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平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略论汉语预设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王跃平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汉语预设研究,对于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以及言语交际学、篇章语言学诸学科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提高汉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提高汉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优化词典的编写,使之更准确、精微、实用;可以服务于汉语的计算机处理、汉语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
汉语预设研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对预设的研究是“二十世纪着重把分析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产物”(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卷六)。其概念直接产生于哲学家们对句子真值问题的争论,后来为语言学家所借用,并应用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成为语义学、语用学的接口。近30多年来,我国语言学界(特别是外语界)主要在该理论的引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应用其概念、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意义”、“句子语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同汉语的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显然,我们对汉语预设问题研究的意义还认识不足。本文拟就此展开阐述,以期引起同人共鸣。
汉语预设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探讨汉语中存在的种种预设现象和事实,汉语的词汇(语汇)、结构、句式、句类是如何获得预设意义的,其生成机制、取消机制是怎样的,等等。其价值可以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去探析。
汉语预设研究对于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言语交际学、篇章语言学诸学科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汉语预设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语义学、语用学的内涵
“预设”是语义学与语用学的接口,汉语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汉语预设研究的两大中心。
首先,语义预设本来就是语句在语言系统内的意义的一部分,汉语中某些特定的词语(词和短语)、结构、句式、句类所触发的潜在的或实际的语义预设(典型语义预设和非典型语义预设)本来就属于语义范畴。1)弄清汉语话语的语义预设事实以及与它们并存的几种语义,如“语义蕴涵”(entailment)、“断言”(assertion)、“释义”(paraphrase)等,对于印证普通语义学的既有理论,对于丰富、充实、完善普通语义学和汉语语义学的理论内涵,都有着积极意义。2)对汉语话语中存在的“种类语义预设”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词语(词义)搭配”、“共现”等语义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可丰富、充实其内涵。3)语义预设分析是词义分析、句义分析、歧义鉴别的重要手段或方法之一(其他手段或方法还有语义特征分析、语义公设、语义指向分析等),它是对语义学方法论的一种补充。譬如,张谊生先生就曾从预设义分析之视角归纳过近义副词和反义副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后者,如:
(1)A.大家顺着“老肥”的手指看,果然,远处有一簇黑森森的树林子,旁边还有一条河。(刘震云《新兵连》)
B.下午便得到噩耗,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句(1)A中的“果然”预设“远处有树林和小河与发话人预期完全相符”;句(1)B中的“居然”预设“卫队开枪打死刘和珍君等人与预期正好相反”。由于句(1)A中“果然”的预设义与句(1)B中“居然”的预设义相对,所以它们是一对反义副词[1]。——惟此,有些学者认为,“预设对掌握某些词义,特别是语气词的意义十分重要……现在有不少人从预设角度展开语气词及副词意义研究,而这些词的意义,又和理解语句密切相关”[2]。
其次,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充实语用学的内涵。无论是微观语用学派还是宏观语用学派,都是把预设作为语用学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的。1)预设研究是预设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预设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汉语预设的规律,刻画汉语预设个性,而且可以揭示人类语言预设的一般规律,刻画人类语言预设共性;还可以检验原有的关于人类语言的一般预设理论,或者为之提供新的论据*姜望琪先生指出:“一种语言学理论要取得世界通用的价值,就不能不受到其他语言的检验。”(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2)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某些相关语用学范畴,如“上下文语境”、“隐涵”(特别是“规约隐涵”、“一般会话隐涵”、“特殊会话隐涵”)、“言语行为”、“焦点”、“话题”等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语境理论、隐涵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焦点理论的发展。
