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君
在医院常规治疗与抢救急救中,输血均是重要救治措施,安全、及时输血可为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发挥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做好采集血液标本、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工作,促使所输血液中成分可有效成活,不会造成受血人员RBC破坏,从而为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有力保证。而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加强血型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对输血检验流程实施有力质量控制工作。
虽然输血属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血液制品存在特殊性,很容易有一些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隐藏其中,如HIV病毒等。若将含有感染性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不仅无法实现治疗效果,反而还会给患者造成难以治愈的损害。因此,在用血前应对患者进行HIV、HCV、HBV等病毒检测,避免在后期出现医疗纠纷[1]。同时,目前所用血液很多来自血站,供血单位会对献血者予以严格筛查。除此之外,在输血时,医生应对受血者展开相关检测,保证输血安全性,同时促使一些无临床症状表现的病毒携带患者得到有效诊断与及时治疗。同时,潜在传染源的发现可为医务人员开展诊断与护理工作时提供操作隔离保护依据,避免出现自身感染问题,同时应对医疗器械展开严格消毒,防治交叉感染等问题发生。
输血即刻在临床治疗与急救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同时也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及患者不良反应。因为检测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有时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因为部分疾病还属于“窗口期”,很难准确检测出来,因此有时血液检查也不能将疾病感染完全排除。因此,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可以不输血患者坚决不输,当患者必须输血时,则应遵循最小限度输血原则,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尽量使用自身输血方法,同时对成分输血加以有效利用,以便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最大限度降低。
在采集血标本与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进行[2]。采集血标本前,应严格核对输血申请单、患者姓名和患者实际情况,保证输血申请及患者情况相符,保证输血申请单资料齐全,血标本可对患者当前免疫情况准确代表。在对配血试验所用血标本进行采集时,应保证采集时间在3 d以内,抽血完成后对试管进行准确标记,避免血标本出现溶血或稀释现象。同时,接收血标本人员同样要认真核对,做好接收登记工作,在2~6℃冰箱中保存血标本,并对贮血并向温度加以记录,做好相应消毒工作。在展开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时,应对输血申请单予以认真查看,保证无误。取血人应在认真核对血标本情况后签字取血,在2~6℃下保温并展开及时输注。
4.1 ABO血型鉴定 在输血前常规检验中,对ABO血型展开准确鉴定是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展开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在ABO血型检验工作中所用标准血清需要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与购回后自我检定记录,同时需保证在血清有效期内[3]。在试验中应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检验,特别应对血球和血清比例加以注意。对于具有特殊疾病患者如蛋白异常或肝病患者,在血型鉴定时以洗涤红细胞最佳。同时,在进行血型鉴定时应展开正反定型,发挥质控与相互验证作用。在ABO血型正反定型中,正反定型不合包括4种类型:正定型不合、反定型不合、血浆或蛋白质异常、其他原因所致不合等。若有正反定型不符现象,则需对全部血液展开重复试验,保证标本准确、所用试管无污染。同时应对血型抗体抗原减弱或缺失、ABO亚型存在与否加以注意。
4.2 Rh血型鉴定 Rh血型是人类血型中较为复杂的血型系统,具有多态性特征,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正常人体血液中无Rh天然抗体,有再次输血、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有可能出现免疫性抗Rh体,因此应加强Rh血型的常规检测,同时在定型时应严格根据试剂说明书展开操作,确保血型鉴定工作安全可靠。
在实验室中进行交叉配血时,需严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操作。“严格交叉配血”指的是所用方法可成功检出具有临床意义、与ABO不相容、ABO系统之外的抗体。在实验室展开交叉配血实验,是患者输血安全性加以保证的必要试验措施,可将血型降低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错误及时发现,可以确定不规则抗体的有无。现阶段,凝聚胺技术[3]在诸多医院血库中获得常规应用。
凝聚胺技术属于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可对肝索予以中和,溶解后可形成诸多正电荷,对红细胞表层的唾液酸中所带负电荷予以有效中和,促使红细胞Zeta电位有效降低,促使红细胞易于彼此接近,同时在离心力作用下诱导红细胞出现可逆非特异性凝聚。在反应体系内,地理子介质可对抗原与抗体间反应发挥促进作用,如果反应时有IgG分子和红细胞形成直接大桥,待非特异性红细胞凝聚消除后,抗原与抗体反应下所致特异性凝聚单独存在。因此,在展开交叉配血过程中,应在对献血者与患者血型准确鉴定基础上,将凝聚胺和盐水法有机联合,如有必要补充应用其他方法,将交叉配血结果相互印证,保证交叉配血工作的高度准确性。
[1] 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73-374.
[2] 高乐俊,王树诚.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8-49.
[3] 陈德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哈尔滨医药,2010,3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