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吸入全麻是将麻醉气体或挥发性麻醉药吸入肺内, 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方法。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 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 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0例, 其中男性为23例, 女性为27例, 平均年龄为42岁, 体重46~73 kg。体表肿块切除15例, 其他短小手术3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心肺、肝肾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禁忌。
常用的挥发性麻醉药在临床使用的浓度范围内, 基本上可被看作是理想气体, 即在标准状态下(0℃和760 mmHg), 1 mol理想气体的体积为22.4 L。以异氟醚为例, 配制标准气样的计算方法如下:异氟醚的分子量为184.5, 比重为1.50,室温20℃下1 ml液态异氟醚为1.5 g, 1 ml气体异氟醚相当于1/195.45=5.11μl的液态异氟醚, 所以若用100 ml的容器配制1%异氟醚的标准气样, 只需5.11μl异氟醚液体;2%则为10.22μl, 3%为15.33μl, 依次类推[1]。红外线分析仪预热至少10 min。并预设高、低浓度报警阈值。选定待测药物气体的选择按钮和峰值钮。选定检测钮, 将采样管通大气, 调节零点。采样管与麻醉机通气环路连接, 如果测呼气末浓度,将采样管接在呼气端;如果测呼吸周期中麻醉药浓度变化的波形, 应将采样管连接至气管导管与通气环路的连接处;如果测蒸发器输出的麻醉药浓度是否与刻度盘一致, 应连接至蒸发器的输出端。指针式读出浓度值或直接以数字显示。气相色谱法需在吸气期或呼气期末用注射器采集气样, 注入仪器的进样口进行分析测定。气体分析仪等需定期用标准气样进行定标和校正。
3.1 检测蒸发器的功能和容量 从麻醉机共同气体出口处采样监测吸入气麻醉药浓度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蒸发器的准确性。专用的药物监测仪能够及时发现蒸发器的注药错误。在采用非特异性药物监测仪时, 充药错误可使其读数显示异常。对专用蒸发器性能有怀疑时, 应随时监测其输出的麻醉药浓度, 以及时发现蒸发器的故障或操作失误。对简易蒸发器的应用, 可持续了解其输出的麻醉药浓度, 从而提高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当新鲜气流量超出或低于蒸发器正常使用所需的范围, 或新鲜气体成分改变时, 蒸发器的输出均可发生明显变化, 亦需监测吸入麻醉药浓度。另外, 当蒸发器药物意外耗尽时, 监测仪的低浓度报警装置能及时提醒麻醉医师。
3.2 发现意外性药物应用 通过监测吸入麻醉药浓度可及时发现以下情况:①蒸发器被意外性地置放于开启位。②误将浓度控制盘反方向旋转, 如本想将蒸发器关闭或开大, 结果适得其反, 反而使吸入浓度突然增高或降低[2]。③吸入麻醉药向新鲜气流管路泄漏, 如蒸发器注入药液过多, 超过其上限线, 尤其使用流量控制型蒸发器时, 流量过大, 载气通过蒸发器时药液四溅, 可随吸气流入通气环路和呼气道, 意外性造成极高的吸入麻醉药浓度。
3.3 正确的药物应用 监测患者吸入气和呼出气中的麻醉药浓度, 可了解患者对麻醉药的摄取和分布特征, 正确估计患者接受麻醉药的耐受量和反应, 从而防止低血压、高血压和循环抑制的发生。有研究发现, 挥发性麻醉药应用不当与麻醉中1/3以上的心跳停止有关。持续监测呼吸气体中的麻醉药浓度, 可安全地将强效挥发性麻醉药应用于极低流量、重复吸入或无重复吸入装置中。
3.4 了解麻醉深度 将呼气末麻醉药浓度折算成相应的麻醉药MAC系数, 为精确了解麻醉深度和掌握患者苏醒时间提供依据。在相同MAC时, 麻醉深度相同便于比较不同麻醉药的强度及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另外, 监测麻醉药浓度还有助于诊断患者麻醉后苏醒延迟。
吸入麻醉药既能引起意识丧失, 又有镇静、肌松、止痛作用。但单独使用要达到1.3~1.4 MAC方可满足手术需要。这样用药量大, 体内脂库蓄积多, 苏醒时间长, 而且不良反应增加。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并非与麻醉深度成比例。麻醉维持过程中, 如单凭血压、心率来调整吸入麻醉药浓度,容易使休克、心功能不全患者麻醉过浅, 发生术中知晓。故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及其他联合用药情况, 结合EEG、BIS等的变化, 做到用药个体化。
[1]段世明.麻醉药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3-25.
[2]于布为, 薛庆生, 罗艳.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继续医学教育, 2006:20(15):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