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伯卿
( 常州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南北东西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加上历史上长期的割据分裂,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域,词文学和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亦由是生焉。近若干年来,地域文学和文学的地域性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之一,可谓方兴未艾,但绝大多数论著往往更侧重于地域性的宏观研究或宏观的地域性研究,而具体的个案式的地域文学研究则十分稀见。在此背景之下,由凤凰出版社刊行、南京师范大学高峰教授所著《江苏词文化史论》,便有了突破词学研究传统、填补词学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可谓区域性词文化个案研究的拓荒之作。
诚如高峰教授在《江苏词文化史论》一书“余论”中所指出的,江苏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繁兴,风流不辍,在千年词史的演进历程中,江苏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
具体而言,江苏对于词文学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晋室永嘉南渡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江南经济迅猛发展,江苏经济亦空前繁盛,为词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旖旎的地域风情。二是自唐五代以来,江苏词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词家,创作出无数传唱不衰的名篇佳作,南唐李煜、冯延巳,宋代范仲淹、秦观、叶梦得、范成大、蒋捷,元代倪瓒,明代沈修宜,清代陈维崧、徐灿、顾贞观、黄景仁、张惠言、蒋春霖等等,还有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贺铸、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萨都剌、王士禛、厉鹗等不少流寓江苏的词家,一路前呼后应,虹旌迢递,连绵不绝。吴梅、陈匪石、汪东、任讷、赵尊岳、唐圭璋、缪钺、卢前、沈祖棻等近现代词学名家,继往开来,更是开创了江苏词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三是诞生了许多富有江苏地方文化特色的词体创作流派,诸如南唐词派、吴中词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等等。四是思考、总结词体创作的规律和技巧,留下一部又一部影响深远的词学理论著作,如王世贞《艺苑卮言》、郭麐《灵芬馆词话》、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蒿庵论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刘熙载《艺概》,以及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万树《词律》、戈载《词林正韵》等。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高峰教授《江苏词文化史论》一书,立足词学发展史和江苏文化演进的高度,运用人文地理学、区域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观照和诠释;以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互动发展的线索,将江苏词学的发展置于江苏文化发展的环境当中;截取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词坛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以点带面地揭示并呈现历史演进过程中江苏文化特征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进而以时代文化、地域特色的动因,探析词学演变的实质,以及江苏文化风气对于词体创作的濡染、对词学流派的深刻影响;在展现江苏词坛独特成就的同时,将词作文本所渗透出的文化魅力凸显出来。从本书完成的情况看,高峰教授的尝试和努力,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本课题研究的理想和目标,堪称区域性词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
本书除《绪论》、《余论》而外,共包括25 个专题的考察和探讨。这些专题研讨,以江苏词文学的发展历程为顺序逐次展开,列叙江苏大地上不断涌现的创作重镇、创作流派、创作现象和著名词家,全面、具体、直观而又深入、透彻、细致地展现了江苏词文学发展、繁荣的历程和成就,同时鲜明、生动地凸显出江苏地域文化对江苏词文学的深刻影响和巨大贡献。该著所论述的不少专题即使置于大词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写成若干部专著。诸如《金陵文化与南唐词风》、《宋词与扬州》、《论京口的宋词坐标》、《苏州藏书文化的词学贡献》、《论晚明秦淮歌姬词》、《清初案狱与江南词坛》、《清代常州词坛》、《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等等。此外,如果把涉及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州五地的专题,分别联结起来,稍加扩充,也同样是一部部地域词研究的专著。由此足见本书所具有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开放性。相信本书作者在日后一定还会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问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比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更早兴起的,则是文学文化学研究;但文学文化学研究发展到后来,每每空谈文化,瞎驴拉磨,外围打转,竟至将文学自身的研究弃置一旁了。今天看来,文学文化学仍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但亟需“靠船下篙”,紧密围绕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流派、创作理论、创作现象、创作规律等这些文学本体论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和研讨,从而为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提供背景资料、因果关系、理论依据和具体结论。词学文化学研究的兴起也已有不少年了,但成功的论著并不多见。高峰教授《江苏词文化史论》25 篇,篇篇所论皆为具体的词文学创作问题,史论结合,文史兼融,毫无空疏汗漫之弊。因此,对于文学文化学研究来说,本书也同样是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
