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碧云,蔡秀燕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3%~65%,是阻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1]。脑卒中后患者的社会活动减少,家庭关系紧张及生活不能自理等一系列变化可使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增加,可高达41.56%[2]。本研究比较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寻找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1年6月在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经临床CT或MRI确认,入院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8分~35分,且意识清楚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依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岁~81岁,平均62.10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9岁~78岁,平均60.7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患者入院即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并分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入院分组时,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安排在不同病房,以避免在同一病房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干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施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指导[3]。穴位按摩选择特定穴位(如合谷、太冲、肝俞、胆俞)以揉法、按法为主。放松疗法首先指导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呼吸,配合呼吸进行肌肉松弛练习。
干预组在入院当日即开始实施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的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由经培训的护理人员执行,每日每次3 0min穴位按摩,临睡前实施放松疗法,出院后由经培训的家属执行。通过门诊随访落实患者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的实施情况。开始后每周均用HAMD对两组进行评分、记录,此项操作由特定的护士执行。
1.3 测量工具及评价指标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超过35分,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为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小于8分,没有抑郁症状。作一次评定需15min~20min。这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合作情况,如患者严重神经功能阻滞时,则所需时间更长。
应用信度:评定者经严格训练后,可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Hamilton本人报告,对70例抑郁患者评定结果,评定员间的信度为0.90。全国14个协作单位,各协作组联合检查,两评定员间的一致性相当好,其总分评定的信度系数r为0.88~0.99(P<0.01)。
效度:HAMD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对抑郁症的评定,在反映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经验真实性系数为0.92[4]。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软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
2 结 果(见表2)
表2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对照组30 14.93±4.41 12.93±4.23 11.20±3.03治疗组30 15.30±4.65 13.53±4.37 9.73±3.88
3 讨 论
3.1 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原因 一是脑损伤直接作用结果,二是社会心理因素作用结果。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的了解,对自己智能减退的觉察,卒中后机体功能能缺损所致生活能力下降如偏瘫无力感,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均致患者情绪低落、压抑等抑郁症状态[5,6]。
3.2 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的理论基础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症。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在卒中基础上由于风、痰、瘀、热(火)交搏郁结致使气血郁滞不畅,肝气失其条达,神明失清渐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大致分型有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痰火上扰型三种。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特定穴位的按摩,重视卒中患者的心理调节,并对其进行穴位按摩,手法以揉法、按法为主。穴位选择,气滞型:主穴是心俞、肝俞、肾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脾两虚型:主穴是在气滞型基础上加太冲。痰火上扰型:在脾两虚型的基础上加膻中和丰隆。穴位使用配予其他辅穴可达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疏肝解郁、宽胸理气的作用,且有调理气机,改善抑郁的效果。
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它通过身体的逐级放松,而达到情绪的逐级舒缓。当紧张或者应激的时候,可以随意地放松全身肌肉,随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随时改善身体紊乱机能,持久地保持轻松心情。
3.3 穴位配放松疗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护士在实施期间有较长的时间与患者接触,解释并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并建立了更加良好的护患关系[7]。
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与患者交流,按摩力度是否合适,放松的呼吸及肌肉紧张放松训练是否有掌握,根据患者的回答及时调整和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按摩结合放松疗法可缓解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且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操作简单可行,可在社区及家庭广泛展开。
[1] 郭洁,黄金,蒋波,等.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7,3:2-3.
[2] 魏玲莉,施琪嘉.脑卒中后抑郁68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54.
[3] 陈玲莉.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期抑郁的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2,26(9B):2445-2446.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26.
[5] 唐济湘,关念红,李林,等.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对患者生存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3):12-14.
[6] 吴航,聂震球,黎雪梅,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病人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1B):3012-3013.
[7] 陈映琳,刘亚萍,陈秋利.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C):1387-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