诉心慌胸闷缓解,易心烦、心悸、失眠。原方加生地30g、生龙牡各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胺碘酮改为每次半片,每天1次。
三诊:诉偶有心慌、乏力、盗汗、失眠,上方改生地 45g,川连30g,加苦参 20g,磁石 30g。后制成丸剂,9g/丸,每次1丸,每天2次,至今胺碘酮已停药,未再反复。
按 本案为“心悸”案例,属肝气郁滞,痰郁扰心证。《证治准绳·惊悸恐》:“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又“……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入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患者平素脾气暴躁,肝气不舒,脾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气郁痰阻,忤犯心神,心神动摇,则心悸、心慌乱;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血行不畅,另痰浊内盛,壅于胸中,则发为胸闷;心悸多为情志不遂而诱发,而烦劳耗气伤津,亦可加重病情;情志不遂,肝气犯脾,脾胃运化失常,则食后腹胀;痰扰心神,心神不安,可见失眠。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是佐证。本案例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畅达胸中窒塞之气;半夏厚朴汤苏叶易苏梗行气化痰宽胸。另加黄连防痰郁化热;甘松行气开郁,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生地滋阴养血,访温燥药助热伤津;生龙牡镇惊安神;苦参清肝泻火,安五脏,定志益精;磁石重镇宁心安神,定惊悸,安魂魄。全方共奏疏肝理气、解郁化痰之功。
曹某,男,56岁,退休,形体肥胖。2012年6月首诊。症见心前区胀痛,每次发作5~10分钟,每天发作5~6次,向后背放射;胸闷、憋气,平素乏力,易怒,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既往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拜新同、硝酸异山梨酯、复方丹参片。薛师辨证为气机郁阻,痰浊痹胸证。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15g,赤白芍各 30g,炒枳壳 15g,甘草 9g,清半夏12g,茯苓 15g,厚朴 15g,紫苏梗15g,全虫 9g,水蛭 9g,薤白 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胸闷胸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饱食后仍有发作,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上方加砂仁12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胸痛胸闷未再发作,原方加丹参30g,山栀子15g,刺成丸剂,9g/丸,每日1 丸。
按 本案为“胸痹”案,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另平素易怒,肝气不舒,气滞津停,痰浊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痛;阴邪上乘阳位,阻滞气机,故憋气、胸闷;痰踞心胸,病延日久,多耗气伤阳,故乏力,体力下降。证总属气机郁阻,痰浊痹胸证,与四逆散行气解郁,使气机畅达,使气帅血行;半夏厚朴汤苏叶易苏梗化痰理气,宽胸止痛;痰饮停滞日久,则成瘀血,故与全虫、水蛭活血行瘀;《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故与薤白宣痹通阳,畅通胸中阳气;另加砂仁健脾开胃;丹参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山栀子防痰郁化热。全方共奏行气解郁、活血豁痰之功,使气顺痰化,胸痛自止。
心系疾病中,痰的作用广泛,“痰为百病之长”,《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云:“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津液停滞为痰,痰浊内盛,壅塞胸中,痹阻气机则胸痛[2]。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共奏行气解郁化痰之功,临证可用于气滞痰凝所致的胸痹、心悸等不适。
[1]赵德成.四逆散临床应用举隅[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9,21(3):18.
[2]郭 跃,崔梅梅.半夏厚朴汤临床应用举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