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合理逻辑

2013-01-21 14:13蔡卫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

蔡卫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湖南 长沙 41000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合理逻辑

蔡卫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湖南 长沙 410004)

阐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内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如何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并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民权民生视角、政治视角、经济视角、党建视角解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合理逻辑,最后得出包括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层含义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坚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继承。

意识形态;非正式规则;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执政能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和灵魂。“胡锦涛7.23讲话” 中的一条主线即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内涵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了涵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意识形态的安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过去的100多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着支持政权、整合社会、凝聚人心、助推经济、规范生活的重要作用,[1]是保持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然而,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影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一部分人信仰动摇、价值观扭曲,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并从思想上开始接受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化,使许多原先处于边缘地带的新儒家和自由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浮出水面,强烈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受到削弱。

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他们凭借其先进的媒体技术和强势文化,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企图扰乱人们的思想,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十条诫令》其险恶企图就是要摧毁和动摇作为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想,逐渐削弱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情形尤其令人关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竞争的复杂格局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高压态势,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

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如果没有自己先进的意识形态,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就很难拥有自立、自强、自主的地位。苏联、东欧就是由于后期意识形态混乱而最终解体剧变,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由于意识形态混乱导致经济恶化,政局动荡不定。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3],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也导致人们思想乃至行为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可能会影响甚至延缓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悲观、激愤是没有必要的,采取措施加以压制和禁止也是没有必要的,理论上的错误只能用理论批判的方法去纠正,意识形态中的观点也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解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体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积极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合理逻辑

(一)从历史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坚持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复兴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在各种纷繁的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的现实境况也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还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4]。

(二)从国际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国际环境中博弈,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

当今国际国家间的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种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碰撞。在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博弈中,西方国家为了能够捍卫本国制度、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将自己独特的自我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经验,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倾销自己的意识产品,并对其它意识形态形成挤压效应,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这种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

中国,正在以传统的政治大国和新兴的经济大国的角色在国际社会中不断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国际敌对势力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博弈与斗争也将是长期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牢牢把握国际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才不至于在国际意识形态的博弈中落败。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同时,我国正在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迈进,我们在国际环境中的博弈应该力求既竞争又合作,“和而不同”。

(三)从民权民生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民主权利及民生状态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权利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的政治目标,强调多数人的民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那种不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曾有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鲜明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始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众多的拥护者。

(四)从政治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需要

在当前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旗帜,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能使社会成员对未来现实产生美好的想象,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承认彼此有共同利益。这样人们就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运转就会陷入混乱或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不同宗教之间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相互冲突,社会混乱甚至战火连绵,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之所以能够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精神力量。邓小平说得好:“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的凝聚振兴,任重而道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引导中国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形成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5]

(五)从经济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能够降低社会管理费用,节省社会运行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非合作博弈理论证明,由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没有合适的“制度”制约,哪怕社会只有一小部分人不诚信,经过多阶段博弈后,整个社会将陷入大家都不诚信的“囚徒困境”。要走出“囚徒困境”,社会需要适当的“制度”,以强化人们之间的信念,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社会发展。“制度”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规则、国家规定的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家规定的正式规则(法律法规)及实施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非正式规则同样不可或缺。[6]在非正式规则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位置。意识形态是一个团体(社会)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最高体现(参见罗必良,2002)。它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知系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当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可以有效地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其一,减少或克服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费用:一方面,作为“世界观”,意识形态减少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若干价值判断与行为判断,从而达成“一致同意”,节约了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等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人们提高对诚实、信赖、忠诚、良心等的效用评价,从而使个人“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减少,降低了社会行为的“交易成本”。其二,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实现集体行动的规模经济:意识形态的论证功在于,使团体成员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该的,以获得团体所有成员的支持,愿为团体的长远目标做出短期利益的牺牲,并由此促进团体内部成员间的协作,实现集体行动的规模经济。其三,减少制度实施成本:意识形态的作用越强,人们对现存制度安排就越认可。意识形态教育能使人们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能减少强制执行法律的费用以及实施其它制度的费用。[6]

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具有路径依赖性,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一旦选择了某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好是坏,在以后的路径中他会不断地重复并强化这种选择。即一旦接受,就可能不断接受;一旦排斥,也就会不断排斥,要想替换非常困难。所以,一个国家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在制度——正式规则上作出合理安排外,还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大力挖掘社会的有效合理价值,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都自觉履行的认知体系,从而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降低社会管理费用,节省社会运行成本,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与合作基础,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六)从党建视角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国家如果弱化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那么他们的人民对其意识形态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认同,就很难在人民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势必影响执政能力的提高甚至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7]而且,随着当代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控制方面强制力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公众自我选择的空间日益扩大,社会意识形态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8]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通过建构价值认同,形成群众参与的合力,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保证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及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都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并重点提出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人民大众的大力支持。

四、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层面看,胡锦涛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党必须清楚地了解群众的根本利益,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谈得上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贫困问题时曾指出,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人们为争夺生活必需品而展开斗争,一切陈腐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历史的经验也一再验证他们的判断: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苦时,最容易出现意识形态的混乱,发生指导思想的动摇,所谓“穷则思变”。所以,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在坚持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多样中树立主导,谋求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还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创新活力。[9]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必须有反观现实的能力和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在描述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各种举措等方面作出科学的回答,以深化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不断坚定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只有创新,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1] 谢武军,王伟中.关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红旗文稿,2006,(7):6-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3] 胡伯项,郑志发.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核心和根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0-22.

[4] 秋 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求是,2009,(6):13.

[5] 陈晓文.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5):28-29.

[6] 彭晓华.从社会资本及人力资本看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经济功能[J].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264-265.

[7] 陈晓文.对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2.

[8] 戴焰军,李英田.论意识形态工作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4,(13):18-19.

[9] 袁银传,吴 恺.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特点及其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65.

The Reasonable Logic of Insisting that Marxism Be in a Guiding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Sphere

CAI Wei-zho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alyses how Marxism may help to guarantee the ideological safety in present China. Furthermore, the reasonable logic of the ideological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s of the history, the globe, civil right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politics,economy, and Party construction, which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tself and the social economy are just the best adherence to Marxism; innovation is the best inheritance of Marxism.

ideological form; informal regulation; Marxism; the guiding position; governing capacity

A81

A

1673-9272(2013)02-0117-04

2013-01-19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党建项目“高校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号:09K045)。

蔡卫中(197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经济管理。

[本文编校:文凤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