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作为文化象征的李白的多维形象——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史》品读

2013-11-14 05:02:02闵定庆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李白

闵定庆

(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前,接受史的研究业已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随着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孙微等《杜诗学论稿》、杨国安《宋代韩学研究》、查金萍《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等专著相继推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术研究的新途径,昭示着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浮现。王红霞博士著《宋代李白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10 月版),作为李白接受史研究的第一部断代史,真实复原了有宋一代李白接受史多姿多彩的样态,生动、深入地刻画了宋人诗歌创作、审美趣味与文化心态的嬗变史。这一学术成果的撰作,体现了作者敏锐的学术感觉与深厚的学术功底。

首先,王著问题意识明晰,问题探讨能遵循逻辑性与事实性统一的原则。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李白的接受史,就会发现自唐至今何止一千个李白,早已有成千上万个李白了。尤其对于宋人而言,作为直接承续唐诗遗产的第一代传人,“阅读李白”业已成为整个文化创造过程中无法绕过去的课题,而宋人的“李白论述”见诸诗、词、文、赋、正史、小说、笔记、诗话等多种载体,可谓汗牛充栋。这无疑是一场复合了想象力与焦灼感的心灵冒险,直接催生了艺术形象的更新、“诗世界”的创辟与诗学范型的再造。王著首先明确设置了宋代“读者∕作者”的角色定位,以展开本课题“读者∕作者”表层阅读与潜在阅读的论述。作者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内在联系,将李白文学创作、作品传播、阅读、阐释、摹仿、超越等文艺活动的重要环节整合为一个有机体,进而突出了宋代“读者∕作者”对李白作品的参与度与文学接受效果。王著对宋代“读者∕作者”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宋人对作品的主动选择、艺术再创造、现代意义阐发的全过程中。作者指出,正是宋代“读者∕作者”持续不断的阅读热忱与想象,复活了李白及其作品,从而产生了一种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效果,李白作品也就成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对象化产物。宋代“读者∕作者”通过阅读、摹仿与超越等主体行为,获得审美的共鸣,实现了李白及其作品的现实生命,进而在不断发现李白及其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形成且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与艺术审美趣味,从深层次影响自己的新作品的创作。由此得出宋人“对李白的接受,更多的是以创作实践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极具说服力。同时,王著以宋代代表性作家的李白接受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李白接受与宋代文学流变、文体转换之间的互动关系。几乎在每一次宋代文风转折的关键时期,李白都被提到异乎寻常的高度加以阐扬,例如,在宋初文人扭转白体、西昆诗风时,就曾以李白为范本,使“尚豪放”一途成为纠偏补漏的一剂良方。而欧阳修喜欢李白“落笔生云烟,千奇万险不可攀”式雄放豪迈的一面,也喜欢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清新俊逸的一面,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浅显平易的风格,以矫正晚唐以来僻涩的诗风,大大促进了宋诗面目的形成。对于黄庭坚的李白接受,王著着墨甚多,指出黄庭坚“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之论可谓定谳,而黄庭坚全方位学习李诗,更多的是醉心于研磨诗艺和诗法,以李诗的雄奇豪放挺立江西派的“雄深浑厚”、“瘦硬通神”。这一观点从诗学的内在理路上证明,李白因素与杜甫、韩愈一道发生了“协同效应”,在江西诗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关键作用。这一观点发前人所未发,极具自洽性与原创性,对于我们理解江西诗派、乃至宋诗的内在构成有着极重要的启发意义。至于作为宋朝代表性文体的词,李白的影响因素向来无人道及,《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也仅录入两首词作,王著对《全宋词》进行精心统计,整理出提及李白的词作120 多首,大致勾勒出了自苏轼始、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词的雅化历程,着重探讨了词人人格心态的士大夫化、词作题材的文人化、李诗入典等关键问题,认为宋词塑造了一个与天地同游、潇洒飘逸的李白形象,寄托了词人的人格追求,从可以自况或比况他人,在宋词的陶潜的隐逸之致、杜甫入世情怀之外开辟了第三种境界,从人格主体层面奠定了词与诗、文、赋互通与转换的基础,成为词的雅化进程的一个有效内驱力。这一论点别开生面,有助于破解宋词繁盛之迷、把握宋词文体特征。从上述数例来看,王著问题意识明晰,能从“读者∕作者”的角度建构有效阅读反应的内在框架,使得李白及其作品的诸种“活化”样态得以生动地呈现出来,宋代文学史才能在选择、接受、追摹、超越中不断得到调整、修正、前进,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其次,王著“学思”路径开阔,学术思考极具深度。李白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唐诗范型,也给人们预设了一个具有无穷阐释性的“背景板”。许多读者在为李白其人其诗心驰神往的同时,总不免产生些许“恍兮惚兮”的体验:触摸到的到底是真实的李白,还是自己的心灵折光,抑或多重心象叠加的投影……显然,这一错觉的产生与李白自身的“多义性”与“复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王著建构了一个多元复合的观察体系,即从诗歌文献整理、诗歌的传承、人格的追摹、传说的变形等四个层面切入,将诗歌、文献、人格心理、美学趣味、文化行为、地域文化、民间传说等角度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而将这些观察的维度编织进历时性的流变之中,划分北宋初期、中后期、南宋前期、后期四个历史阶段,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多元的研究体系。在运用这个分析框架的过程中,还特别留意了蜀籍作家的乡邦情结、个性差异及人生道路的多元等具体情形,应该说“读者∕作者”研究所应容纳的视角囊括殆尽了。但是,王著并未进行一种总体性的“混沌”研究,而是采取了条分缕析的方法,在每一章中先作总体性的鸟瞰,概述每个历史阶段的诗学特征及相应的李白接受特点,然后进行“读者∕作者”的个案分析,在总体概述与个体接受之间获得微妙的平衡,由此可见王著“学思”路径之开阔。例如,王著能以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与建构李白“立体化”的接受。许多诗人的历史形象是比较单一的,即便是杜甫、王维、苏轼、黄庭坚等著名诗人“妇孺皆知”的程度也远逊于李白。李白甫入长安,就被贺知章目为“谪仙人”,杜甫更撰《饮中八仙歌》,初步模塑了“诗仙”的形象,而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睥睨权贵的狂放,点燃了民间文学塑造李白形象的激情。凡此种种,都是李白接受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李杜优劣论”中杜甫作为“道德文章”的象征,是人人必读必学的,整个接受过程往往受着道德性、功利性的支配,而李白的接受却游离于理学话语圈之外,并无“必读”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兴趣的偶然性因素,因此,宋代李白的接受不像杜甫接受那样有着鲜明的规律性发展线索,反倒是“性灵”色彩来得更鲜活一些。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在地理书的书写之中,饶有兴味。宋初乐史《天平寰宇记》曾6 次记述李白其人其诗,卷七二“益州人物”条记:“唐李白,字太白,蜀郡人。”标示了李白的籍贯,卷八三、九二分别记载了李白碑记,卷一百四记载了李白寻仙遗迹,卷一百五又记载了九华山李白作诗处及山名改名之由。而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则记载与李白有关的材料达156 条之多,系统追述了李白漫游的遗踪、以李白诗歌命名的古迹,更描绘了李白“水中捉月”的故事,极富浪漫气息。显而易见,这种李白接受的样态,比起过于政治化的杜甫接受来讲,有着更感性、更生动、更立体多元的具象感。又如,同是向往与推崇李白人格,作为蜀人的田锡以从自己耿介刚直的个性出发,理解李白“我性”不为物象“桎梏”、“文彩”不被“天真”所拘的一面,进而将李白雄放诗风引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来,在客观上促进了田诗风格的形成,也对当时主流诗风起到了有效的纠偏作用。而蜀籍全能型作家苏轼却更多的是从“天才超迈”的层面来再现李白风采、追摹李白人格的,又能在浪漫之中突出旷达的成分,能运禅入诗,以绵密之笔描绘出无穷的理趣与睿智来,有效规避了李白“语不甚择”的“临时率然”之弊。相对而言,安徽诗人郭祥正与李白天性极近,当有就有“李白后身”、“小李白”之说,在其现存的1400 多首诗中有怀想李白者3 首、追和李诗32 首、用李诗韵11 首、提及李白者15 首,正所谓“君亦自谓太白出,世姓虽异精灵同”(刘挚《还郭祥正诗卷》句),就是以自己的创作努力实现“李白再世”的奇迹,使得李白的接受更臻于“立体化”,让李白的诗歌创作更具现实意义与示范作用。这一分析过程表明,王著能以个性化的理解建立比较分析的架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令人信服的了。总之,王著紧紧抓住李白接受的个性化因素,灵活设置论述的切入点,学思理路极其清晰,有效地复原了宋代李白接受史的多维度构成。

