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争、冷战、铁幕等高度政治化元素作为创作背景,善于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早期作品因充斥滥情、乱伦、堕落、变态、死亡、谋杀、暴力、怪异等主题而被戏谑为“恐怖尤恩”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凭借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而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他坚持文化的地域性,将自己定位于“英格兰作家”(English writer),而非“英国作家”(British writer)。尽管与马丁?艾米斯并称“文坛坏小子”,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对他风格独特的文学创作的青睐。麦克尤恩的中后期小说开始关注历史性、文化性、科技性主题,从爱情的误解到新能源的利用,学院派的正统嫁接侦探小说的体裁,标志着麦克尤恩创作的转型。其作品一贯涉及的伦理主题亦发生变化,从原本末世论的绝望转变为对人性的关怀、未来的希望及生存的肯定。麦克尤恩的最新力作《甜齿》(Sweet Tooth,2012),再次结合严肃主题和通俗元素,为读者呈现出一部介于文学的虚构和生活的真实之间,关于文学、爱情、成长、谎言和文化渗透的谍战小说。
一
小说的主体部分为处于豆蔻年华的女主人公塞丽娜的第一人称叙事,尽管麦克尤恩声称对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有“偏见”,但是毫无疑问,随着叙事层次的展开,叙事者与读者在不露痕迹地拉近距离。塞丽娜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家教严格的英国主教之家,“生长在有围墙的花园中,享受其中的快乐,甘于生活的限制”。塞丽娜酷爱阅读文学作品,又接受了正规教育,几乎没有受到当时混乱动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因中学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数学才能,她在父母的授命之下进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然而面对更具天赋的竞争对手,她悲哀地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数学庸才。直到后来在为学生杂志撰稿过程中展示出文学才华,她才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与心理满足。塞丽娜原本注定平凡的生活因一次偶遇产生逆转,她结识了剑桥大学颇负名望的历史学教授托尼?坎宁,成为托尼的情人。塞丽娜与托尼缱绻缠绵的幸福时光充满学术气息:托尼为塞丽娜提供经济支持,同时教授她历史、文学、社会学知识,使塞丽娜兼具美丽的外表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然而,托尼向塞丽娜隐瞒了他为英国军情五处服务的身份,并让军情五处秘密招募塞丽娜为低级职员,随之刻意安排一场骗局,果断终结其与塞丽娜的婚外情。
塞丽娜在军情五处的工作收入微薄,波澜不惊,了无生趣,民间流传的刺激、冒险、神秘的间谍生活与之相去甚远。随后塞丽娜凭借文学素养出乎意料地获得上司的赏识,被分配参与“甜齿”计划:以自由国际基金会代理人的身份物色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向他们提供资助,促进他们创作利于宣传英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些人选不必是冷战的狂热追随者,只需要“对东方乌托邦世界和西方危机表示怀疑”即可。很明显,这个所谓基金会只是伪装后的军情五处文化机构,完全受军情五处控制,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文学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塞丽娜负责的对象是苏塞克斯大学青年学者汤姆?黑利,她隐瞒了真实意图与汤姆进行合作,两人由于共同的文学爱好而迅速发展为情侣。塞丽娜在享受这段美好爱情的同时纠结于如何向汤姆表白自己的身份,而这段看似美妙却基于谎言的感情,在不断发生的矛盾冲突中走向必须揭晓的边缘:与塞丽娜一起共事的密友雪莉突遭解雇,带着许多秘密消失,杳无音讯;塞丽娜曾与上司麦克斯有过一段短暂孽缘,抛弃了塞丽娜的麦克斯又回头希望与她重修旧好,遭到拒绝后横生报复之心;塞丽娜与汤姆的合作如此成功,以至于汤姆很快受到主流出版商和编辑的青睐,以唯一新人身份荣获文学大奖,然而获奖作品所描绘的西方社会的末世景观引起塞丽娜上司的极大不满。
