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430065)
周祖球教授 (1921~1991)1945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当时的名称是军政部军医学校第二分校大学部医科);1961年毕业于卫生部委托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笫二期)。先后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笫二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长达45年,生前曾任湖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周老一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谦逊待人,热爱中医事业,凭借其坚实的西医学知识基础,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辨治各类疑难病症。笔者在中医内科工作期间,曾有幸侍诊左右,现仅就其辨证结合辨病论治急、慢性肝炎经验,整理如下,以飧读者。
周老认为,各类肝炎,从传统的中医辨证着眼大多属于“胁痛”范畴,但临床上按传统的疏肝理气法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之类的方剂,多难痊愈,乃由于忽视肝脏肿大属于瘀血这一基本病机特点,而使病情缠绵。
周老归纳了当时应用中药治疗肝病大致的两种方法:一是西医应用中药,其治疗目标,主要是针对肝脏功能的病变,即所谓“辨病”治疗,采用单味药,或按照“辨病”概念,选用几味中药,组合成方,以达到“降酶”、 “降絮”的目的;二是中医采用传统的中药方剂。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上都取得过一定的疗效,但都没有充分发挥中药的最大功效,其根本原因是前者脱离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后者则对“肝炎”的认识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周老认为正确的方法,应是在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1]。现代医学的检验方法,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周老指出:各类肝病患者大多有肝脏的实质性变化,如肝脏肿大、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这与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肝为藏血之脏,肝脏受病,极易导致气滞血瘀,以及《金匮要略》云“肝着”用旋覆花汤,王清任解析“肝着”为“瘀血阻气”的认识相一致。肝病中医辨证其病机实质多属于瘀血。因此周老临床立法处方,常以活血消瘀为总的治则,另据各类肝病的邪实轻重、正虚多少、脏损偏僻,或佐以清热解毒,或辅以健脾渗湿、疏肝利湿,或补肝益肾,或益气养血等诸法。周老治疗肝病还常在活血化瘀思想指导下,运用大剂量具有良好消瘀作用的半枝莲,以期改善肝脏微循环。后来医学发现半枝莲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ALT值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消瘀促进了肝细胞再生或肝功能恢复的结果。周老还根据肝病的临床特点,主张活血化瘀药宜重用,理气药宜少用,瘀血去则气机自能通畅,这一认识即遵循了中医血行则气行的治疗原则,也符合肝病微循环障碍病理。
2.1 急性肝炎 临床分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周老认为,此类肝病多由各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起病急,初发病时多有全身倦怠,纳食减少,上腹饱胀,或伴有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脾困湿阻的症状。有些尚有恶寒、发热的表证,类似湿温初起的症状。急性黄疸性肝炎起病后数日,即见小便发黄,继之目黄、皮肤发黄,呈一派“湿热发黄”的症状。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腹部检查多能发现肝脏肿大,并有压痛。按中医传统治法,黄疸重,口苦,舌苔黄腻,大便干结者为热重于湿,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较轻,腹胀、恶心、呕吐、便溏等胃肠功能障碍较重者为湿重于热,以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治法方药具备,疗效甚好。但部分患者,肝脏肿大,甚至肝区疼痛,肝功能受损,长期不能恢复,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成肝硬化,说明传统的辨证论治尚有待提高。