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仍旧是养活中国人的主要力量

2013-01-22 22:20:30李治飞
中国果业信息 2013年6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小农养活

本刊记者 李治飞

在当下关于“三农”问题的公共话语中,“小农”是最受人诟病乃至鄙视的对象,似乎一无是处,农业、农村甚至整个社会出现的问题都应由它来负责,喊话消灭“小农”也成了时髦的最强音。 不过,经济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曾提醒人们,包含经济学在内的有关经济现象的各种解释,都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为前提,要想获得客观认识,必须小心应对。

公共舆论枪口对准“小农”的原因,与部分经济学家及媒体从过去10年间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从6.2%增长到12.9%的现象建构出“谁来养活中国人” 的忧惧气场有关,同时,不排除城市资本为提升对农业及土地的支配力借机大势鼓噪的影响。 其实,小农具备的潜能不容小视,无需担忧。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在小农条件下,我国农业产出在1978—2011年间增长了4.5 倍(其中,水果产量增加了34 倍),创造了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20%人口的奇迹; 即便是近十年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出、有效耕种面积加速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出年增长率仍达到了3%,比全球(1.7%)高出近一倍。 并且在现阶段,总体上我国农业产出并非不足,而是存在过剩的问题(比如我国生产了全球67%的蔬菜、50%以上的猪、50%的苹果……)。 这才是近些年农产品卖难现象频发的本质原因。 正是因为数量庞大、 原子化存在的留土小农不会形成联盟,无法掌控市场,不得不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产出上,才导致农业生产的内卷化,大量投入劳动,或者从资源密集型生产转向劳动密集型生产,我国农业产出才会在耕地和水资源明显不足的约束条件下获得高速增长乃至过剩。 可见,小农有能力养活中国人。 部分粮食产品供给率下降的问题,通过相关政策调控提高其比较收益,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现阶段,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还在35%以下。 这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中农业人口还将保持主导地位,农村仍然会是国家危机代价的承担者,而农业生产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农业人口而言仍然是危机时期的“救生衣”。 并且按以往的经验,即便是在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时,多数农业人口仍然被城镇就业排除在外,只能从事农业活动①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乡村,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例达74.78%(狭义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达70.90%); 在镇, 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达32.38%(狭义农业就业人口达29.90%);在城市,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达4.92%(狭义农业就业人口达4.15%)。 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6 亿农民工,仍然是“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没有工作保障,缺少福利和不受国家劳动法保护的劳工)。据黄宗智分析,在1978年到2006年将近30年间,正规经济的就业人员(岗位)只增加了0.2 亿人(个)。。 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为主的格局具有长期性, 并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合理性。 虽然市场经济规则有催生大规模生产者(比如大农场)的力量,但“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却有抑制大规模生产者产生的力量,两力平衡的结果可能仅仅是留土小农经营规模扩大至实现充分就业, 无需外出兼业即可获得社会平均收入(可能表现为家庭农场形式,但在大市场面前仍是小农,特别是与耕地资源丰富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农场相比时,小农属性更易显现)。 可见,我国国情决定了小农必定是长时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

据“三农”学者温铁军论述,在近十几年过剩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主导下的规模化、工业化农业,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 即,一方面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比如江河湖海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食品不安全。 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方面,传统小农农业没有负外部性。 可见,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应当选择小农。

归根结底,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养活中国人的主要力量仍旧是、也应当是小农,国家政策和媒体舆论应当继续关注和支持小农, 真正做到让农业安全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小农养活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下乡养儿:坝上的养活教育
养活教育
乞讨能养活全家
领导文萃(2017年8期)2017-04-24 11:31:59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云南省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洪江市小农水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