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贫开发战略的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探讨

2013-01-21 14:13张永亮
关键词:民族群众农村

张永亮,李 云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 416000)

基于扶贫开发战略的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探讨

张永亮,李 云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 416000)

文化发展与繁荣是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民族地区,落实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战略,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现代文化理念扎根农村,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让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文化建设 扶贫开发 民族地区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在党和国家扶政策的支持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在扶贫开发中的价值与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以连片特困区为主要扶贫对象的扶贫开发新阶段,实现“扶贫开发带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促进扶贫开发”,推进扶贫开发与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是扶贫开发的内在要求。

一、民族地区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的基本认识

(一)贫困文化是民族地区贫困的内在根源

贫困文化,可以称之为贫困的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模式,但通过个人的思想、态度、行为表现出来;[1]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的经济状况的反映;[2]是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人文环境恶化而形成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守旧、价值观品味层次低的社会现象。民族地区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经济基础与人文环境都相对较差,人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这造成了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受当地传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较为深刻,农民的思维还没有跳出等级的、宗族的、人伦的社会关系网络,许多农民墨守陈规、固守田园,缺乏竞争开拓精神,[3]这是一种典型的贫困状态下的文化生态,也是他们处于贫困状态的内在根本原因,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着根本性的制约。这种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独立性,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刻的影响着群众的经济生活,很多群众乐意生活在这种局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将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排斥或者放弃社会整体推崇的标准,信奉和追求这种固守的价值观念,并且进行代际传递,形成贫困文化的封闭循环,使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民族地区贫困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文化的狭隘性、区域性、族域性、自我性和传统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农耕性、义利性在民族地区文化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这禁锢了群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滞后了贫困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步伐,

(二)文化贫困在民族地区贫困中的主要表现

文化贫困,简言之就是文化的贫困,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水平,或者滞后于本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并对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制约的现象。自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是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文化产品质量不高、文化服务体系不全、文化人才队伍不稳等等现象还广泛存在。因为我国区域非均衡的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文化建设政策的软约束性,民族地区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盲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更是显得无足轻重。国家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到2010年,片区教育、卫生仅为全国水平的51%,而文化软硬件建设投入比率更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机构、文化队伍、文化制度、文化机制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全;民族地区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不到位,农民精神文明生活单调贫乏,在一些农村甚至出现“负文化”现象;[4]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散失严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步伐进展缓慢以及农民文化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等现象的存在,都体现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严重不足。这种制度设计下的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贫乏局面,让广大民族地区群众丧失了平等的文化权益,丧失了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机会,丧失了融入现代社会的渠道,文化贫困已逐步成为贫困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表现。

二、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战略要求

(一)文化建设是历来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到1985年),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贫困问题得到大面积的缓解。1986年到1993年,中国进入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1986年的全国六届四次会议就将扶贫老、少、边、穷地区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列入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计划。[5]在“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文化建设正式明确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要求“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就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等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责作出了详细规定。新世纪前十年,在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城乡统筹扶贫开发阶段,文化建设不仅成为了重要内容,而且要求更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第十五条就明确将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作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第十七条要求“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革除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文化建设也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纲要》第四条“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更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第八条第九款将“公共文化”建设列为了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对“十二·五”、“十三·五”阶段贫困地区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并要求“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第五部分“行业扶贫”,第二十三条明确“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不仅要求推进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就业培训、高校招生协作等工作,而且指出“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内容、重要战略。

(三)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内在要求

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持。因为民族地区的群众受知识、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局限,更多的圈囿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只有很好地了解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形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满足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彻底改变固化在他们思想上的束缚,才能顺利推进扶贫开发,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民族地区拥有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民俗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种文化优势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精神基奠,更扶贫开发是重要推动力。《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力量。这正反映了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注重发挥群众主体性、积极性要求,也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内在动力源泉。同时,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民俗民风的培育与发展,内化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发展能力,为民族地区实现 “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践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文化建设缺失的表现

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实践中,农村文化建设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扶贫主体对文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在扶贫开发中,除创办村级图书室之类的小型文化载体之外,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扶贫规划和项目建设都很少,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更是缺乏,这足以看出文化建设在扶贫开发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二是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没引起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扶贫资金多用于基础交通、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产业建设等方面,而对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服务等文化建设的投入极少,基本停留在1%~2%的投入水平。三是贫困村文化建设仍然呈现三无状态。虽然部分贫困村在扶贫开发中对农村文化载体、组织形式以及人才队伍进行了扶持,但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处于无阵地、无组织、无管理的阶段,现有农村文化更多是基于民族民风民俗,由群众自发组织、模式小、低水平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

