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人员蒿属花粉症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2013-01-21 19:49:40王建良刘敏言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花粉症变应原性疾病

王建良 刘敏言

(空军临潼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710600)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已有100多年历史,是目前唯一可能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措施[1],其安全性高,但临床上发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依然存在,从而影响免疫治疗的进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68例蒿属花粉症患者均来自飞行部队,2010-05—07来我中心疗养时行季节前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全部符合变应性鼻炎花粉症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67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32岁。

1.2 方法 皮内试验:选取蒿属花粉变应原及作为阴阳性对液的溶媒、组织胺进行皮内试验以再次确诊。皮内试验操作方法及阳性制定标准参照文献[3]。免疫治疗方法:应用蒿属变应原(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公司生产)对花粉症患者进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分两个阶段,即常规阶段和维持阶段。常规阶段有1∶106,1∶105,1∶104,1∶103,1∶102 5个浓度级别共5瓶药物。常规治疗阶段从第1瓶最低浓度级(1∶106)开始,在两侧上臂外侧皮下轮换注射。第1次皮下注射0.1 mL,3次/d,每次递增0.1 mL,直至递增到0.9 mL(共3 d),接着注射第2瓶药(1∶105),以后所有治疗均按照上述方法,直到高浓度第5瓶药(1∶102)为止。维持治疗阶段用1∶102为治疗浓度,注射0.5 mL/次,2次/周,共10次,一般在队治疗。

1.3 结果 68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35例,其中局部不良反应(注射部位肿胀、硬结、发红和瘙痒)33例,全身不良反应(诱发花粉症发作)2例,无其他(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全身不良反应。

1.4 不良反应的处理 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对症处理参照文献[4]。为完成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处理:①改变注射的剂量或浓度,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注射剂量或浓度。一般是退后一个稀释度,也可以不改变浓度而维持或减少注射剂量,或者分解剂量,比如0.9 mL分解为0.4 mL和0.5 mL。②增加注射部位,除两侧上臂外侧外,增加整个腹部,大腿内、外、前侧部位进行皮下免疫治疗。③改变注射间隔时间,对某些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通过改变注射间隔来完成免疫治疗,如将3次/d改为1次/d或隔日1次,甚至2次/周的方法。对发生不良反应的35例患者,我们通过以上一种方法或两种甚至三种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均完成了免疫治疗。

2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患者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产生的鼻黏膜炎症,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5],其中花粉症发病率为0.5%~1%,高发区可达5%[6]。虽然它不是一种致命性疾患,但它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效率。对飞行人员来说影响更为显著,在发病季节有症状时,禁止其飞行训练。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避免接触变应原、症状控制及免疫治疗[2]。蒿属花粉是我国花粉症最主要的变应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避免接触。通常对花粉症所用的对症药物——抗组胺药禁用于飞行人员,局部用激素类药物虽能控制症状,但只起短期缓解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治疗方法,其安全性高,但在治疗初期及剂量递增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本组资料结果示68例花粉症患者在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35例,51%),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关报道[7]。这与我们的治疗方法有一定关系,为了在飞行人员一年一度为期25 d疗养期间完成常规免疫治疗,我们选择了3次/d皮下快速免疫治疗方法,与传统的2次/周治疗方法相比,疗程明显缩短,并且没有根据患者的皮内试验结果应用终点滴定方法选择起始治疗浓度,而是统一选择1∶106为起始治疗浓度。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除变应原的致敏强度,患者的过敏程度外,还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注射的变应原剂量密切相关。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35例患者,我们采用改变注射剂量/浓度,增加注射部位,改变注射间隔时间等方法,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全部完成了特异性免疫治疗。目前还没有分解剂量和增加注射部位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面的报道。我们正在进行此方面的初步探讨。如果其对疗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根据皮内试验结果尽早选择使用以上办法,将完全避免或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Bousquel J,Khaltaev N,Cruz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2008 updat[J].Allergy,2008,63(suppl 86):8-16.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12(44):977-978.

[3]乔秉善.变态反应学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6-109.

[4]文昭明.呼吸系统变态反应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6-108.

[5]Bachert C,Van-cauwenberge P.The WHO ARIA(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initiative[J].chem Immunol Allergy,2003(82):119-126.

[6]和艳琴,杨松生,白翠菊,等.丽江市大气花粉分布及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系[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4(3):176-185.

[7]Linda Cox.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pediatric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efficacy,safety,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2007,7(6):410-420.

猜你喜欢
花粉症变应原性疾病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7:36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浙江医学(2022年7期)2022-05-16 04:03:24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54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儿童夏秋季花粉症研究进展
中外医疗(2020年27期)2020-11-30 08:31:28
捏捏手,让病走——花粉症
花粉症,防重于治
家庭医药(2019年6期)2019-06-24 17:38:18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日本新开发可以缓解花粉症的功能性保健食品
PARthanatos在神经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