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忠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 江苏 无锡 214400)
胡生青
(江阴市中小学教研室 江苏 无锡 214400)
图1
在“机械能和内能”教学过程中,笔者碰到了2012年广州市的一道中考题,感觉颇为棘手,题目是这样的.
【例1】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1,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着石棉网同时对两试管加热.如图2中的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
图2
解析:试卷给出的参考答案是C.因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高的温度小.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煤油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中加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故相同时间煤油升高的温度多.
仔细分析试题的题干和答案,产生以下困惑.
困惑一:实验提供的“水浴”到底是“冷水浴”还是“热水浴”?“冷水浴”和“热水浴”实验现象相同吗?
困惑二:若水和煤油在相同的“热水浴”中加热,它们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一定相等吗?用“热水浴”加热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困惑三:“水浴”加热可避免直接加热造成受热不均匀与温度的不可控.本探究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反映水和煤油的不同特性,那么用“水浴”加热对温度进行了控制,是否符合控制变量的实验要求?这样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信吗?
图3
为解开困惑,笔者用如图3装置,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如下实验.
器材:2 000 mL大烧杯一个,温度传感器2个,电炉一个,2个相同的大试管及电脑.
第一次实验:在2个相同大试管中装入初温相同、质量都为30 g的水和煤油,将大试管浸在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用电炉对大烧杯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每10 s采集一组温度,得到的部分数据,如表1.
表1 在冷水中实验数据
第二次实验:在两个相同大试管中装入初温相同、质量都为30 g的水和煤油,将大试管浸在90 ℃热水中,用电炉对大烧杯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每0.5 s采集一组温度,得到的部分数据如表2.
表2 在90℃热水中实验数据
时间/s3035…100160水温度/℃29.433.2…67.380.8煤油温度/℃27.231.4…67.580.7
由实验数据可知,将煤油和水放在“冷水浴”中加热,煤油和水几乎是同步升温;而将煤油和水放在“热水浴”中加热,开始水升温比煤油快,随后几乎是同步升温.
本试题对水浴的情况没有明确说明,从上面实验数据反映,无法进行正确解答.
第二次实验的数据还表明:若是“热水浴”,虽然水和煤油都从相同的热水中吸热,但开始水升温快,说明它们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因为“水浴法”主要是通过热传导方式进行传热,水和煤油的“导热系数”的差异将会明显地影响实验效果.查阅资料发现:水的“导热系数”近似等于煤油“导热系数”的4倍,而水的比热容只是煤油的2倍,因此“水浴法”加热,水和煤油的导热特性左右了实验现象.显然命题者没有躬身实验,只根据自己的想像,简单化处理了选项和答案.
看了上题,不禁让人思考:中考物理需要怎样的实验探究试题?
我们知道物理中考,应有利于课改新理念的实施和推进;应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应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中考物理试题应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引导教师关注平时的教学,积极自觉去研读、理解课标,参与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应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这些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题体现,现在各地中考都十分重视实验探究题,提高实验探究题所占的考核比例,在近几年各地中考卷中,确实涌现不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题,但也有部分实验探究题在命制中存在明显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例2】如图4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评析:此题相关知识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但是试题中穿插了“共鸣”现象,超出了初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的解答,试题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考实验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否能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而不是通过探究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高中知识、延伸知识进入中考探究,不能就知识本身的认识、理解对学生进行考查,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一份探究素材,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反映学生对探究各个环节的合理性、准确性的把握程度,否则试题将失去考查效能.
【例3】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评析:此题的原意是想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考查学生“分析与论证”的准确性,但是试题提供的实验情景并不符合实际:我们知道,敲击瓶子,瓶子振动发出声音,瓶中的水越多,瓶子振动受到的阻碍越大,所以振动越慢,音调越低.试题创设的情境会使一些知识面广,习惯思考问题,关注生活现象的考生答题产生困惑,而那些对问题思考不严密,草率、教条化答题的考生却容易得分,这样的试题失去了选拔的功能.
该题与文首提到的广州中考试题类似,虽然形式新,但由于命制时题干思考不严谨,问题考虑不周,命题态度不科学,使探究情景脱离了实际,有人为编造试题的嫌疑.这样的中考试题,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负导向功能.中考实验探究题在命制过程中,注意形式新颖、多样的同时,更应强调题目内涵的真实、科学.
【例4】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小车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6所示的位置.
图6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______相同;
(2)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这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由此推断,当小车不受摩擦力作用时,将保持______运动状态不变;
(3)由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物理学基本定律是________.
评析:本题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得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是课堂探究的重现.第(2)问是本题的重点,由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再通过结论进行推理得出不受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分析过程虽由浅入深,有层次感,但是让人感觉是形式化的识记,特别是结论针对摩擦力大小进行回答,让探究的问题、实验的现象与结论完全不吻合,整个分析过程没有了思考性.课本实验探究在中考中出现,切忌简单的再现或记忆,应该是对实验的理解和再思考,这样才能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例5】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 V.
图7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7所示电路连接完整.
(2)小梦在接完最后一根导线时,小灯泡立即发光,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如图8所示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此时灯丝的电阻为______Ω.
图8
(4)大梦和小梦按照老师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在缺少电流表时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方案:
大梦:用如图9(a)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已知),闭合开关,分别读出滑片在A和B两端时电压表的示数,然后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小梦:把一个电压表分别接在小灯泡和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两端,如图9(b)所示,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然后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图9
你认为____设计的方案好,理由是__________.
评析:本题考点是欧姆定律中的典型实验——小灯泡电阻的测量.此实验,学生既有亲身经历的感性认识,又有分析思考的感悟,因此对实验细节非常了解,特别熟悉灯丝电阻随电压变化的特点.第(4)问是对学生实验中评估能力的考查,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是作为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来甄别学生.但笔者感觉试题考查方向有问题,将电压表改接与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际学生思考较多的是实验的可行性和针对性.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灯泡的电阻,学生知道灯丝电阻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考虑测量灯泡什么状态下的电阻,但试题没有对这个现实问题进行说明,特别是两人的操作都没有考虑灯丝电压不同,灯丝温度不同,造成灯丝电阻的变化,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可行性,这样的实验探究如何能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两字真切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色和魅力:“物”——事实依据,即以实验为基础;“理”——理性思维,即以思维为中心,而这也正是物理中考实验探究题命制的基点.我们中考实验探究题若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真实情景为依据,体现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凸显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那么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2012年各地物理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