提高的方法,则须借助西医对肝炎在病理方面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之初,即有肝脏肿大,且多伴有疼痛、压痛、叩击痛等症状,这说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之初即有“胁下结块”,属瘀血之象。乃因湿热内蕴,气血运行受阻,络脉循行不畅,病机由气及血之故。所以本型的治疗周老提倡在早期的清热化湿方中,加入活血通络之药,此时瘀血结而不固,尚易消散,不仅不致于留瘀血为患,且有助于气机运行,加速湿热之排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相异之点极多,如无尿黄、目黄、身黄等黄疸特点;发病较黄疸型稍慢,起病之初既有较明显的虚弱现象,如疲困、乏力等。由于两者临床症状轻重差异大,缺乏特异性,故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受损 (主要是ALT值增高),或乙肝HBsAg检查多数为阳性应为本型诊断的主要依据。周老认为,中医辨证本型多数病例属于脾胃虚弱,气血亏损,湿阻血瘀之本虚标实证。治疗应以益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消瘀为主。但多年来有些医务人员对“发炎”这一名称片面理解为“热毒”或“湿热”,用药脱离辨证论治原则,大量或长期应用龙胆草、板蓝根等苦寒药以“降酶”、 “降絮”,损伤脾胃,使许多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本应可以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反延误成慢性肝炎。周老提醒这种情况,也是慢性肝炎患者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应引起中医人员重视。
2.2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多在半年乃至数年不等,肝功能损害情况时轻时重,常见症状为疲乏,纳食欠佳,腹胀或轻或重,大便或结或溏,肝区疼痛,肝脏肿大,期间出现肝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ALT值增高等。患者自觉症状之轻重程度常有很大差别,轻者可无症状,仅于检查时发现肝脏肿大,压痛亦轻,ALT偶尔轻度增高;重者肝区疼痛与压痛明显,伴厌食,腹胀,恶心,甚至胸闷,气短,夜卧不安。周老认为,此型患者多属于正虚邪恋。由于久病,气血亏虚,实邪未退,气滞血瘀。多因肝脏受邪,疏泄失权,肝气郁则横克中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中气壅滞;又肝气郁滞必致肝血渐瘀,因肝为藏血之脏,最易发生瘀血,故前人有“瘀血皆归于肝”之说。中气壅滞,胃之受纳,脾之运化皆因而减弱,以致气血化源不足,肝血瘀阻新血不生,脾运弱则津液成湿,湿困脾则脾气渐虚,故此型肝炎常呈现不同程度之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之证。周老云:此型肝炎大多邪气未退而未盛,正气不足而未大虚,若能予以适当治疗与休息,病情多能渐趋好转。若以病情轻浅,忽于治疗,则可能使病情加重。
慢性肝炎其临床特点是:①脾胃功能障碍。虽有轻重不同,一般皆甚明显,轻者腹胀,纳呆,大便成结或溏;较重者食欲丧失,苔白厚腻,口中粘腻,腹胀,恶心,大便或结滞难下,或溏而不爽,多属脾虚湿阻;更重者腹胀隐痛,口苦、纳呆,大便或结滞难下,或黄色垢溏,甚则里急后重,苔黄厚腻,为湿热内蕴所致。②肝脏肿大。轻者微隐痛,重者胀痛不止,压痛明显,甚至目现黄疸,小便深黄,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脾脏轻度肿大等早期肝硬化症状。肝功能受损情况多随症状轻重之变化而波动。③一般健康状况较差,消瘦乏力,且日益加重。一般属邪实正虚,气血亏损,脾虚湿阻;重者属湿郁化热,湿热内蕴,气血瘀阻,实为臌证之先兆。周老遵喻嘉言《腹病论》“胀病亦不外水、气滞、血凝”之理论,临床常拟清热化湿,活血消瘀,健脾和胃法进行施治,收效显著。
柯某,男,35岁。因突发恶心、腹胀、疲乏无力等症入院,肝功能检查ALT 300U/L,临床诊断为“急性肝炎”。治疗用协定处方“肝炎糖浆2号” (败酱草16g,青蒿10g,龙胆草10g,板蓝根16g,车前草32g等)。急性期症状控制后转内科病房继续治疗。刻诊:一般情况好,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调,脉缓无力,舌质正常偏淡,苔白滑。肝脏肿大在右肋缘下1.5cm处触及,无压痛。周老建议健脾养血和血法治疗,但病者本人谓用“肝炎糖浆2号”效果好,坚持继续服用,不得已屈从其意。2~3日后,患者纳食减少,腹胀日增;5日后,发现舌苔白厚而腻,肝区胀满不适,遂又请周老会诊。周老诊断后,即用健脾化湿,活血消瘀法治疗。处方:薏苡仁30g,党参、茵陈、丹参、当归各15g,白蔻仁6g,法夏、厚朴、陈皮各10g,莪术12g,半枝莲30g,1剂/d,水煎分两次温服。患者服药3剂后症状逐渐减轻,坚持本方随症加减,半月后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痊愈出院。
[1]周祖球.肝炎的辨证施治 [J].湖北中医函授夜大学报,1992,2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