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合方辨治身沉重※

2013-01-23 05:55苗小玲
中医药通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水气阳明茯苓

● 苗小玲 王 付

身体沉重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也是比较难治病证之一。结合临床诊治体会,仅用1个经方辨治身沉重则有其一定局限性,临证合用经方则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精神,并结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辨治经验,于此试将身沉重分型辨治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1 阳明热盛证

阳明热盛证之身体沉重的病变证机是阳明邪热既壅滞气机,又损伤正气。如《伤寒论》第6条:“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又如《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太阳主背,阳明主腹,少阳主侧,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伤寒内科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身重乃热郁加气伤。”临床上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急性肠胃炎[1]等,常见表现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腹满,身重,或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口渴,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大等。其治当清泻盛热,以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合方:石膏 48g,知母 18g,粳米 18g,甘草6g竹叶 20g,半夏 12g,麦门冬24g,人参6g。若心烦者,加大竹叶用量,再加栀子,以清心除烦;若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生地,以生津止渴;若热毒盛者,加连翘、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2 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之身体沉重的病变证机是心气虚弱,不能和调主持于外。如《伤寒论》第49条:“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临床上可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常见表现有心悸不宁,心烦,气短,身重疲倦,四肢无力,面色不荣,头目昏沉,或汗出,舌淡,苔薄白,脉虚等,其治当益气养心,以小建中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桂枝9g,白芍18g,饴糖 70ml,生姜 18g,甘草 6g,大枣12枚,黄芪9g。若倦怠乏力者,加人参或西洋参,以益气补虚;若头晕目眩者,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失眠者,加酸枣仁、茯苓,以补血安神;若胸膈痞闷者,加柴胡、枳实,以行气宽胸;若腹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止痛;若腹泻者,加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止泻等。

3 阳明热郁证

阳明热郁证之身体沉重的病变证机是邪热侵袭阳明,胃气被遏,胃气与邪热相互搏结,壅滞气机。如《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临床上可见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常见表现有咽燥,口苦,饥而不欲食,腹满而喘,身热,或潮热,盗汗,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心中懊恼,舌红,苔黄,脉数或浮紧等。其治以栀子豉汤与泻心汤合方:栀子15g,香豉 10g,大黄 6g,黄连 10g,黄芩10g。若邪热伤气者,加甘草、山药,以补益中气;若热扰胃气上逆者,加生姜、陈皮,以和胃降逆;若口渴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若心烦者,加大栀子用量,再加竹叶,以清热除烦等。

4 太阳风水或风湿表虚证

太阳风水或风湿表虚证之身体沉重的病变证机是水气或水湿壅滞经脉之中,气机不利而滞涩。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2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临床上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表现有肌肉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或沉或缓等。其治当益气散邪,以防己黄芪汤与甘草附子汤合方:防己3g,黄芪 5g,白术 12g,炙甘草 6g,附子10g,桂枝 12g,生姜 4片,大枣2枚。若腹痛者,乃水气内淫于脾,脾络不和而肝气相乘,加芍药、桂枝,以通脾络,柔肝气;若气喘者,乃水邪射肺,肺气不降而上逆,加麻黄、杏仁,以利水降逆平喘;若水气浸淫胃脘,加芍药、茯苓,以利水化瘀通络;若水寒之气上逆冲胸或咽者,加大桂枝用量,再加茯苓、泽泻,以化饮温阳,平冲降逆;若寒水浸淫于下而久居不除者,加细辛、干姜,以温阳散寒,化饮通阳等。

5 脾虚水饮证

脾虚水饮证之身重的病变证机是水饮淫脾,遏制脾气,气机为水气所遏而壅滞。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条:“水在脾,少气,身重。”临床上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蛋白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常见表现有四肢水肿而沉重,手足不温,体倦,四肢肌肉跳动,甚则面目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等。其治当运脾利水,化饮和中,以防己茯苓汤与五苓散合方:防己 9g,茯苓 18g,黄芪 9g,桂枝9g,甘草 6g,白术 10g,泽泻 15g,猪苓10g。若小便不利者,加大猪苓、泽泻用量,以增强利水化湿;若大便溏者,加大腹皮、薏苡仁,以利湿实大便;若恶寒者,加大桂枝用量,再加附子,以通阳化湿等。

6 寒湿黄汗证

寒湿黄汗证之身重的病变证机是寒湿阻滞气机,经气不得畅通[2]。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9条:“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临床上可见于甲状腺功能异常、胸腺分泌失调、激素分泌失调等病,病证表现有汗出黄色,两胫自冷,身重,腰以上必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病甚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或缓等。其治当通阳益气,温化湿邪,以桂枝加黄芪汤与平胃散合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12枚,黄芪6g,甘草 12g,陈皮 15g,苍术 12g,厚朴9g。若寒甚者,加大生姜、桂枝用量,以温阳散寒;若湿甚者,加茯苓、通草,以通脉利湿;若腹胀者,加枳实、青皮,以行气除胀等。

7 膀胱阳郁水气证

膀胱阳郁水气证之身重的病变证机是膀胱阳气内郁,气不化水,水气内攻外溢,肆虐上下而充斥于肌肤。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8条:“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妇人妊娠病》:“水盛贮于肌肤,故身重。”临床上可见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脂肪肝、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临证表现有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少腹胀满,身重或水肿,舌淡,苔薄,脉沉等。其治当利水通阳化气,以葵子茯苓丸与真武汤合方:葵子48g,茯苓9g,附子5g,白术6g,白芍9g,生姜9g。若小腹胀满者,加小茴香、砂仁、通草,以温阳化气利水;若夹瘀血者,加当归、川芎、瞿麦,以活血行血利水;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以化湿行水等。

[1]王 付.经方药症与方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21.

[2]王 付.伤寒杂病论思辨要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5.

猜你喜欢
水气阳明茯苓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云茯苓
云茯苓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