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 凡 方利侠
(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9;首都师范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9)
《历代赋汇》140 卷、外集20 卷、逸句2 卷、补遗22 卷、目录2 卷,清康熙年间大学士陈元龙奉敕编纂,故又名《御定历代赋汇》。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24 年(1685)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长期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侍读、侍讲学士、少詹士、詹士等职,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康熙43 年以父病祈求回家侍养,父丧毕,于康熙49 年还朝。授掌院学士,寻补吏部侍郎,出为广州巡抚,入为礼部尚书。雍正时入文渊阁。卒谥文简。著有《爱日堂诗》27 卷、《格致镜原》100 卷、《历代赋汇》184 卷、《海宁陈氏家谱》20 卷等。
《历代赋汇》汇集先秦至明代赋4161 篇(此数据含残篇),囊括古今,鸿纤毕具,并且分类编排,条理井然,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历代赋体文学作品相当完备的大型总集”,至今仍是赋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对于该书的著录,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集部·总集类》云:
《御定历代赋汇》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二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定。赋虽古诗之流,然自屈、宋以来,即与诗别体。自汉迄宋,文质递变,格律日新。元祝尧作《古赋辨体》,于源流正变,言之详矣,至于历代鸿篇,则不能备载。明人作《赋苑》,近人作《赋格》,均千百之中录存十一,未能赅备无遗也。是编所录,上起周末,下讫明季,以有关于经济学问者为《正集》,分三十类,计三千四十二篇;其劳人思妇哀怨穷愁、畸士幽人放言任达者,别为《外集》,分八类,计四百二十三篇;旁及佚文坠简、片语单词,见于诸书所引者,碎璧零玑,亦多资考证,裒为《逸句》二卷,计一百一十七篇;又书成之后,《补遗》三百六十九篇,散附逸句五十篇。二千余年体物之作,散在艺林者,耳目所及,亦约略备焉。扬雄有言: ‘能读千赋则善( 原讹作能) 赋’,是编且四倍之。学者沿波得奇,于以黼黻太平,润色鸿业,亦足和声鸣盛矣。
对于该书收录历代赋的情况,介绍甚为详悉。赞其收赋博洽,超迈往古,润色鸿业,嘉惠学人,皆确凿有据。而“约略备焉”四字,评价亦颇有分寸。至于《正集》、《外集》之区别,旁搜博采之艰辛,亦得到揭橥。今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定历代赋汇》卷首目录下亦有此提要,文字相同,文末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可知该序之撰写时间,在摛藻堂本之后。摛藻堂本《四库全书》该书提要撰于乾隆42 年,所论更为简略,而角度有所不同:
介绍该书资料来源和编排体例,较为明晰;又阐释康熙序文,颇有推尊之意,大概与此本专门进呈乾隆皇帝御览有关。此后,《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九《集部·总集类》、《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经籍考·集部·总集》、《皇朝通志》卷一百四《艺文略·文类·总集》、《国朝宫史》卷三十三《书籍·总集》、《清史稿·艺文志·集部总集类》等典籍皆有著录,而十分简略,更无发明。当代学者所编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总集类》云:“《御定历代赋汇》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二十二卷、目录三卷(当作二卷),清陈元龙编,清康熙四十五年内府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叶幼明《辞赋通论》、曹明纲《赋学概论》、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许结《赋学讲演录》等皆对此有著录和简介,不再赘述。
学术界对《历代赋汇》的整理与研究,已呈方兴未艾之势。自1969 年以来,海内外的影印本就已多达十种,整理点校本亦在进行中,这对于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文学总集而言,良非易事。相关论文和研究著作亦复不少。本文拟将清代以来的不同版本进行全面搜集与评介,以供学界同行参考。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79542。本书共10 函76 册,洋洋大观。书高26. 4cm,宽16.2cm。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御定历代赋汇序》8 叶,大字刻印,半叶5 行8 字;次《凡例》2 叶;次陈元龙《御定历代赋汇告成进呈表》4 叶;次《御定历代赋汇总目》4 叶,钤有“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篆文)、“一九四九年武强贺孔才捐赠北平图书馆之图书”(楷书)2 枚长方形章;以下为《御定历代赋汇目录上》57 叶。本册完。第二册为《御定历代赋汇目录下》,共65 叶。第三册为正文卷一、卷二。左右双边,黑口,单、黑鱼尾。版框高19cm,宽14.4cm。半叶11 行,行21 字,小字双行,每行31 字。卷端题“御定历代赋汇卷第一,经筵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臣陈元龙奉旨编辑”,版心中部刻“历代赋汇卷一(天象·天地赋)”和页码。卷一共30 叶,卷二共31 叶。第三册完。前3 册首页与末叶都钤有“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一九四九年武强贺孔才捐赠北平图书馆之图书”章。有朱笔圈点。如《目录上》第15 叶上“盖地图赋”上画一圆圈,天头批云:“盖字疑误,当是益字。”又如卷二唐柳喜《日浴咸池赋》眉批:“时得佳句,章法亦开。”(20a)阙名《黄云捧日赋》“则君为日,臣为云”句旁批:“此等句调,真是陋极。”(21a)等等。
