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正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临床效果,提高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对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其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两种,以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以非典型神经痛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9年,平均病程为3.2年,发病年龄最小为30岁,最大为83岁,平均为59.8岁,其中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单一分支18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26例。对照组患者的病程最短为4年,最长为14年,平均病程为8.6年,发病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69岁,平均为56.3岁,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
1.2 方法 手术均取患者侧卧位,在患者患侧耳后切开适当大小的直切口,并由枕下小脑外伤上方入路。将硬模切开,进行常规烧灼,同时将三叉神经背上方的岩静脉切断,并将小脑半球向内上方牵拉。通过锐性分离,将三叉神经根前上方及其面、听神经间的蛛网膜切开。然后按照三叉神经根方向从内侧桥脑端向外侧相邻的Meckel囊进行全程探查,并对血管压迫来源、大小、种类、数量、压迫部位、压迫程度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还要认真记录三叉神经根是否有萎缩及移位现象发生。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以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一是单纯接触,二是单纯粘连,三是接触和移位,四是粘连和移位,五是萎缩。均利用Teflon棉减压。术后定期对患者三叉神经的恢复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
1.3 疗效判定 立即缓解:术后一天内患者疼痛症状彻底消失;延迟缓解:术后患者疼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可完全消失;明显减轻:术后患者仍需服用适量的卡马西平才可控制疼痛;无效: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中见动脉压迫37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7例;且44例患者中28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立即缓解,占63.64%,11例患者术后疼痛延迟缓解,占25.0%,5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占11.36%,手术总有效率为100.0%,术后疼痛总体缓解率为88.64%。对照组患者术中见动脉压迫22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20例;1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占35.71%,21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占50.0%,6例患者无效,占 14.29%,手术有效率为85.71%,术后疼痛总体缓解率为35.71%。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神经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2]。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增加,该病的发病部位均为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且发病急,患者多伴有顽固性、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且疼痛多呈周期性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身体健康。因此,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现阶段临床通常将微血管减压术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关报道表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为98.2%,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4.1%[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9.8岁,平均病程为3.2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单一分支18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26例。术中见动脉压迫37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7例;42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其手术总有效率为100%,术后疼痛总体缓解率为88.64%,与文献报道相似;对照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6.3岁,平均病程为8.6年,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术中见动脉压迫37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7例;42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其手术总有效率为85.71%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术后疼痛总体缓解率为35.71%明显低于观察组。这就说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可能和典型三叉神经患者发病年龄晚、病程短、压迫多为动脉、疼痛多为单支分布且术中可充分减压等因素有关。
[1]杨岸超.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8(2):90-92.
[2]王宇飞,杨云华,李栋平.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11-13.
[3]沈剑虹.感觉神经根切断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江苏医药,2011,8(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