小说在各种悬念、谎言和秘密的交织中逐步达到高潮,并奉献给读者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欧?亨利式的结尾。麦克斯暗中作祟,向媒体透露汤姆成名背后的故事,报纸大做文章令塞丽娜难以应付,正当她下定决心意欲向汤姆袒露实情时,汤姆却在一封长信中坦诚一切:原来麦克斯早就找过汤姆告知塞丽娜的真实身份和“甜齿”计划,汤姆在意外、震惊、气愤之余,开始以学术研究般的方式对塞丽娜的背景进行反调查。在此讀者可以重温英国当代文学频繁呈现的学院派侦探小说风格。汤姆拜访了塞丽娜的家人、前男友、行踪神秘的雪莉,在充分了解塞丽娜的历史、生活和真实的一切之后,汤姆送给塞丽娜两份礼物:托尼的临终遗言揭晓最终如此绝情的原委,他不希望痴情的塞丽娜不愿离开重病缠身的自己,不得已采用极端方式还之以正常生活,自己却远避异国他乡孤独终了。这种浪漫凄美的方式不仅带给女主人公和读者无限眷恋,而且在伦理意义上呈现出一个光明的麦克尤恩;汤姆在调查塞丽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了解他和塞丽娜因文学结缘的纯真与美好,了解他们彼此是灵肉相通的精神伴侣,发现欺骗、揭示欺骗的结果却是汤姆终身相守的承诺,“如果你依然爱我而且你的回答是同意,那么我们的合作重新开始,在你的首肯之下,这封信将是‘甜齿的终结篇。亲爱的塞丽娜,一切取决于你”。如麦克尤恩所言,“秘密的揭露就是小说的结束,特别是英国小说。英国小说需要社会秘闻,需要个人隐私。”
二
应该说,《甜齿》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强烈的自我指涉手法,利用小说的虚构性将真实素材加以变形,创造后现代文学多元化的叙事空间。小说首先取材于英国文化传媒史的丑闻,创刊于1953年的杂志《邂逅》涉嫌接受中情局和军情六处的贿金而沦为受情报部门操控的宣传工具。其次从人物塑造来说,小说涉及真实人物并使用真名,比如麦克尤恩的密友马丁?艾米斯,出版商汤姆?麦施勒,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等,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汤姆?黑利则是麦克尤恩的翻版。两人都曾在苏塞克斯大学接受本科教育,都从事文学创作,小说中塞丽娜阅读的汤姆所撰写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麦克尤恩早期未发表的作品。更具戏剧性的是,麦克尤恩认为纯属虚构的汤姆?黑利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且本人就是苏塞克斯大学的教师。小说中的名字是Tom Haley,现实人名则是Tom Healey,拼写略有不同,而发音基本一致。在苏塞克斯大学建校50周年的庆典上,真实的汤姆为麦克尤恩颁发金质奖章,这才解开麦克尤恩自己创造却不知谜底的秘密。麦克尤恩调侃说,他与汤姆如此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自己从未有过美貌的女士来为他提供金钱和工作。
有评论者指出,“《甜齿》是关于文学如何影响生活的小说。”麦克尤恩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小说中作家和读者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对话,文学是否是欺骗的艺术,如何以虚构的文本再现社会现实,文本的现实可否等同于生活的现实等问题。麦克尤恩通过塞丽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喜欢这样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不断告知可怜的读者,书中的人物甚至他们自己都是纯粹杜撰的,小说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区别。”“我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利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分享的素材,使他们所创造的作品貌似真实。因此,没有必要争论艺术的界限,作家也不必由于以伪装的形式跨越想象的边界而感到对读者不忠。”从主题层面而言,以虚构的创作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并不等同于认可社会现实的欺骗,《甜齿》的伦理指向也反映出麦克尤恩以更为成熟的姿态重新规划自我的文学创作。
