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松,徐凤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证实,AS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异常调控的复杂病理过程,而中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宏观着手,整体施治,综合调整,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防治AS,更好地提高疗效。
中医认为AS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为瘀和痰。近年来“瘀”的本质研究认为“瘀”实质包括AS斑块、血栓形成、高血凝及高脂血症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化的有形变化。AS斑块的钙化和溃疡、血栓形成及出血等复合性病变,引起血管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而发生瘀滞的状态,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正是针对这种血瘀证而设立的,并根据导致瘀血的原因辨证加用益气、化痰、清热、理气、通络、温阳、养阴等中药。活血化瘀中药的单味药和复方均能从多个环节减轻AS病变。现就近十年应用活血化瘀中药防治AS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脂质代谢紊乱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LDL-C、TC、ApoB水平与AS发生成正相关,HDL-C、ApoAⅠ水平与AS发生成负相关,改善脂质代谢,尤其是降低LDL-C,有利于减轻AS。周小青等[1]通过对AS家兔进行研究,发现五首活血化瘀方具有降低TC、LDL-C、TC/HDL-C比值作用,降脂程度依次为血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失笑散>丹参饮>桃红四物汤。活络效灵丹、桃红四物汤能升高血清ApoAⅠ,血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能降低血清ApoB100,升高ApoAⅠ/ApoB100比值。通过减少TC的合成和促进TC逆向转运可以有效抑制AS的发生发展。贾连群等[2]以体外培养HepG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发现化瘀祛痰方能显著降低HepG2细胞内HMGCRmRNA水平,升高SR-BⅠmRNA、CYP7A1mRNA水平,提示化瘀祛痰方药全方可通过抑制HMGCR酶活性,减少TC合成;增强SR-BⅠ、CYP7A1活性,通过促进TC转化等途径调节细胞TC代谢。刘美霞[3]通过对ox-LDL及LPs刺激的ApoE(-/-)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研究,证实虎杖苷和山楂提取物的解毒活血配伍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PARγmRNA、ABCAImRNA表达,降低CD 3 6mRNA表达,提示该解毒活血配伍通过干预ox-LDL-PPARγ-ABCAl和ox-LDL-PPARγ-CD3两条通路,使ABCAlmRNA表达上调、CD36mRNA表达下调,起到促进细胞内TC流出,显著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最终达到抗AS的作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因此,稳定斑块对防治ACS,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外基质(ECM)赋予AS斑块完整性,胶原是ECM的主要成分。胶原作为纤维帽的重要组成,其含量对于维持纤维帽厚度和强度非常关键。在AS进展过程中,伴有胶原质和量的变化,会导致AS斑块破裂和管腔狭窄。MMPs作为一种降解ECM的主要酶类,是导致AS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TIMP是MMPs的内源性特异性抑制因子,可以调节 MMPs活性。文川等[4]通过对ApoE(-/-)小鼠的研究,发现川芎能显著增多I型胶原含量和Ⅰ型Ⅲ型胶原的比例,使斑块更趋向稳定,同时丹参组和赤芍组较高脂饲料喂养的模型组TIMP-1/MMP-1比值显著升高,具有稳定AS斑块作用。纤维帽是由VSMC和由其分泌合成的ECM构成,VSMC数量减少,则ECM合成与分泌减少,减弱纤维帽的胶原修复,影响纤维帽的厚度和强度,促进斑块破裂,增加斑块易损的危险性。斑块中VSMC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VSMC凋亡,caspase-3和bcl-2是VSMC凋亡中的两个重要基因,前者促进凋亡,后者抑制凋亡。程红[5]研究证实补肾活血化痰方可以通过下调caspase-3和上调bcl-2的表达来抑制VSMC的凋亡,增加AS斑块的稳定性。实验还发现,补肾活血化痰方可以通过上调α-SMA和PCNA的蛋白表达减少VSMC的凋亡。近年的研究发现AS斑块内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可促进AS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可能成为未来增强斑块稳定性的又一选择。张璐[6]研究证实芎芍胶囊可明显减少VEGF和FⅧRag的表达,提示芎芍胶囊可能通过抑制AS斑块内血管新生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杨涛[7]研究AS兔发现养心通脉片明显降低bFGF、VEGF,升高TSP-1,从而发挥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的过程。
Ross教授明确提出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炎症疾病,从AS斑块形成到破裂,以致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少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参与。白会强[8]通过对炎症因子表达谱的研究认为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抑制致炎因子TNF-α、GM-CSF、NF-κB的表达,同时增加抗炎因子IL-10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减轻AS炎症损伤。关启刚等[9]观察到通心络组MCP-1、P-Selectin、E-Selectin、VCAM-1、ICAM-1的 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及黏附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姜华等[10]以LPS刺激的 HU VECs为模型,通过实验证实益气活血复方显著抑制TLR4、MyD88及TRAF-6的mRNA的高表达,而对TRAM及TRIF作用不明显,益气活血复方主要是通过阻断MyD88依赖性途径发挥其抗炎抗AS的作用。
