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莉
所谓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而类冠心病综合征并不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而是由于颈、胸椎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所导致而产生与冠心病的症状相类似的疾病[1]。作者在近十年的临床工作中,诊治过50多例类冠心病患者。常见症状有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心悸等,均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者,行手法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得到缓解,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现介绍案例如下。
病案1:患者鲁某,女,60岁,2011年2月25日初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5年,血糖控制可,间断发作胸闷2年,每于劳累后发作,自服复方丹参滴丸症状可缓解,多次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此次因搬家劳累而发作胸闷,并出现一过性心前区针刺样疼痛就诊,心内科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建议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因其不愿行造影检查而转至本科要求中药调治。观其坐位时稍弓背,患者自诉后背常有沉重不舒感,查其胸椎4棘突明显突出,触痛明显。与患者沟通后即以坐位膝顶端提法进行胸椎手法整脊复位,患者可听到复位弹响。治疗后再次触及胸4棘突突出不明显,患者自诉疼痛明显减轻,且胸部豁然敞亮,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2周内共治疗3次,突出棘突完全复位,无压痛。此后患者曾多次陪家人或朋友就诊,诉胸闷症状未再发作。
病案2:杨某,21岁,本院护士,2007年10月初诊,患者心慌反复发作半年,发作无规律,发作时心如要跳出胸腔之感,多可自行缓解,多次行心电图检查偶可捕及窦性心动过速。其平素喜坐床上用笔记本电脑。就诊时心慌,无胸闷、胸痛,听诊心率96次/min,查其胸3、4棘突压痛,稍突出,棘旁肌肉紧张,予以推拿按摩手法放松背部紧张肌肉后应用坐位膝顶端提法给予复位,听到弹响后患者当时即感觉心慌缓解,复测心率82次/min。嘱其以后注意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并经常做扩胸运动。后因其辞职其胸闷发作情况不详。
由上述病案可以看出,如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诊断明确,治疗效果可立竿见影。目前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也相应加快,人们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往往心身俱疲,身体活动则越来越少。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身体各关节长时间缺乏相应的活动,则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紧张,久而久之则出现了颈椎、胸椎、腰椎等方面的问题继而引起相应的病症[2]。但由于目前人们对此还认识不足,因此漏诊及误诊率较高。
目前明确的脊源性类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或胸椎相应解剖位置的异常如脊椎小关节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刺激或压迫相应的脊神经、交感神经,或日久影响其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而出现相应的心脏病症状。
目前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脊柱力学不平衡方面,导致相应肌肉的应力不协调,与其对应的骨关节发生错位,即所谓筋出槽、骨错缝,从而压迫刺激相应的神经根或血管,引起相应的症状、体征。因此采取手法纠正其解剖位置的失常,使错位的关节复位,解除局部神经根或血管的压迫,可达到治愈相应类冠心病综合征的目的[3]。
目前胸闷、心悸、类似心绞痛等症状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出现类似症状时往往首选心血管内科,但由于目前对本病的认识还不足,难免思维单一化,一味地向冠心病方面思考,但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此时要想到类冠心病综合征的可能。但类冠心病综合征并不是真正的冠心病,在作出前者诊断之前须完善相关检查如X线片、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排除冠心病,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4]。
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是颈椎病或(及)胸椎病的心血管症状,其发生多与目前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坐姿不良,长时间低头工作,枕头过高或过低等,因此此类患者的相关症状往往会反复发作。所以针对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其治疗不是目的,重在改善其不良习惯以预防其复发。因此在给患者手法治疗后要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使其知晓此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而改善不良生活及工作习惯。最好能在社区进行此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大众知晓率。
[1]张长江.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李起鸿,孙德翔.颈椎病性类冠心综合征.中华医学杂志,1980(60):393-395.
[3]蔡三金,程传国.整脊疗法为主治疗内科疾病51例临床报道.按摩与导引,2001,17(3):19.
[4]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