三
如果是喜欢望文生义的粗心读者,第一眼看到小说的标题,他是难以将之与作品内容产生关联,难以揣度作品真正用意的。小说标题“甜齿”在英语中的直接含义是喜欢吃甜食,在小说中的喻意恐怕不是谁爱吃甜食而是谁成为了大家爱吃的甜食。女主角塞丽娜美丽、单纯、可爱,又接受过正统教育,阴差阳错地进入间谍系统,被置于宏大的背景之中身不由己地被控制,复杂的权力关系又利用她去操控别人,其正面形象能够突出英国社会精神控制的压抑。在阴暗的氛围中有那么一道像女主角一样秀色可餐的甜点,可以中和读者阅读的感受,令读者获得一丝愉悦。麦克尤恩在男性化的文本空间中赋予如此缺乏经验的女孩这一重要位置,令塞丽娜实现麦克尤恩年轻时的未竟之事——麦克尤恩考大学时被向往已久的剑桥大学拒绝,向军情五处提出求职申请同样遭到拒绝——这样的创作构思以反讽的方式显示单纯与经验、强权与弱小、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张力。
其次,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以爱情主题来抗衡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主题,通俗性元素加上半自传体叙事的幽默和人性化,辅以麦克尤恩最为擅长的元小说叙事手段,不仅没有削弱对生活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同时也可以令小说如甜点一般带给读者“甜蜜而不是苦涩”的味道。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和元小说策略是显而易见的。塞丽娜在阅读汤姆的短篇作品时叙事焦点自然转向汤姆小说的叙事空间,叙事人称和叙事视野不断在嵌套的文本中频繁更迭,塞丽娜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以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形式呈现,而小说结尾汤姆的书信体叙事令一切真相大白。《甜齿》不仅在主题上关于文学,而且在叙事中不断谈及文学,谈及小说创作,创造关于小说的小说空间,从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文本、视觉意象及想象空间,令读者穿梭于谎言与真情、真实与虚构、历史和现实之间。扑朔迷离的故事,悬念丛生的期待,合乎情理的情节推进,高潮后以反高潮的方式令小说戛然而止,充分展现作家娴熟自如的文学技巧。
再次,“甜齿”也是英国20世纪70年代漫画读物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意味着艰难时世中人们自得其乐的心境。频繁的罢工、炸弹恐慌、石油危机、冷战升级、极权政治的威胁构成70年代纷乱动荡的英国社会背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不过是其中随波逐流的小插曲。塞丽娜伦理错乱的爱情生活不能掩饰其对真情和美好的向往,她和汤姆这对情侣间互相监视互相刺探,最终以喜剧的方式成就一段不打不成交的情缘,小说以爱情战胜权力控制的伦理意义也部分化解了麦克尤恩作品中一贯的阴郁与黑暗。加拿大小说家卡米拉?格布说:“我认为麦克尤恩的创作最有力的部分是亲密时刻的描绘,人物间亲密关系的张力反映了大千世界的张力。”麦克尤恩精准的细节把握和人物心理刻画“加深了现实令人愉悦的谬误感”。在接受访谈时麦克尤恩直抒胸臆,“真正需要的是,国家介入艺术生活的任何做法要能够摆在桌面上让大家了解。”借此麦克尤恩完成了微观叙事抗衡宏大叙事的伦理回归。
在谈及《甜齿》的创作时,麦克尤恩特别提到,他重返20世纪70年代是出于对那一时期的特別情愫。那时,正值青春年华的麦克尤恩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是我生命的时代”。如今年逾花甲的麦克尤恩在功成名就之后坦承创作的焦虑,吐露灵感枯竭的担忧,“你担心迟早(这一定会发生)无法再写作,你会缺乏灵感,有不断重复自己的可能。所有年届花甲的作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麦克尤恩以重返70年代的回忆创作《甜齿》,不仅安抚作家本人花甲之年的心绪,而且以更为包容的姿态展现日臻成熟的写作技巧与睿智之思,从不同层面探讨人性、道德、社会问题,为读者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多元的文学世界。
本文由国家留学基金(留金发[2012]3022号)及南京邮电大学校科研基金(NY210027)资助
(胡碧媛: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