(二)预设分析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汉语预设研究可以充实和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内涵
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探寻人类认知的奥秘;而对语言的分析本身是离不开对人们日常言语预设义的分析的。譬如,认知语言学家可以通过对话语的预设分析来归纳概括某一认知对象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拿“母亲”来说,莱科夫(1987)认为,它的ICM应当包括:(A)遗传模式,即母亲提供遗传基因;(B)生殖模式,即母亲要生孩子;(C)养育模式,即母亲应抚养孩子;(D)谱系模式,即母亲是最直接的女性长辈;(E)婚姻模式,即母亲是父亲的配偶[3]。这五个模式不是来自闭门造车式的哲学思辨,而是来自对活生生的日常话语的预设分析。在这里,笔者拟通过对汉语话语的预设分析,来印证这一点:
(2)我不是她生的,因而她没有资格做我的母亲。
(比较:*我不是她生的,因而她有资格做我的母亲**表示后面的句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接受的,这种不可接受,与语法和修辞无关,只与世界(或语义)相关。。)
(3)她虽然从来没有抚养过我,但她的确是我的母亲。
(比较:*她虽然从来没有抚养过我,但她的确不是我的母亲。)
(4)她生不了孩子,所以是做不了母亲的。
(比较:*她生不了孩子,所以是做得了母亲的。)
(5)只有她是供卵者,她才是这个婴儿的真正母亲。
(比较:*只有她是供卵者,她才不是这个婴儿的真正母亲。)
(6)她不是我的继母,因为她根本没有嫁给我父亲。
(比较:*她不是我的继母,因为她嫁给了我的父亲。)
句(2)预设“只有是生我的女人,才有资格做我的母亲”;句(3)预设“没有抚养过我的女人一般不应该是我的母亲”;句(4)预设“只有生得了孩子的才能做母亲”;句(5)预设“她是供卵者,是她成为这个婴儿的母亲的必要条件”;句(6)预设“只有嫁给了我的父亲,才能成为我的继母”。认知语言学家正是从这类语言事实的预设分析中概括出上述“母亲”的ICM模式的。拿上例讲,通过对句(2)之类语言事实的预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ICM模式(D),即谱系模式;通过对句(3)之类语言事实的预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ICM模式(C),即养育模式;通过对句(4)之类语言事实的预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ICM模式(B),即生殖模式;通过对句(5)之类语言事实的预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ICM模式(A),即遗传模式;通过对句(6)之类语言事实的预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ICM模式(E),即婚姻模式。这就是说,想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探寻人类认知的奥秘,必然离不开对语言的预设分析。
(三)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汉语语法学、修辞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语义预设可视为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法功能意义。汉语语法学家可以从预设的视角来分析某些结构(如动宾结构、述补结构等)、句式(如“连……都……”、“宁可A,也不B”等)、句类(如祈使句、疑问句等)、虚词(如副词、语气词等)等的语法功能意义。简言之,预设分析可以作为语法功能意义分析的重要手段或路径。早在1982年,我国学者王惟贤先生就开始注意用预设概念来研究某些复句的语法功能意义了。譬如,他指出:“虽然A,但是B”之所以称作‘转折’,是因为它预设了“A,一般不B。”[4]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预设分析来重新认识一些复句的语法功能特征,进而从另一个角度给出新的科学定义。譬如,“转折复句”可定义为“含有‘如果前一个分句为真,那么后一分句一般为假’之预设的复句”。这一定义可以纠正某些权威性的现代汉语教材对转折复句定义的错误[5]。又如,陆俭明先生研究了“VA了”这类述补结构,指出其可能的语法意义有三种[6],即:(a)表示某种结果的实现(如“晾干了”、“钉牢了”);(b)表示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如“挖浅了”、“炒咸了”);(c)有时表示结果的实现,有时表示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如“挖深了”、“刨薄了”)。这与笔者近日关于此结构的预设义研究所得结论不谋而合。我的结论也是三种可能:(甲)“VA了”预设“只要V下去结果一定有A”;(乙)“VA了”预设“VA不是言者先前意愿或追求”;(丙)不借助语境,“VA了”的预设不能确定,在一定语境下,其预设要么是(甲),要么是(乙)。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预设研究开拓了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思路。