今按:此书常见,各大图书馆多有。国家图书馆尚有3 部,索书号:t3351(此本无补遗22 卷,估计为初刻本,惜在提善中,不可见)、111669、79540。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7 部,索书号:SB/811.308/7510.3等。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索书号:85031。本书共8 函64 册。书高24cm,宽15.7cm。书名叶鎸“御定历代赋汇”6 字。版式、内容均与上本同,装订顺序小有差别。首玄烨序8 叶,次陈元龙进呈表4 叶,次凡例2 叶,下为总目、详目。核其内容、字体、版式,与上本同,断版处亦能相合,惟版框内线已不清晰,故知为重印之本。
国家图书馆尚有2 部,索书号:885548、79541。今按:此本为后印本,但没有增加内容,所以一般藏书机构仍视为康熙45 年刻本。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不可见。今据台湾世界书局影印本著录如下:册数不详。书签上题“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钦定历代赋汇,目录、卷上)”,署“臣纪昀详校,详校官候补通政司经历臣郭祚炽”。首玄烨《御制历代赋汇序》2 叶,首叶上端钤“攡藻堂”朱篆阳文椭圆章;次《凡例》2 叶;次陈元龙《进呈赋汇表》5 叶;次《御制历代赋汇总目》附提要共7叶;次《历代赋汇目录卷上》79 叶,附叶墨书“总校官庶吉士臣张能照、校对官编修臣莫瞻菉、誊录监生臣范从理”,钤“摛藻堂全书荟要宝”朱篆阳文大方印;次《历代赋汇目录下》89 叶,附叶同上;以下正文。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半叶8 行,行21 字,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一万七千二百二十(集部)/御定历代赋汇卷一/天象”,下行为“天地赋,晋成公绥”,下为赋文。版心上端书“钦定四库全书”;鱼尾之下有双行小字,正面“御定历代赋汇”,背面“卷一”,再下为页码。
今按:在四库全书馆开馆之初,乾隆皇帝为了尽快看到一部比较系统而完备的大型丛书,曾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43 年(1778),《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宁宫御花园的“摛藻堂”,故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荟要》收书463 种,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因其校勘精审,缮写精良,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而为学术界所重。此本与文渊阁本版式、内容相同,惟于卷端“钦定四库全书”下加“荟要卷一万七千二百二十(集部)”字样,此为《荟要》总卷次。此外,该本将提要前置于《历代赋汇总目》之下,署为“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不可见。但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十分易得。现据影印本著录如下:全套书共16 函(册数不详),在集部第24 架第三、四层。封面叶有书签:“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御定历代赋汇:御制序、目录上),墨书:“详校官检讨臣刘炘,主事衔臣徐以坤覆勘;总校官编修臣王燕绪,校对官中书臣陆湘,誊录监生臣王天禄。”首《御制历代赋汇序》2 叶,次《御定历代赋汇告成进呈表》5 叶;次《御定历代赋汇总目》6 叶;以下为《御定历代赋汇目录上》79 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朱篆阳文大方章;《御定历代赋汇目录下》89 叶、提要2 叶;再下正文。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半叶8 行,行21 字,小字双行同。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赋汇卷一/天象”,版心顶部有大字“钦定四库全书”,鱼尾下书写双行小字“御定历代赋汇/卷一”和页码。与康熙年间刻本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相比,此本删去《凡例》2 叶。
今按:此本将提要置于《目录下》之末,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可知其抄写时间晚于摛藻堂本4 年。
国家图书馆藏。此本不可查阅,但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缩小影印本。其版本形态与文渊阁本相同,不赘。此外,浙江图书馆藏有文澜阁本,甘肃图书馆藏有文溯阁本,皆深藏大阁,难得一见。其内容、版式应与文渊阁本大致相同。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X/811.308/7510.1/C2。本书凡2 函16 册。此为石印袖珍本,书高17.6cm,宽10.2cm,书衣左上贴一书签,上面印有篆文书名“历代赋汇”,下有小字“吴下共之氏沈锦垣署签,第一册”,钤有“銕春主人”朱篆阴文圆章。护封(衬叶)钤有“点石斋”朱篆阴文圆印;内封A 面刻篆文书名“历代赋汇”,左下钤有“谢氏家藏”朱篆阴阳文方印;内封B 面鎸有长方形篆文牌记3 行:“光绪十弍年岁在/丙戌孟秋之月曲/园居士俞樾署检”。首玄烨《御制历代赋汇序》1 叶,钤有“汝”、“梅”(阴文小方印)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朱篆阴文方印);次《凡例》1 叶;次陈元龙进呈表2 叶,钤有“虚白斋”朱篆阴文章;次《御定历代赋汇总目》2叶;次《历代赋汇目录上》17 叶;次《历代赋汇目录下》19 叶;以下为正文。左右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版框高12. 7cm,宽8. 8cm。半叶20 行,行41字。卷端题“御定历代赋汇卷第一,经筵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臣陈元龙奉旨编辑”,钤有“臣汝梅印”朱篆阴文章。版心上端刻“历代赋汇”,鱼尾之下刻“卷一(天象)”和页码,底部A 面刻有小字“双梧书屋校本”。以下为卷二至卷七。第一册完。第二册收卷八至卷十八,首叶、末叶均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其余不赘。
