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程
脑外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以及致残致死率,患者预后通常较差。而在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血浆Fb、CRP、D-D的参与均得到证实[1]。本次研究对脑外伤患者血浆Fb、CRP、D-D浓度指数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5例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设置为本次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35.5±6.1)岁;本组患者病情均经CT检测证实,其中6例瞳孔散大、9例环池消失或较模糊、13例中线移位超出5 mm、17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患者GCS评分为3~8分,平均为(5.5±1.4)分;本组患者均排除既往抗凝剂使用史、严重脑血管性疾病、严重头部外伤史、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以及严重感染等。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员45例为参照组,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为(36.4±5.8)岁。两组受试人员在性别、年龄方面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在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内以及健康人群体检时分别抽取两组人员外周血,所得血液样本应立刻在无菌化EDTA试管内保存,并在4℃环境下以1500 r/min的速度作20 min离心处理,收集血浆并于-20℃环境下保存待测。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门捷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处理分类资料对比以及计量资料对比,伤后1月内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指数对脑外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进行评价,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指数对比经检测发现,参照组健康人群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指数依次为(2.79±0.80)g/L、(1.33±0.51)mg/L、(0.13±0.02)mg/L;观察组依次为(4.29±1.38)g/L、(6.88±2.97)mg/L、(1.70±0.51)mg/L。经统计学分析检验发现,观察组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指数明显比参照组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三项指标浓度对比 入院后1月内,观察组患者共计死亡11例(24.4%),经检测发现死亡患者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浓度依次为(5.87±1.29)g/L、(8.69±2.68)mg/L、(3.40±0.41)mg/L;生存患者三项指标指数依次为(3.18±0.99)g/L、(4.57±2.30)mg/L、(1.05±0.33)mg/L。说明死亡组患者血浆三项指标浓度明显更高(P<0.05)。
2.3 ROC曲线对判定界值进行了辨别,Fb、CRP、D-D三项指标在脑外伤1月内患者死亡率预测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P<0.05),其中特异性为71.2%、72.7%、75.8%;敏感度为70.0%、75.0%、80.0%。
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与很多因素相关。脑外伤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以及补体等均有一定几率诱发各类炎症反应,TNF-α、IL-10、IL-6以及CRP等炎症因子浓度指数随之升高,提高了血脑屏障通透性,脑水肿症状因此加重,患者神经细胞发生凋亡而导致脑损伤加重[2]。Fb为凝血系统内部的凝血因子,其病理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活化等进程中。而CRP则可用于判别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能够对单核细胞产生刺激而促其活化,并促使白细胞渗出,同时具有促凝效果。D-D则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视为体内继发性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能够促进IL-6的释放以及单核细胞生成[3]。本次研究中,脑外伤患者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均显著升高,提示原发性脑外伤、凝血异常以及继发性炎症反应三者共同作用,造成患者神经组织受损、血脑屏障破坏以及脑水肿,导致细胞凋亡,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还发现,脑外伤后患者1月内死亡率与上述三项指标有密切相关性。而在脑外伤后1月内死亡率预测中,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特异度与灵敏性均较高。由此可见,在脑外伤患者的病理与生理过程中,血浆Fb、CRP、D-D三项指标均有参与,因而可以将其视为脑外伤常规甄别方法,同时在发生脑外伤后对此类指标进行临床监测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早期判断。
[1]张洪祥,马毅军,吕旭东,等.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脑外伤预后的相关分析.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5):560-562.
[2]李晓兴,马建华,季海明,等.颅脑外伤后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广东医学,2011,32(24):3251-3253.
[3]袁鹏.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山东医药,2010,50(4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