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龙,张丽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张 龙,张丽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中外合作办学不但直接引进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能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认识,确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办学,将会促进人员交流、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的国际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进程的回顾,对目前我国高校与国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梳理,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提出几个合作办学的新形式,供其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参考。
中外合作;高校;办学模式
我国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开始于改革开放后,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提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1]我国教育事业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从封闭走向开放。自此,我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项出现不久的教育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呈现较快发展局面。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末1995年初全国约有7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到1999年经过不到5年发展到500多家[2]。截至2002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猛增至712个[3],遍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到2005年,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已经扩增至1000多个。截至2011年5月,教育部在涉外监管信息网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就公布了566家。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形式,在为国家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涉及研究生、本科、专科及高职等层次,教育部承认的主要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国家教委在1995年1月下发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定义了中外合作办学,强调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199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布了《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对在我国境内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授予中国相应学位和境外学位以及我国在境外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授予中国学位进行了规定。加入WTO后,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性质、发展定位、权责、范围和行为准则。2004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合工作的通知》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盈利性限制和合理回报问题进行了重新表述。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加强质量管理、加强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加强收费管理等意见。随着我国教育的产业性、社会性、开放性日益增强,中外教育机构打开了其全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的大门,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也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各院校较多采用联合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外方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并可获得双方院校颁发的学历认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大院校对外交流也逐渐加深,同一个学院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与外方形成合作,于是形成了多专业双文凭的形式。同时,单一校园学习逐渐向双校园转化,双校园模式越来越多见,学生可以在中外两个院校进行学习,成为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下面总结一些中外合作办学典型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以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合作办学为例[4]来介绍“联合课程+单校园模式+多专业双文凭的学历教育+融合型”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融合型指中外双方在项目实施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制订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双方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制订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共同商定使用的教材与中外双方教学师资的安排等。将中外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2006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辽宁省教育厅提出《教育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成立。初期,其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实施商学学士学位教育,学生不需出国,合格即可获得美方学校的学位认证。获得美方学士学位需要修满124学分,美方教师来沈阳师范大学授课提供42个学分,其它82学分由中方提供,双方承认彼此所授的课程与学分。
随着市场和国家经济的需求变化,沈阳师范大学重整院系专业,国际商学院新增了多个热门专业,如表1所示。
表1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外合作开设的专业及授予学位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教学计划中中外方课程设置比例问题;开展双语教学的程度问题;涉及学位授予的有关学分绩点规定的高与低等量化管理问题。其中关于商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质”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商学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
以中国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和韩国大邱工业大学联合开展的中韩“2+1.5”合作办学项目为例[5],此项目模式为“联合课程+双校园“2+1.5”模式+单一专业双文凭的学历教育+预备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预备型指学生在国内进行短期学习,通常为一年或两年,进行语言、专业基础以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合格的学生可以到申请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在国内所获得的课程学分可得到国外合作院校的承认,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获得国外合作院校颁发的正式文凭证书。此项目主要合作专业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前2年在中国进行语言和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韩方院校学习前需通过韩语三级考试,才可进行一年半的核心专业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此项目的培养方案日渐完善,培养的人才既满足国内汽车企业用人需求,同时还可走出国门,大大提升毕业生就业空间,减缓就业压力。也使得教师水平和我国院校此领域水平显著提升。
该项目存在问题主要是语言关。进入韩方学习必须首先通过韩语三级考试,才可转入一年半的专业学习,否则将增加语言学习时间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但韩语是小语种,高水平的语言教师较为紧缺,致使学生三级过级率达不到理想目标。