如何提高修辞效果,也是汉语预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预设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既表现为修辞话语的建构,也表现为修辞话语的解构”[7]。仅就前者而言,预设参与了话语意义的构建,设置预设可以增强言语内容的可信性,可以表达那些难以表达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意思,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那些不能或不便直接获取的信息[8]。惟此,王德春、陈晨(2001)指出,预设也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认为,预设使言语富有含蓄性,其规则、原理可被应用于择语等修辞方法,双关和委婉等修辞格;修辞学从功能出发研究语言常式及其变式在交际中的语用价值,而无论是常式还是变式,在其运用中都普遍存在着预设现象;预设是保证话语的经济性、连贯性、有效性、委婉性的重要手段。他们指出,按巴赫金关于修辞的广义界定,修辞就是对语言的选择,而设置预设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设定为双方共知的,哪些信息不可以设定为双方共知的,选择特定预设的表达是用语词触发语表达还是用句式触发语表达,构建预设正是通过这些选择来达到最佳修辞效果从而实现交际意图的[9]。总之,汉语预设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汉语修辞学的内涵。
(四)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言语交际学、篇章语言学的内涵
作为一种重要语用策略,预设一直受到言语交际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如何自觉地利用预设来智慧地表达交际意图,如何通过对发话人预设的分析来准确地把握其交际意图等,都是他们所关注的课题。众所周知:1)“预设”概念对某些语言交际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譬如,它能解释为什么受话人不在场的单向性书面表达要难于受话人在场的双方性口语表达?——这是因为:前者要求作者对读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其他语境条件,作出更准确的评估,从而设置话语预设。如果评估出错,就会使预设失当,从而使话语啰嗦或者使话语过简让读者读不懂。而后者不然,即使发话人对听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可能作出的反应和其他语境条件,作出了某些错误的评估,他还可以通过对听者对白中所含的反馈信息的把握,在后一轮对话中加以纠错,从而使后继话语简练化或具体化,使听者听得明白,听得舒心,使交际顺利进行。请看下例:
(7)老张:小王,这么早就下班了?
小王:我今天没上班。
老张:怎么没上班?
……
此例中,虽然老张在话前对语境条件(包括小王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的评估出了差错,以致在第一轮对话中的预设(即“今天小王上班”)出了差错,因而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回答,但这并没有影响交际的继续进行,因为小王的回答使老张获得了新的信息——“小王今天没去上班”。于是,老张根据此新信息,对后一轮对话的语境条件作出了新的评估,进而对后续话语的预设进行了调整*上例中,老张的第二次提问的预设(即“小王今天没上班”),是对第一次提问的预设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建立在这么一个推理基础之上的:我的第一问的预设与小王的回答所提供的新信息之间存在着矛盾,现在得知彼新信息为真(假定小王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所以我的第一问的预设为假。,又开启了第二个话轮,发出了第二次询问(即“怎么没上班”——此话以“小王今天没有上班为预设”),交际就这样进行下去了。
2)“预设”概念可用以解释交际中的“言多必失”现象。无论是书面交际还是口头交际,如果发话人过低地评估了受话人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就会使预设设置失当,出现预设过少的情况,从而出现发话量过多、语言啰嗦的情况,以致受话人产生讨厌心理,最终导致话语交际效率降低乃至产生负效果。
关于预设研究之于言语交际学的价值,束定芳教授也有所论及,他说:“研究预设可以说明人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揭示人类语言交际的扩展手段和实质等许多问题。”[10]
另外,汉语预设研究还有助于充实和丰富篇章语言学的内涵。譬如,对预设篇章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篇章中句子间的语义连贯与语形衔接(包括语序的安排、衔接手段的运用等)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深化对篇章结构问题的研究,如对对话语篇中的相邻对的切分,就是以预设分析为基础的。
