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肩周炎主要因寒湿及劳累而诱发,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呈阵发性疼痛,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主动与被动活动受限[1]。好发年龄50岁左右,又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自2010年始我科开展热补针法配合痛点灸法治疗寒湿性肩周炎,取得了满意疗效。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0-01—2012-12理疗镇痛科门诊病例,经过相关检查全部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寒湿性肩周炎诊断。男24例,女40例;年龄62~47岁;病程2个月~1年。
1.2 治疗方法
1.2.2 痛点灸法 找准患者肩部痛点,痛点主要在于喙突,结节间沟,小圆肌附着处,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着处,冈上肌附着处等。在针刺得气后,取3c m长艾条放于痛点针柄上[3],点燃艾条进行痛点治疗,以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待艾火自然熄灭后拔针。1次/d,10次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或气候变化时仍有酸沉感,酸沉感觉会自动消失,其他功能均已恢复正常;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疼痛和运动障碍无明显变化。
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64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3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
肩周炎,病情迁延日久,肩关节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举、外旋、背伸受限,从而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多因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而出现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人年五十,气血始衰,肝肾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过度劳累,外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或劳伤经脉,气血闭阻则导致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为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恢复局部组织的动态平衡。
针灸手法是影响针灸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热补针法是由传统针刺手法“烧山火”针法简化而来的复式补法之一,操作时强调双手的协同作用。笔者根据寒湿型肩周炎的病变特点,采用热补针法及痛点灸法治疗[4],可以起到松解粘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的作用,缓解疼痛,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相得益彰。肩三针(肩、肩、肩贞)属于临床治疗肩周炎主穴,与循经[5]远端取穴相结合,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可以疏通经脉,活血止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再加入痛点灸法可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研究证实,热补针法与艾灸温热效应、药力作用具有镇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代谢紊乱,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从而起到促进炎症消退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此方法具有疗效短,见效快,无副作用,患者愿意接受,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等优点。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避免从事体力劳动和受凉,嘱在家可以辅助功能锻炼,如患肩可爬墙攀高等锻炼。
[1]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
[2]奚向东,邱晨辉.沿皮循经三部取穴加电针治疗肩周炎65例[J].中国针灸,2009,29(11):904.
[3]王富春.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
[4]宋兴武.温针灸结合针刺四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7例[J].中国针灸,2009,29(11):891-892.
[5]史术峰,梅荣军.动态针灸配合循经远端取穴治疗手少阳型肩周炎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