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脑囊虫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该病由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所致,按其颅内侵犯部位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影像学是其重要的检查方法,对本组1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RI及其增强扫描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经MRI诊断的脑实质型脑囊虫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39~70岁,主要临床表现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表现。
1.2 检查方法 18患者中行MRI检查均使用飞利浦1.5T扫描仪,主要扫描序列为轴位T1WI、T2WI、FLAIR及冠状位、矢状位T1WI。增强药物使用钆双胺15 ml,经静脉注射后,采集增强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
2.1 18例脑囊虫患者均表现为脑实质型,且为多发,根据其病理分型可分为三期:囊尾蚴存活期、蜕变死亡期及钙化吸收期[1]。①囊尾蚴存活期11例,脑实质呈多发、大小一致的囊腔,T1WI囊腔为低信号,其内可见偏心或居中的等或高信号头节,T2WI囊腔为高信号,头节常被高信号掩盖,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增强后囊壁呈均匀环状强化,头节也可强化;②蜕变死亡期3例,头节消失,囊腔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囊壁呈较厚的环状强化,头节无强化;③钙化吸收期4例,虫体死亡,囊肿内出现点状钙化,T2WI呈低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
脑囊虫病占囊虫病的80%以上,由于口服了猪肉绦虫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到达脑内,病灶可分布于大脑各叶,以皮层和皮层下区多见,该组病灶中以额、颞叶多见,对脑囊虫进行正确的分期、分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于存活期的囊尾蚴,磁共振上表现为小圆形薄壁囊腔,此期可见囊壁、囊液、头节并存,是该期病灶的特征性表现。T1加权能很好的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数目及囊内结构,囊肿呈圆形低信号,境界清楚。囊泡内的头节是囊虫存活的标志,头节在T1WI及FLAIR序列上显示更加清晰,呈点状中等信号影,附着于囊壁上或位于囊肿中心。由于囊尾蚴被宿主形成的被膜包裹,异体蛋白不能释放,所以此期无明显的水肿[2]。增强后囊壁呈均匀的环状强化,头节也可见强化,该增强特点可与脑转移瘤相鉴别。
对于蜕变死亡期的囊尾蚴,虫体蜕变、死亡、释放的代谢物可以引起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产生水肿,故水肿是该期病灶的特征表现,且可根据有无头节和囊壁改变分为死亡早期和死亡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死亡早期病灶内有头节,囊壁稍厚,但薄厚均匀。死亡晚期病灶内无头节,囊壁明显增厚。T2加权主要用于观察囊肿周围的水肿情况,呈高信号斑片影,增厚的囊肿壁在T2WI呈低信号环,在囊内及周围水肿高信号对比下非常清晰。
对于钙化吸收期的囊尾蚴,虫体死亡后机化,T2WI上可出现特征的略低信号影,病灶周围无或少量水肿。
综上所述,磁共振对于实质型脑囊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脑囊虫病灶的检出率、头节的显示及分期方面都优于CT,通过磁共振平扫和增强的联合应用,提高了诊断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1]高元桂,菜幼诠,蔡祖龙.MRI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89-192.
[2]朱延敏,李淑芳,潘桂芬.脑囊虫病的CT分析及临床意义.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94,27(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