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睿
·医学与人文·
医学与哲学
——一个外科医生的点滴感悟
黄睿
这个题目是我博士入学第一天我的导师著名的结直肠肿瘤外科专家王锡山教授给所有新入学博士生所做的专题讲座,其内容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我们领悟到在医学的实践过程中充满了辩证法,医学与哲学密不可分。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导师这次讲座中所传递的哲学思想及其展现的人文修养,时刻都在影响着我,在此我将王锡山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来回答一个问题,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医学与哲学自古以来就是共生的,医学是充满辩证法的科学,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学习哲学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跳出单纯的理论性思维,改变思维的局限性和肤浅性。另外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医学生具备哲学思维,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只见病,不见人”,割裂了人的社会属性;而当前的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关注人的社会性[1]。一个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展,思维模式的训练,以及处理问题的本领与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修养。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如何应用到医学的实践中的。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例如,一种疾病可以与全身多个部位发生联系,全身各部位的疾病也会与某个特定的部位发生联系,就会在这个部位有所表现。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疾病、健康和生命活动。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着的,只有认识这一规律,才能对疾病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掌握疾病的转归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质量互变规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是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疾病的现象是其本质的反应,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应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如阑尾炎,消化道穿孔都可以引起右下腹痛,发热等症状,但我们应该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它的的本质,才不至于误诊,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哲学的基本观点还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如在对肿瘤的认知过程中,外科医生在体内寻找癌灶,病理科医生在组织中寻找癌细胞,分子生物学家在细胞中找癌基因,而检验科医生在体液中找肿瘤分子标志物。学者们在各自领域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治疗方法和标志物,但忽视了肿瘤是整体调控失常的全身性疾病,因此医生需要有辩证的整体思维。同一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病例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这符合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观点。以上这些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医学的实践活动中,如果在行医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运用这些哲学观点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那么对疾病的认识将更全面,对攻克肿瘤等疑难疾病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是以哲学问题为导向的医学哲学,是医学科学知识体系与实践活动的反思的结果,不仅仅是科学层面的认识成果,而更应当是哲学层面的认识成果“它的成果表现形式就在于结论要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使之局部的认识获得普遍性的哲学理念”[2]。
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除了帮助我们认识疾病外,在当前的医疗形式下如何做得到合理行医也充满了哲学思考。我的导师王锡山教授对依法行医、人文行医和科学行医的关系有清晰的阐述[3]。合理行医既要掌握原则性,又不能忽视灵活性和科学性。这里提到人文行医,说明作为医生具有和提高人文修养也是很重要的。医学泰斗裘法祖先生曾提出外科医生的三种境界,手术匠、医学家和医学大师。手术匠用“手”看病,医学家用“脑”看病,而医学大师在用“心”看病,这三种境界展现了不同的人文修养,也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裘教授提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而且把做人放到第一位,更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具有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医学的发展是从经验医学开始的,经验医学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从其诞生之时直到今日,都表现出一种道德责任。古代中医将医学定义为仁术或人学,所讲的“医乃仁术”即是如此。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强调医学所追求的是人的利益[4]。由此可以看出医学本身内在地具有人文成份和人文追求。自古以来,无数医学工作者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对于患者、社会、人类的责任,义无返顾地献身医学,甚至不惜牺牲生命,都体现了这种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强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仅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患者的诚挚关怀和细致热情的照料。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之思维定势并非易事。即使在当前,许多医生仍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能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价值,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但就医学而言,由于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医生如忽视患者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之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综上所诉,首先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应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到日常的医疗及科研活动中,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到疾病的本质,为最终治愈疾病奠定基础。其次,在当前的医学模式下,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可以从宏观上认识疾病,更加关注人的社会性。为扭转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我们应首先从提高医生的自身素质做起。因此深入理解医学与哲学、医学与人文的结合和平衡,仍是今后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注:此文为王锡山教授为博士生授课内容,经黄睿整理成文)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2]贺达仁.相伴医学哲学30年:学术经历与个人见解.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77-78.
[3]王锡山.新医改下医务人员行医原则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67-68.
[4]赵明杰,宋文波.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论医学中的人文.医学与哲学,2013,24(12):11-13.
黄睿.医学与哲学——一个外科医生的点滴感悟[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6):329-330.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3.06.16
150086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肠癌研究所(Email:huangrui2014@sohu.com)
2013-12-16)
(本文编辑:马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