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风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我科对2011-01—2013-03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针灸及康复治疗,同时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障。现将我科的针灸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治60例患者均为脑卒中后偏瘫所致的上肢痉挛患者。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 或MRI证实,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上肢痉挛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0~72岁,平均55.8 岁。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或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者;(2)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血小板严重减低患者;(4)对针灸刺激不能耐受或有晕针情况,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患者头部取患肢对侧运动区中2/5段(顶颞前斜线即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肩部取肩髃、臂臑,手部取合谷、太冲;上肢肌群以患肢屈肌侧为主取尺泽、大陵、曲池,伸肌侧取肩骼、天井。操作:使用30号1.5寸针具(0.30mm×40mm)针刺,头针针刺时,针与头皮平行捻转进针,头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捻转2min,留针10min;针刺痉挛肌采用较重提插手法1min,针刺拮抗肌采用轻柔捻转手法1min,留针10min,每5min捻转1次。可依症候不同(气虚、血瘀等不同),每次于上肢患侧各增加2~3穴,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1次/d。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并进行康复教育和指导。
1.3 疗效判定 痉挛程度评定,我们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 MAS)为观察量化评定标准[1]。疗效判愈标准:按改良的A shworth 痉挛量表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进行评定,分为4个级别。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肢体肌力恢复至5级,生活能自理;显效: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恢复至4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肌张力较前下降1 级,但患侧肢体能够活动;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2.1 入院时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保持病室干净、整洁、安静及空气流通良好。同时,为新入院患者根据医嘱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对于新近出现的脑卒中患者,注意是否有吸收热的出现,注意检测体温,对于T>38.5℃患者每4 h测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1次/d。注意检测患者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2.2 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由于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劳动力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家人的生活负担,往往存在自卑、焦虑、厌世等心理;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由于出现劳动力丧失的状况,多表现为自卑、自责、淡漠、厌世等心理。患者多数心理会出现绝望、无助,对生活没有信心,所以对患者心理护理是康复成功的保证。同时需要通过亲情关怀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需要家属陪护并帮助患者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方法有怀疑、恐惧心理的患者,我们应该做好心理疏导及科普教育。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出发,进行耐心细致的宣教工作,介绍针灸治疗的安全性、科学性及良好的疗效性,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有文献报道[2],对偏瘫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积极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激励式心理护理方法的使用,也可以使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3]。
2.3 针灸术前护理 针刺前,需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针刺相关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应适当进食,避免饥饿、精神紧张等情况,以免出现晕针。针刺前需保持针刺部位皮肤清洁,无外伤、无破溃及瘢痕,并做好皮肤消毒工作。针刺前时应核对进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对于同意进行头针治疗的患者,指导患者洗头理发,并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于存在失语的患者,要和家属及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尽可能的明白注意事项。针刺前需协助患者调整好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
2.4 针灸过程中的护理 遵医嘱进行针刺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及反应。特别是对体位的要求,一般针刺在15 min左右,患者需要舒适的体位,由于患肢处于痉挛状态,对针刺要求较高,建议患者平卧,患肢稍外展肘曲,避免由于体位不当出现折针、弯针等现象,如果出现折针、弯针等现象,立即告知医生,并及时处理。对于头针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神志变化及有无针刺出血现象。多数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对针灸的酸、麻、胀等针感难以耐受,我们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确保针灸治疗的顺利完成。对于失语患者,其表达能力存在障碍,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声音变化,了解其对针刺的感觉,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针灸后护理及肢体康复护理 针刺结束后,清点针具,做好针刺局部及针具消毒工作;然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使患者平躺休息,并做好护理记录。特别对于头针治疗者,需要进行局部按压,以免出现头皮下出血现象。为了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有利于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4]。目前,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被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要的治疗方法[5]。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及患者的体力耐受情况,需要制定个体化、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国内有研究指出[6],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指导可降低患者致残率。
关于加强对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我们采用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先进行被动运动训练,再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康复护理建议采取护理人员、家属、患者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康复运动30min/次,2~3次/d,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出现运动过度,避免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平时要经常更换患者上肢姿势,这样可以使患者肢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得到不同的运动,不至于出现肌肉僵硬的情况。必须坚持每天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越规范、训练时间越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早期由于患者肢体痉挛或者无力,应以被动运动为主,家属及护士可以对患肢进行按摩,被动屈曲肘关节、活动肩关节,重点以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及内旋;被动进行前臂的旋前旋后,腕关节的掌屈、背伸。被动运动时先由近端大关节再到远端小关节,手法要轻柔、缓慢,用力适中、逐渐使力,避免暴力。患者了解康复运动以后,必须进行主动运动,患者采用两手交叉,肘关节伸直上举,上举过头顶,达到活动肩关节的目的。运动中需要利用患者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为脑卒中后,瘫痪上肢痉挛,应注意患肢的良好位置,将双侧肢体都安置于抗痉挛的位置,一般处于外展、外旋位。当患者康复治疗好转后,在患者的身体健康条件允许下,患者可以进行洗漱、穿衣、进食等项目的康复训练,及早进入生活自理,提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但应掌握训练强度,活动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度。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患者,建议门诊进行推拿康复治疗。如有不适应立即回院治疗,随访。
本组60例患者,治愈12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5%,治疗情况较好。无效患者均为年龄偏大的老年患者。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及全面的康复护理,有助于瘫痪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肢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早期的康复运动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组选用穴位均为局部选穴治疗,为常用治疗偏瘫穴位。针刺疗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一个较好选择。在治疗中我们发现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的康复理念,使患者的依从性更高,治疗效果更好。
[1]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2.
[2]张秀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8-9,16.
[3]贺红娟,柴宗举.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34-35.
[4]徐葵,赵爱娟,王柯.脑卒中患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5):76-77.
[5]迟相林,王道珍,郭兆荣,等.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2):1 087-1 089.
[6]翟梅兰,闫淑霞,杨红丽.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康复指导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