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励
在眼科临诊中病机分析是辨证的基础,对证而言,证侯是证的外侯,是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而病机则是证的内涵,是疾病变化中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表现出来的病理反映。把握好病机就能正确识病、辨证、立法、用药。相关病机的著作较多,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其中较为经典的,涵盖了病机学说的主体内容和分析病机指导临床的全过程,是学习病机学的基础。
病机是指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中医关于病机的阐述很多,但比较突出并能示人以规矩者,首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火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谈上下病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1-2〕。
“审症求因”:即找出病证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病因包括外感与内伤,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曾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过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节。取类比象法是中医学的传统方法,风、寒、暑、湿、燥、火皆是取自然现象比拟人体的病理征象。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条是对五气致病特点的简要概括〔3〕。五气致病各有特点,能够把握这些要点,对于分析病因、指导辨证具有重要意义〔4〕。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寒: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辨病性即为临床证侯定性、分析疾病寒热虚实性质。在临床上根据病因的属性判断病性。如同为“水液”疾病,若小便清澈则与寒性水液澄彻清冷相合,故属于寒;而小便混浊、色赤,则与热性炎上、腐物混浊相符,故属于热〔5-6〕。所谓“盛者”、“虚者”,是指病证邪气的盛实有余或正气虚弱不足的表现;“责之”,则是根据病证上述不同的表现,更深入地追究其病因病机。因为在临床上,按照“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要求,对病证的病因病机的了解,有时还只是初步的概念,并未触及到对其本质的认识,所以还须结合“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要求作出进一步的探究,即进一步确定其证候性质〔7〕。
首先要辨识各种临床症状的脏腑所属。病机十九条中谈五脏病机的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下焦肝肾);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焦肺胃)。
依据运气学说,五运之气木火土金水,五气运行,互有更胜,有盛有衰,皆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提出“必先五脏”,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中,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当中,根据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确认某脏之气偏胜发病的情况下,根据五脏相关的理论推断其他脏腑的状态,看某脏气有余,其所传。所侮之脏腑病变多属虚证,而脏气不及,其来乘来侮之脏腑病多为实证。确定其究竟属于哪一个脏腑,以及哪一种病理改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五脏相关,一脏有病,必然涉及到其它脏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治本脏无效,可借助治疗它脏达到治疗本脏目的〔8〕。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人眼位居头部前方,外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内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其结构精细而又脆弱,故很容易遭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致病因素往往是在人体内在机能失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病,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眼病的任何证候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病理反映,而且不同病因所致眼病的临床表现又各具特点,因此,把导致眼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按不同性质加以分类,对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具有实用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眼是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眼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各具特点,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目得血而能视,且内外两眦属心。肝和胆相表里,肝主藏血,又主疏泄,为风木之脏,肝开窍于目,且黑睛属肝,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脾和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有节,胃纳脾输,则目得其养,且胞睑属脾。肺和大肠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且白睛属肺。肾和膀胱肾为藏精之所,且瞳神属肾。眼之所以能视万物,与肾精不断上承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完成以脏腑为其核心。疾病不出外感、内伤两大类,在疾病发生之后,无论何种病因,也不论邪气从何处侵入,都必然要影响到脏腑。外邪致病,邪气由表入里,波及脏腑;内伤发病,则邪气直损脏腑。此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将养调摄,也无不以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
《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而言,人体正气亏虚时,致病因素就可引起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眼部发病,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眼部直接受邪或遭受外伤者,局部病变可以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失常,并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紊乱,又能反过来影响眼病的发展。由于眼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而患者的体质又各不相同,因而病机也很复杂。
六气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银海指南·六气总论》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
指光线从聚光镜经载玻片折射后所成光线底面的孔径数值,又称数值孔径。同样条件下,放大倍数越大,镜口率越低,光线越暗。
内生五邪是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后造成的化风、化燥、化湿、化热、化寒的结果。对眼病而言,根据轮脏标本关系,脏有所病,轮有所现,形成了眼病的发生条件,导致眼病的发生和复发。
风气内生:其病在肝,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化火,风自内生,引起眩晕、昏厥、震颤、抽搐、口眼歪斜,眼底脉络挛急,视力骤降。
火热内扰:病在心、肝、肺、肾,心火炽盛,肝火亢盛,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失眠梦扰,暴盲、眼底出血。
湿邪内蕴:病在肺、脾、肾,肺失宣发,脾运不健,肾阳蒸化乏力,体内水谷津液运化受阻,食欲不振,腹泻腹胀,下肢浮肿,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视物变形。
寒从内生:病在脾肾,肾阳不振,脾肾阳虚,水湿不化,吐泻腹痛,在眼引起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底水肿。
津伤化燥:病在肺、肝、胃、肾,津液阴血亏耗,口干咽燥,大便结,小便少,在眼引起干涩昏花,眼底色素紊乱,色素堆积。
在临床上,眼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可由单一的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但以脏病及腑、脏病及脏或者若干个脏与腑同时发病比较多见,如肝胆火炽、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火犯肺等引起的眼病。又如白膜侵睛、疳积上目则是病变在肺肝、脾肝之间传变而引起的〔9〕。
综上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十九条的阐述,虽然限定在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病机,但具有执简驭繁作用,对病机学说的深入发展影响深远。可依照病机十九条的精神,根据症状确定病位、明确病性;谨守病机,确定证侯,以指导内外障眼病的辨证方法。在治疗眼病过程中,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应对于病因病机进行了解分析,“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1]傅景华.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1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名家中医基础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9-217.
[3]方药中.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续完)[J].中医杂志,1978,(12):236.
[4]张存悌,宋翠力.方药中教授论病机十九条及其运用规律[J].中医药学刊,2001,12(4):287-288.
[5]夏小军.从“病机十九条”谈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J].中医研究,2006,19(3):157-158.
[6]卢红蓉,李海玉,孙谊.《内经》中病机内涵析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26-28.
[7]吴弥漫.取象比类辨证审机——简论《内经》六气病机的实质内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10-12.
[8]邵学鸿.运气学说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369-371.
[9]徐又芳.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