按:本书为石印袖珍本,型制小,内容多,便于携带。与一般石印本不同,此本纸墨甚佳,赏心悦目,故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前身)曾据以影印。
又有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本,索书号:89978。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索书号:X/811. 308/7510.2。本书2 函16 册,书高17.3 厘米。内封A面印“历代赋汇”。内封B 面牌记印“光绪十弍秊岁在丙戌孟秋之月,曲园居士俞樾署检”,书牌左下小字印“光绪二十年春上海点石斋重印”。版心下方A 面印“双梧书屋校本”6 字。半叶20 行,行41 字,小字双行同。内容、版式与上本全同,显然系重印之本。
又,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本,索书号:103689。
1.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年影印《四库全书珍本九集》本。本书在《四库全书珍本九集》第664—785册,未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
2.日本东京中文出版社1974 年影印清康熙45年内府刻本。此本共4 册,有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解说。此外,日本稻畑耕一郎编有《历代赋汇作者、作品索引》,早稻田大学文学会1979 年出版。
3.台湾世界书局1985 年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此本16 开精装,全6 册,在丛书第425—430 册。版本形态参见第三条。
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本系16 开本,精装4 册,在丛书第1419—1422 册。版本形态参见第三条。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本据台湾商务版缩小影印,32 开精装,凡4 册。
6.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 年影印清光绪12 年双梧书屋刻本。此本系缩印本,每面纳原书两叶。书名“历代赋汇”,16 开,精装1 册。版本形态参见第5 条。
7.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年影印清康熙45 年内府刻本。此本据陕西省图书馆所藏康熙内府刻本影印,书名“历代赋汇”,16 开精装,凡12 册。书前有出版社编写的《出版说明》、《总目》、《赋名索引》和《作者索引》,颇便读者。此本据《历代赋汇》初刻本原大影印,展现了该书的原始面貌,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但是价格较为昂贵。
8.凤凰出版社2004 年影印清光绪12 年双梧书屋刻本。此本据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本再次影印,书名“历代赋汇”,16 开,精装1 册。与旧本相比,书前增加了程章灿《赋学文献总论》,约5万字;书后附有王琳、孙之梅《辞赋研究论著索引》和王华宝编制的《〈历代赋汇〉作者与篇名索引》,方便研究者查阅、使用。此本资料丰富,价格低廉,便于普通读者购置,但系缩印本,字体较小。
9.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此本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文津阁四库全书》缩小影印,16 开精装,凡10 册,在丛书第473—482册。为了节约成本,影印者剜去版心,进行拼接,因而损伤了古籍原貌。
10.吉林出版集团2005 年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此本16 开平装,全6 册,据台湾世界书局影印本再次影印。
据初步比勘,清代刻本、抄本、石印本中的文字基本相同,而以康熙45 年内府刻本和乾隆46 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价值最高。至于十种影印本,在当代赋学研究中已经并且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编纂时代学术水平的限制,《历代赋汇》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马积高先生撰有《〈历代赋汇〉评议》一文,指出了该书的五项不足,可以参看。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编纂出一部更为完备的赋体文学总集,因而《历代赋汇》仍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全国赋学会正在组织赋学研究者对该书进行全面整理、校点,在整理过程中对以上诸版本以及赋家别集、相关诗文总集进行全面比勘,择善而从,并且吸收近年研究成果,撰为校勘记,这既是对清代赋学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清理和总结,也将为当代学人提供更为可靠的研究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附:《历代赋汇》版本源流表
[1]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
[3]编委会.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C]. 台北:世界书局影印本(第425 册),1985.
[4]马积高.《历代赋汇》评议[J].学术研究,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