血管重构是AS管腔狭窄的重要决定因素。AS病变的血管重构包括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的代偿性和失代偿性改变,涉及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新生内膜的形成,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改变、迁移、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等过程。徐凤芹等[11]研究发现芎芍胶囊可以明显降低球囊拉伤AS兔内膜最大厚度(MIT)、内膜面积(IA)、中膜面积(MA)、管腔狭窄百分比(LS),增加最小管腔直径(MLD)、管腔面积(LA)、内弹力膜围绕面积(IELa)、外弹力膜围绕面积(EELa),可调控血管重构过程而发挥抗AS作用。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早期AS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于AS的发生发展有始动和促进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促AS因子ET、TXA2表达低下,与抗AS因子NO、PGI2处于平衡状态。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结构改变、功能失调,NO、PGI2的合成受损,而ET、TXA2的合成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AS发生发展。蒲春霞[12]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能提高高脂血症兔NO、PGI2含量,降低ET、TXA2含量,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AS的作用。另外,vWF的水平被认为是可以反映细胞内皮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杨忠奇等[13]发现冠心2号方可使vWF明显降低,目前现代医学也正在探讨研究vWF拮抗剂的可能性,从保护内皮细胞着手防治AS。
各种因素刺激导致活性氧的产生速率大于清除速率,造成活性氧的蓄积,即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释放炎症因子,增加黏附因子的表达,改变血管活性物质NO的释放,干扰正常内皮的抗凝血活性,促进AS进程。贾连群等[14]通过对H2O2诱导的EA.hy926细胞研究,证实化瘀祛痰方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和NO含量,而显著降低LDH活性、MDA含量及活性氧水平,对H2O2诱导的EA.hy926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王学莉等[15]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降低心梗大鼠XOD、CCO、NADH/NADPH的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达到延缓AS进程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后通过介导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参与AS的发生、发展,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抑制凝血酶系统、激活抗凝及纤溶酶系统等途径均可以通过影响血栓形成进而延缓AS进程。实验表明[16]川芎的芳酸醚类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陈章强等[17]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蛋白CD62P、CD63和GPⅡb/Ⅲa活性,显著升高FMD水平,对于改善ACS患者介入术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张艳等[18]以新西兰雄性大耳兔为研究对象,发现益气活血复方能升高t-PA,降低PAI-1、TF,调节纤溶系统平衡,抑制组织因子释放,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并且抗AS形成。
活血化瘀药物在AS防治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稳定斑块、调节炎症因子、影响血管重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1] 周小青,罗尧岳,谢小兵,等.五首活血化瘀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载脂蛋白变化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4):29.
[2] 贾连群,杨关林,罗莹,等.化瘀祛痰方及其拆方对HepG2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158-162.
[3] 刘美霞.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证及解毒活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46.
[4] 文川,徐浩.6种活血中药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胶原沉积及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550-551.
[5] 程红.补肾活血化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47-70.
[6] 张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及活血化瘀中药干预效应实验[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29.
[7] 杨涛.养心通脉片对家兔动脉粥样斑块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2-3.
[8] 白会强.补阳还五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及对炎性细胞因子裹达诺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10-24.
[9] 关启刚,曾定尹,孙喜琢.通心络抑制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早期炎症反应及内膜增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8):575-579.
[10] 姜华,张艳,王辰.益气活血复方对内皮细胞T LR4及其下游MyD88、TRAF-6、TRAM、TRIF mRNA 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00-302.
[11] 徐凤芹,徐浩,刘剑刚,等.芎芍胶囊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31-335.
[12] 蒲春霞.补肾活血方防治冠心病药效实验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18-19.
[13] 杨忠奇,冼绍祥,李南夷,等.活血化瘀对PTCA术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72-274.
[14] 贾连群,杨关林,任路,等.化瘀祛痰方药对H2O2诱导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8(9):44-45.
[15] 王学莉,顾振纶,王道生.复方丹参滴丸干预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789-90.
[16] 李家明,赵永海,马逢时,等.川芎嗪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有机化学,2008,9(28):1578-1583.
[17] 陈章强,赖云英,洪浪,等.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7,7(7):460-463.
[18] 张艳,张洋,礼海,等.益气活血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纤溶系统及 TF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