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项目为例[6]来介绍“联合课程+单校园模式+多专业双文凭的学历教育+引进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型指国内院校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并且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内完成国外合作院校课程的学习。根据教学计划引进的方式和深度、广度不同,可以以全部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计划为主,也可以以使用国内的教学计划为主引进部分国外合作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项目是为培养本土式应用型人才而创办的。该项目由广州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尼斯大学合办,由广州市政府与法国教育部共同签署协议组建成立的学院,属于非营利性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实行双文凭制,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可以同时获得中法两国合作高校的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本土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这种人才的培养主要沿用广州大学的旅游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和考评体系,在广州上课,同时借鉴法方的旅游教育理念、课程资源,培养懂法语的旅游专业人才,并选派优秀学员短期留学。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1)整个项目以中方教学和管理为主,法方对教学过程的介入较少,合作的深度不够,导致无法有效地引进法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2) 由于该项目为非盈利项目,法方高校持续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未来的进一步合作。
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为例来介绍“联合课程+可单可双校园模式+多专业双文凭+引进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进行合作办学,2007年创办了中澳会计合作项目。此中澳会计项目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中方引进澳大利亚全英文教材,采用中方教师与澳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学生入校第一学年进行英语强化学习,在学院考量学生英语水平前提下,学生依个人意愿可选择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毕业后也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国内就业、专接本深造,也可以依照“3+2”模式赴澳大利亚留学两年,获得本科学位。该项目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是否适应此模式、学生语言的障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践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等。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和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合办的TESOL项目为例[5]来介绍“联合课程+单校园模式+单专业双文凭+嫁接型”的研究生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嫁接型指学生在国内按照中方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完成中方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到国外合作的学校进一步按照国外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学习,在中方院校所获学分可得到承认。此项目是由教育部批准,2005年开始招生,学生必须为在职英语教师,从业英语教学两年或以上,并满足相关的英语成绩,学制为一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将自己的课程、教材内容与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TESOL学位教育的课程、教材内容、师资等相嫁接,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以促进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在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中,学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修满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符合利兹大学要求后,即可获得利兹大学颁发的英语教学硕士(MA TESOL)学位证书。
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英方教师承担的3/5课程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授课,其他时间只能远距离指导,导致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降低,人才的应用性削弱;(2)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背景及学生条件等的变化,合作双方并不能及时沟通,导致教学内容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为加快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拓宽联合办学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地大(北京)]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所知名学府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外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地大(北京)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合作是“联合课程+双校园模式+多专业双文凭+预备型校方全方位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5年地大(北京)与加拿大综合排名第一的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签署了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办学正式协议。目前,本科采取“2+2”模式,即中国2年,加拿大2年的合作形式,地大(北京)每年选派10~15名符合要求的二年级本科生自愿到加拿大留学。此项目中,滑铁卢大学招生院系有理学院(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物理)、环境学(包括地理学、环境管理和地理信息)和文学院(包括经济学),地大(北京)对口的院系主要有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能源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经管学院。滑铁卢大学承认符合条件的学生前两年在地大(北京)已获得的学分,并给达到学位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荣誉学士学位证书。该合作形式与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比,覆盖范围更广,是学校层面上的多学科综合联合办学,学生既要在中国学习,也要到国外学习,而且可以获得双方的学士学位;此外,本项目还可以本科生加硕士生全程直通车,该模式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在与滑铁卢大学的合作中,地球科学与商务专业的合作是一种先进的新型合作方式。此专业是在两校优势专业和培养需求型人才的前提下新提出的,每年地大(北京)直接从大学入学考试中选取至少30名合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与商务专业班进行针对性培养。两年后,选派符合滑铁卢大学标准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到滑铁卢大学留学两年。如果学生在滑铁卢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学术问题或其他原因无法再在滑铁卢大学学习,那么地大(北京)将接收此学生,并根据相关规定将学生在滑铁卢大学已修到的学分转化为相应的地大(北京)学分。这种合作方式完美地利用了两校的优势专业和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专业技能和相关需求的教育,整个节奏紧凑且效率高。
双方在合作中都迫切鼓励教师项目交流,坚持教学与科研的合作,为促进两校课程的匹配程度,滑铁卢大学负责培训对口合作院校的一名教师,在校培训期间的费用等由滑铁卢大学承担,同时,如果中国地大(北京)提出要求,滑铁卢大学也将派教师到地大(北京)短期任教,以便将滑铁卢大学的课程更好地融入中国地大(北京)的教学大纲。