高峰教授风流儒雅,谦谦君子,多才多艺,歌唱得好,论说更好。学术会议期间,每能欣赏到高峰教授美妙的歌喉和精彩的议论。澳门大学施议对先生尝赞曰:“高峰教授‘说的’比‘唱的’还好。”在这本《江苏词文化史论》中,高峰教授情感的丰富,文心的细致,议论的精彩,行文的流畅,语言的优雅,再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全书25 篇几乎每一篇都可以当美文来欣赏,没有眼下一般高头讲章的八股模式和僵死气息。而本书作为“史论”的文体属性和写作要求,客观上也强化了这种叙议相生、情文并茂的论说方式,从而使本书具有了一般学术论著所欠缺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说到文学研究论著的“文学性”,按理本是固有、应尽之义;但曾几何时,研究文学的文章,破碎支离,枯槁憔悴,味同嚼蜡,文学性反成稀缺之物。笔者早年曾放言:“学问当是创作才华的横溢,而非创作无能的替代。”试看近、现代老一辈学人,十之八九都兼具学人之拙和诗人之慧,甚至还有仁人之爱和哲人之思。试读瞿秋白、闻一多、老舍、刘西渭、王佐良、钱钟书、余光中诸先生的文学评论,吾师钟振振先生、杨海明先生的学术论著,在收获真知卓见的同时,一样能获得文学审美的愉悦。今读高峰教授《江苏词文化史论》,又一次感受到文学性对于提升学术论著品格的重要意义。如其论南唐词品格之提升云:“南唐君臣这样的儒雅风流、才富学赡的上层文化人来从事小词写作,势必将自身的学识襟抱自觉不自觉地熔铸到此类原先只属秦楼楚馆的流行歌曲之中,提升其审美品位,使其风格趋向高雅,呈现出比花间词更为士大夫化的体貌和内蕴。……与此同时,南唐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行将亡国的危殆形势,又使得李璟、李煜、冯延巳等词人产生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又如小结明代苏州才子词云:“综而言之,明代苏州文士风流蕴藉,雅逸多情,才华横溢。他们的词作抒发人生狂狷之气、家国兴亡之感,表现江南水乡风光,寄寓清雅隐逸之怀,诗画交融的艺术修养令其词作增添了江南文人灵秀的气韵,明季词坛的曲化倾向,也契合苏州才子气质,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填词风尚。”诸如此类,才情流贯而又收放得体,深入浅出,精当简洁,雅俗共赏。虽是论说文体,却能让阅读者产生轻唇利吻、优雅畅达、独中胸怀的美感。
本书文学性的另一个反映,便是小标题的精当、优雅、连贯与通俗,不但形式整齐,甚至讲求韵律。如《宋词与扬州》一篇四标题依次云:“琼花芍药世无双”、“十里春风旖旎香”、“远眺平山传雅韵”、“芜城登览赋兴亡”。《论京口的宋词坐标》一文四标题则依次曰:“金山雄瞰大江流”、“缅想当日孙仲谋”、“北望神州抒忠愤”、“雄豪气概振词畴”。《苏轼与江苏》一篇四标题依次是:“江南江北好风光”、“关爱民生热心肠”、“师友交游勤酬唱”、“人生如寄路茫茫”。不难发现高峰教授于本书用功之勤之专,他是朝着精品力作的方向和高度而努力的。
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论著,本书又体现出严谨细致的文献意识和学术规范,文风端肃。他人成果,即使细微之处,也出注说明,不贪功,不掠美。如《徐灿词的易代之悲》开篇一节介绍词人生平,于首句便下注说明徐氏生卒年(约1617-1698 后),乃引自《文学遗产》2004 年第3 期所载赵雪沛《关于女词人徐灿生卒年及晚年生活的考辨》一文。又如《苏州藏书文化的词学贡献》篇末言毛晋《汲古阁书跋》“实开版本目录之开端”,亦下注交代是论乃出熊笃、许廷桂二先生著《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书。至于观点、见解的陈述,更是注意彰显前贤时彦之功。如上引《徐灿词的易代之悲》一文,引叶嘉莹先生“徐氏词中所写的兴亡之感,其悲慨苍凉之致,则为李氏之所无,为女性词之意境做出了极大开拓”诸语,概括徐灿词的成就和贡献。又如《贺双卿词的独特价值》一文篇末引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以作结。这种严谨求实的做法,都是对中华学人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正因为高峰教授所具有的深微细密的圆融文心和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从而使本书成为文心史识相得益彰的学术论著。本书中的不少篇名,即显示出作者所独具的史识。如《论京口的宋词坐标》、《苏州藏书文化的词学贡献》、《论晚明秦淮歌姬词》、《清初冤狱与江南词坛》等,都是非有史家胸襟不能道出的好题目。至于在具体论述中所体现出的文心与史识的有机结合,就在在皆是了。如其小结清初秦销案与江南词坛关系云:“概而言之,奏销案阴影下的江南才士抒发人生悲叹,内心失落,忧郁、悲愤,表现出对于清廷统治的离心倾向。他们一反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的旖旎风调,而是遥承稼轩词风的传统,以深厚拙重的笔调发摅沉郁悲愤的情致,潜藏着江南文士的幽泣意绪与不屈灵魂,形成清初江南词坛的独特风貌。”再如其论京口与宋词关系云:“文学创作与自然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婉约柔美为主导风格的宋代词苑里,京口雄丽的山川形胜,沧桑的历史遗迹,无疑带给广大词人别样的审美感受,使得他们‘集体无意识’地创作出风格豪放的佳词。……这类立足爱国激情背景下的词体创作,其风格特征自然倾向于豪放雄健;雄丽江山之助,又使得广大词人可以很方便地择用大量抒情言志的外在物象和俯拾皆是的前朝典故,由此构成了该类词作普通展现出厚重的历史感怀和艺术魅力。”
总之,本书将人文地理学、区域文化学与传统词学有机结合,以江苏词文学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重要流派、重要现象、词学重镇和著名词家为面与点,将文心、史识熔铸一炉,建构起区域性词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和示范,是近年来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