当然,文献统计方法的巧用,也是王著的闪光点之一。在整个学术研究流程中,文献问题一直是先行且先决的。这反映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突出了研究者的学养、功力及心理准备。相对于宋代“千家注杜”的盛况而言,李白诗文的收集、整理、校勘、注释等工作确实显得有些寂寞,王著用了一定的篇幅叙述了李白作品整理、阐释、编集等情况,指出由于李白在世时作品就已传播海内,其真伪问题远不及杜诗那么严重,而阐释的维度也比“政治化”了的杜诗更加多元,同时,在引用相关李诗的过程中随文指出“异文”的存在,颇可资校勘。当然,王著将更大的力气放在统计宋人引述、化用、摹仿李诗等“软性”方面,用具体的数字及列表的方式呈现宋人李白接受的鲜活形态,直观而形象,极具说服力。王著以一个女性学者特有的细腻笔触,演绎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如何得以发现、复原与阐述的全过程,胜义叠出,给人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李白接受史研究,无疑具有鲜明的的方法论的示范意义。

猜你喜欢
李白
李白搁笔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2
熟读李白三首诗,看透人生三件事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10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1:08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二)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4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诗仙李白的归宿
李白,二十岁那年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1
李白书法
中国商界(2016年10期)2016-12-28 01:40:21
倒下的那一刻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