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黄已洋
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流涕,头痛,咽干明显,患者很痛苦。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笔者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36例慢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26~52岁,平均40岁。病程2~18年。均有双侧持续性鼻塞;合并鼻中隔偏曲6例;流涕26例;伴头痛22例;闭塞性鼻音32例;咽干26例。
1.2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诊断 鼻内镜检查:下鼻甲黏膜肥大,尤以下鼻甲前端和后端游离缘为甚,探针轻压之为实质感、无凹陷,对减充血剂不敏感。
CT显示:双下鼻甲骨增生,合并鼻中隔偏曲6例,无副鼻窦炎。
1.3 手术器械 德国狼牌鼻内镜及显示系统,0°、30°内窥镜。
1.4 手术方法 20例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浸润麻醉下进行,16例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小圆刀在下鼻甲前缘做一纵向的长约1.5 cm的切口,切口深达下鼻甲骨面,然后用窄剥离子沿下鼻甲骨的内侧面从前向后分离下鼻甲骨黏骨膜,下鼻甲骨表面凸凹不平,分离时要小心,不要分穿下鼻甲骨黏骨膜组织,也要注意不要分穿下鼻甲后端,再分离下缘,使黏膜张力减小,最后分离下鼻甲外层面粘骨膜,分离要彻底。用下鼻甲剪自切口伸入,紧贴下鼻甲根部从前到后剪下下鼻甲骨,将其取出,适当保留下鼻甲根部作为支架,以支持下鼻甲软组织,可避免鼻腔过分宽大。下鼻甲前缘切口缝合1针。和并鼻中隔偏曲同期行偏曲矫正术。术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填塞时将下鼻甲内外两层黏骨膜软组织紧密贴合压紧,术后24~36 h取出凡士林纱条。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鼻腔通气良好,停用减充血剂后下鼻甲大小,黏膜色泽恢复正常,下鼻甲与鼻中隔鼻底间距>3 mm,中鼻甲可见;好转:鼻通气较术前明显好转,偶用减充血剂,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间距<3 mm,黏膜表面不甚光滑色泽暗红;无效:鼻腔通气无任何改善体征无变化;显效和好转合计为有效[1]。
全部患者随访复查6~2年:显效34例;好转2例;患者无鼻腔粘连,头痛、咽干消失或明显好转。仍有5例患者流涕。
鼻腔具有特殊功能,如通气、过滤、清洁、加湿、加温等;均依赖鼻黏膜上皮及其内的各种腺体[2]。因此行表下鼻甲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下鼻甲的功能。鼻内镜下鼻甲骨黏骨膜切除术能够很好保留下鼻甲黏膜的功能,符合微创手术原则。手术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下鼻甲骨表面凸凹不平,分离时要小心,不要分穿下鼻甲骨黏骨膜组织,造成瘢痕形成。(2)刚开始是出血较多,要注意止血及辨清下鼻甲粘骨膜,要在粘骨膜下分离。(3)分离要充分,否则易伤及粘骨膜,导致出血多。(4)切除下鼻甲骨要适当,可先切除部分,观察其与鼻中隔及鼻底间距,再酌情切除。鼻内镜下鼻甲骨黏骨膜切除术的优势是可以直观的看到下鼻甲骨与黏骨膜的分离情况,尤其到下鼻甲后端也可清楚看到。分离完整、充分。并能清楚观察到下鼻甲后端及其与鼻中隔及鼻底间距,可以避免切除过多鼻甲,防止萎缩性鼻炎的发生。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炎疗效显著,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应为手术治疗首选。
[1] 陈合新,史剑波,文卫平.黏膜下成形术治疗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探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2):213-215.
[2]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