这种校方全方位的合作,不仅能够使两校的合作有长远战略性地展望,也能使两校合作的参与人员达到长期、更深层交流,发扬合作过程中了解的优势优点,改善不足,为后续合作建设更好的平台。此项目已实施六年(除新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外),不仅提高了两校的国际声誉,加深了两国、两校教育合作交流与联系,也为彼此培养了高水平、国际化的优秀人才。在接下来的合作中,我校还考虑以“4+3”的模式(即中国4年本科学习,加拿大3年硕士研究生学习)选派高年级本科生到滑铁卢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将留学的专业扩展到地球科学以外的其他专业。
“联合课程+双校园(或多校园)模式+单专业双文凭+嫁接型”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的M BA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为例。此项目是地大(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011年3月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正式合作的。此MBA双学位联合培养的模式主要为“1+1+1”模式,即第一年在地大(北京)学习,第二年去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留学,第三年返回地大(北京)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成功完成学业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两校的学历认证和学位证书。申请此项目的学生需要有相应的英语能力,必须是地大(北京)MBA专业或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2011年,地大(北京)有4名研究生参加了此项目,他们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德方希望有更多的地大(北京)学子加入此项目。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针对的培养对象,MBA学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且德国的教育免学费,这样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支付生活费,来完成硕士学习,并且获得双方的硕士学位,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5+5”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地大(北京)人文经管学院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mmerce学院MBA、MPA和MPAcc联合培养。此项目目前进入了合同的确立阶段。此模式中,M BA学生选择5门课程在地大(北京)完成,另外5门课程学生到德克萨斯A&M大学在6~10个月内修完。双方互认对方学分,由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mmerce学院不需要学生答辩,只要修满课程并顺利通过,即可获得其学位,学生在地大通过答辩后,还可以获得地大的学位,这样学生可以获得双方授予的学位。
此外,人文经管学院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mmerce学院在经济、管理和法学等方面也不断展开其他方面的合作。自2002年开始,双方每年互派师生进行访问交流。通过不间断的开展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友谊,而且为双方教师进行相互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开阔学生视野,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其独特的地学学科优势与国外教育教学机构开展着多个合作项目,而地大(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与国外教育教学机构的合作拓宽了本校的中外合作项目领域。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其他几种模式相比,地大(北京)的中外合作办学,更注重的是长期的,综合的和全方位的合作,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专业或一个领域当中,比如与滑铁卢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mmerce学院的合作,不仅在学科上体现了全面性,而且在专业上,课程的选择上,以及提供的学位上都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与滑铁卢大学在地学、水文等多个专业进行合作,并提供本科和硕士联合直通车的培养;与美国德克萨斯A&M 大学Commerce学院既可以进行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也可以进行MBA、MPA等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这充分体现了地大(北京)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和新政策。
但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实施时间并不很长,还处于强势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和改善。无论是对我国其他院校,还是对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法规,认真审查国外机构的合作办学资格,完善合作办学过程和章程,为国内校园的中外合作办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逐步改变我国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学的方式,要调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合作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在中外文化等冲突中,清醒地认识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为己所用。最后,以学校重点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热潮,带动多院系多学科的国际交流,从而发展成为国际化综合性大学。
[1] 王祥林,王剑.深化中外合作办学 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J].职业技术,2008(12):62.
[2] 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 李维平.从战略高度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J].上海教育,2005,(30):30.
[4] 杨秀萍,李向珍,明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以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56-160.
[5] 杜长征,杨柏青.中韩“2+1.5”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68.
[6] 李盛兵.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广东省高校案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108-111.
[7] 程锦.论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135-137.
Discussion o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Long, ZHANG Li-jia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introduce foreign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directly, but also make us fully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elps us determine the training target on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By this co-operation, we will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s and faculties exchange, curriculum, scientifi 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he paper presented different student training cooperation mode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a few new cooperation modes for references, after review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s training co-operations among Sino-foreign universitie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mode
G640
A
1006-9372 (2013)01-0106-05
2012-11-25。
张 龙,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和危机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