(一)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人们提高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预设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其实,非语言符号的表达又何尝可以缺少预设。例如,你见到熟人,举一下手,表示问候对方。其实,你在举手之前是有预设的,预设“做举手这个动作表示问候,是对方能够理解的”。。没有预设就无法进行言语交际;没有预设,就没有高效率的语言表达;没有预设,就会使语言艺术失去半壁江山。因此,研究预设,掌握预设规律,并学会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无疑可以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包括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譬如,文学的创作,广告的制作,标语、招牌的拟写,各类文章标题(尤其是新闻标题)的拟定,庭审中的问语(尤其是诱导性询问)和新闻采访中问语的设计,相声、小品中的幽默的创制,等等,都需要自觉运用预设知识。另一方面,预设又是语言理解的认知工具,研究预设是揭示语言理解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譬如,汉语预设触发语的研究,揭示的正是汉语某些特定的语言表层形式与句中暗含的某些特定命题(预设信息)之间的规定性联系,自觉运用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成果,无疑可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包括聆听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鉴赏,各种实用文体的文字材料的研读,文字材料或录音材料试题的解答,各类报刊标题的浏览,广播或电视中要闻(特别是“一句话新闻”)的聆听、视听,庭审中诱导性提问的理解,对相声、小品中的幽默话语的理解,对新闻记者问语的理解,对日常工作、生活中涉及个人利益的问语的理解,等等,都需要运用预设知识。
美国哲学家斯特罗(sterow)在《哲学百科全书》的“预设”词条中指出:预设和语境蕴涵概念可用以“剖析和终极地认识某些人类活动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彼此交流如承诺、陈述、谈话、意涵中的活动……因之,诉诸预设或语境蕴涵概念已经被用来扩大我们对人类交际发生时的环境的见解,同时也使之更精确。”[11]这个释义告诉我们,“预设”概念是分析言语交际行为的工具,掌握它有助于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预设研究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汉语言教学包括母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国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汉语言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认知和语言实践的过程,而在语言认知和语言实践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预设建构和析出活动的,这就需要掌握汉语预设规律(知识)。而且,预设的构建和析出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因而,把汉语预设研究成果(即所揭示汉语预设规律)应用于汉语言教学也不失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开设的语文课程属于母语教学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根本宗旨,而掌握预设规律是提高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拿古文阅读教学而言,李锡胤曾指出:“读中国古文的困难,常常来自语词世界的预设。”[12]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某种途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识别这些预设。再拿口语交际教学来说,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最头疼的是不能很快抓住话语的隐性信息。预设意义和隐涵意义属于隐性信息;隐涵意义的理解又以预设意义的理解为前提。因此,在口头交际训练课堂上教会学生一些汉语预设知识(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即使语文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汉语预设知识的。请看下题:
某店失窃,公安人员疑该店某员工作案,一上来就问他:“你以后还敢不敢再偷?”上述提问方式跟下列哪项最为类似?
A.小明考试粗心,数学只得90分,爸爸问:“你以后还再粗心吗?”
B.老张花大笔钱游某地,结果大失所望,老李问:“你以后还去不去?”
C.小赵酒后驾车,结果翻车住院,其妻问:“你以后还敢不敢再犯了?”
D.“文革”中,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质问被批斗的老干部:“你以后还敢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解答此题必须运用预设知识。题干中的问语和每个选项中的问语均含有预设信息。D项之所以是正确选项,是因为D项中问语的预设命题(“你走过资本主义道路”)与题干中问语的预设命题(“你曾经偷过东西”)都属于真假尚未得到证实的命题(其问语都属于“复杂问语”)。而A、B、C三个选项中的问语的预设命题(它们分别为“你粗心过”、“你去过”、“你犯过酒后驾车错误”)都是得到证实的命题(即在其上文中已经被断定为真的命题)。
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需要汉语预设研究成果的推广。朱德熙先生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13]外国留学生,要理解汉语言语作品(书面的、口头的),要运用汉语表达、交际,必须掌握汉语预设规律。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懂得汉语预设规律,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的同行曾经呼吁,要把预设研究成果编入对外汉语的教材之中[14],这个呼吁无疑是建立在上述认识之基础上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研究,那么成果从哪里来?