(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

导致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文化建设缺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贫观念的影响。我国扶贫开发历程表明,扶贫工作关注更多的是解决贫困群众温饱的帮扶活动,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建设,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建设普遍关注不够。这直接导致扶贫开发的经济发展核心思想,文化建设观念却淡薄,从思想上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需求。二是经济基础的影响。民族地区多为贫困地区,自身财力明显不够,公共开支绝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以往的扶贫开发,地方政府却承担了大量筹措扶贫资金的责任,这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弱的地方政府无力不小,导致扶贫项目只能实行重点选择,而作为软约束的文化建设自然成为无暇顾及的范畴。三是政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扶贫开发政策涉及部门较多,管理主体较多,贫困村文化建设政策管理归属还有待理顺;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绩效评估仍以投入资金量、项目完成量、受益人群等为主要指标,而对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扶贫对象的自我能力提升等缺乏有效的测定,直接导致贫困村文化建设被忽视。

(三)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文化建设缺失的影响

忽视文化建设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产生了严重的阻力。一是导致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使民族地区发展内涵力不够。因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忽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依然较低,素质与能力依然欠缺,农村人才队伍依然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文化知识能力的需求,经济发展缺乏文化支撑。二是导致扶贫开发效果呈现边际递减,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可持续性减弱。目前,随着对贫困的深入认识,民族地区农村的制度性贫困、文化性贫困、政策性贫困普遍受到关注,这正是扶贫开发实践忽视文化建设的直接结果。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发展效果却不断降低,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逐步减弱。三是导致贫困农村返贫现象不断呈现,使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难以实现。因为文化建设不足而导致的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低而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农业技术落后而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收益、农村发展滞后而被社会边缘化的造成反贫的作用更明显,这与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出发点相背离。

四、促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和谐发展,一定要统筹考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促进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向互动。

(一)把握主题,积极引导民族文化现代发展方向

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也必须时刻把握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时代主题,并在扶贫开发中认真付诸于实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先进的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思想、先进的文化产品在贫困农村大力宣传推广,重塑农民价值观,促进贫困群众的文化自觉、自治、自醒,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文化意识,[6-8]把沉积于农民灵魂深处的贫困文化根基除掉,为扶贫开发产生持续效果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要将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新型适用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纳入文化扶贫的范畴,提升文化扶贫的现代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众素质,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文化对他们思想、观念的束缚,让他们融入现代文化发展中来,提升应对贫困的能力,巩固脱贫致富的成果。要以现代文化发展导向为原则,对民族地区的贫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除贫困群众思想中的封闭意识、小农意识、懒散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增强贫困群众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积极主动性。

(二)创新思路,积极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地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培育坚实的扶贫开发文化内核,提升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要尊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深入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中去,体验、感受、领会民族地区传统的、优秀的、生动的民风民俗,深入与贫困群众沟通、交流、生活。要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以发扬民风民俗为手段,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让扶贫开发贴近群众的生活,为扶贫开发的后续推进打下了坚实的文化铺垫。要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将民族地区的现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支持相关部门加大对名城、名镇、名村、名居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与整理。要推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民族地区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扩大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外来有益文化的交流,提升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质量内涵。要开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文化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统一管理,实施文化扶贫项目,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扶贫,做大做强优势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三)夯实保障,积极维护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贫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贫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将农村文化馆(室)、广播电视网络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为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要划拨或留余充足的扶贫资金,改善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为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要把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学习、待遇等方面的保障,为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

人才保障。要利用扶贫主体的资源基础,积极推进“引进来”战略,让贫困群众通过文艺演出、文化活动感受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要在扶贫开发中认真落实《决定》关于加强基层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的要求,通过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农村文化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员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为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1] 肖桂云.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8-73.

[2] 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20.

[3] 辛秋水,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7-140.

[4] 门献敏,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策略刍议[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60-63.

[5] 赵立雄.农村扶贫开发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10.

[6] 彭 腾.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阻力与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学院学报,2011,(4):32-35.

[7] 刘 峰.国内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21.

[8] 顾美红.浅谈文化扶贫与农村图书馆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科学,2007,(2):35-38.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gions Based 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ZHANG Yong-liang, LI Yun
(Party School of Xiangxi committee of CPC, Jishou, Hunan, 416000)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our coun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regions, where we carry out a new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e must promot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ake modern culture idea rooted the countryside. We shoul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tect mass culture interests. By improving the poverty-stricken masses of self-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nd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we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minority areas out of pover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regions

G127

A

1673-9272(2013)02-0096-04

2013-01-08

张永亮(1974-),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经济。

李 云(1976-),女,苗族,湖南泸溪人,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政治与农村文化。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民族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们的民族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