(三)词典的编写,需要汉语预设研究成果的充入
过去,我们的词典编写主要都是吸取传统汉语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的成果,这是很不够的。如果在今后的词典编写中能自觉地吸取当代汉语语义学、语用学的成果——当然包括汉语预设研究的成果,那么就会使我们对词义的阐释更加准确,从而使词典更具实用性。事实上,有的词典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譬如,侯学超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在对某些虚词解释时,编者力求把相关汉语预设研究成果吸收进去,以使解释比以往同类词典更精确、具体。譬如,在解释副词“并”与否定词连用时的功能时,指出:它“跟否定词语连用,表示强调不如预想的那样,同时有加重否定语气的作用。往往预设或隐含存在着某种行为或是某一事物,或是有某种情状。预设的行为等有时在上下文中出现。并+不[是]/非[是]/没有/未/无。如:‘我们并不去大连、他并不是博士生导师、雪并不大’,是对预设或隐含的‘要去大连、是博士生导师、雪大’的否定。”[15]这样的解释显然要优于以往词典中同类词条的解释。比如,1998年出版的一部同名词典的解释是“(‘并’)用在‘不’、‘无’、‘非’、‘未’、‘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确实不是这样,说明真实情况。有加强语气的作用”。2001年出版的另一部同名词典的解释是“(‘并’)与否定词‘不’、‘没’(没有)、‘无’、‘未’、‘非’等连用,表示确认口气,常含有辩解意味”。比起后二者来,前者无疑更为准确,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使用。
(四)汉语的计算机处理、汉语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需要汉语预设研究的成果
陆俭明先生曾经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机对话的实质,就是要计算机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涉及字、词处理,涉及句处理,后者是关键。句处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中每个语句的意思”[16]。周建设先生认为,语言的“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将语言规律转化为可以让机器读懂并进行操作的人工智能规则”[17]。他指出“语言的技术研究就很自然地深入到意义结构层面了”[18]。而我们知道,预设意义是自然语言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句,就得让计算机理解其中的预设意义和非预设意义。对此,杨翠博士也有所阐述: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瓶颈应该说是语用推理问题,能够让机器对语句中的预设义正确理解、准确识别,将对正确进行语用推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我们只有把汉语预设研究成果编入程序中,才有可能让计算机理解汉语语句的预设,并能够根据语境设置预设进行表达,即使之具有对话功能。最简单的事实是,给汉语售货机编制一套能较好地适应顾客需要的对话软件,也离不开汉语预设研究成果的奠基。
此外,汉语预设作为汉语交际中的一种富含睿智的语用策略,其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对于提高国人的语言素养,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回眸当下学坛,汉语预设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可谓“任重道远”,需要同仁齐心协力,把它推向深入。
[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64-65.
[2] 华劭.语言经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0.
[3]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4.
[4] 王惟贤.论转折[C].逻辑与语言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 关雷.浅析转折复句的预设[J].函授教育,1994(4).
[6]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1).
[7]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68.
[8] 王跃平.汉语预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63-371.
[9]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41.
[10] 束定芳.关于预设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研究,1989(3).
[11] 胡泽洪.预设研究二题[J].学术研究,2006(11).
[12] 李锡胤.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J].外语学刊,1990(3).
[13] 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83.
[14] 王瑞烽.预设差异副词所关联的预设及其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15]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43.
[16] 陆俭明.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序二[C]//.靳光瑾.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北京大学出版,2001:5.
[17] 周建设.汉语研究的四大走势[J].中国语文,2000(1).
[18] 周建设.语言研究的哲学视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9]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7.
简讯
我刊将于2014年第1期开创新栏目《现代学案》。
《现代学案》之创栏乃基于如下学术考量:学术史研究正在成为热点,新的写法会不断出现。《现代学案》则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生动呈现现代学人的学术个性,以其所富有的生命气息而新人之目。
《现代学案》既以为现代学人之学术“立案昭传”为务,尚存“修史以正人心而挽世道”之念,即试图兼顾“为学术之本旨”与“经世致用传统”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现代学案》撰述将坚守两个基本原则:一则“仰视其人格、平视其学术、俯视则不取”的心理原则;二则“非遇亲者而谀之、非遇疏者而略之、非遇强者而屈之、非遇弱者而欺之”的撰述原则。具体说:述评其学术事实,不论其人格价值;不惟是非成败定褒贬,而以学术贡献论高下;秉持了解之同情,摈弃学派性偏见。
《现代学案》意在将自己打造成为现代学术史研究尤其学人研究之高地,则势必全心全意地依靠有志斯道者携手以共图之。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谨向关心《现代学案》成长的学界同仁致以诚恳的谢意!欢迎学界同仁赐稿。
AcademicvalueandapplicationvalueofresearchonChinesepresupposition
Wang Yue-ping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 Xuzhou 221116)
Research on Chinese presupposi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semantics, pragma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hinese grammar and rhetoric,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and text linguistics, and helps to improv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of Chinese. Meanwhile, it ca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hinese. Besides, it can optimize the compilation of dictionaries, making it more accurate and practical. It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computer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I systems in Chinese.
Research on Chinese presupposition; academic value; application value
H030
A
1009-105X(2013)03-0124-06
2013-06-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A740073)
王跃平(1957-),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