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中国地质教育要闻

2013-01-16 01:25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学科科学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2012年度中国地质教育要闻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编者语: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党和国家的大事多,教育重大方针、政策多,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事件多。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刊撷取十条“2012年度中国地质教育要闻”, 以飨读者。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地质教育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母校—中国地质大学题写校名;5月19日,温家宝总理回母校视察工作,与师生进行交流,并作重要讲话。温总理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地质科学的重要性,指明了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深情回忆了在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动情表达了对母校教育培养的深深情怀,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11月,温家宝总理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前校长赵鹏大院士并赠诗作,向全体师生表示问候和祝贺。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听取学校汇报并考察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延东向全校师生表示亲切问候,并向学校6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

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

3月22日至23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举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决策。“2011计划”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海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注: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 “2011计划”,这三大工程和计划,堪称中国高等教育近20年来的三大里程碑。“211工程”正式启动,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行业特色类大学进入“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35所高校具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如,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华东理工大学“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河海大学“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和“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2011计划”在高校知识生产、社会发展、行业需求以及与科研单位力量的协调合作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影响到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

三、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工科地矿类专业拆分为地质类和矿业类

10月,新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正式颁布。新版《目录》中,学科门类由原有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门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总数则由635种减少到506种,调整了部分专业的所属学科,整合、拆分、撤销、新增、更名了一批专业,使其尽可能与研究生专业目录一致。在专业设置上,新版《目录》最大的特点是将专业划分为352种基本专业和154种特设专业。地学、资源和环境领域相关的专业也出现一些调整,理科的地理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和工科的地质类、矿业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基本专业发生整合、拆分、新增、更名等变化,特设专业有经济学下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工学地质类下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矿业类下的矿物资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下的资源环境科学等。

注:此次的修订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新版《专业目录》首次区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是与前三版《专业目录》只设单一性质专业的最大区别。所谓基本专业,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而特设专业则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今后,《专业目录》将每10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每5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向社会公布,每年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均列为特设专业,并规定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新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建立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新《规定》首次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地学、资源和环境领域相关的专业类和专业名称有变化的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新旧对照见表1。

表1 本科专业目录与地学、资源和环境领域相关的专业类和专业名称有变化的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新旧对照

二、特设专业专业代码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名称原专业代码原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名称02学科门类:经济学02学科门类:经济学0201 经济学类0201 经济学类(部分)020104T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8W 环境经济020115W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07学科门类:理学07学科门类:理学0707 海洋科学类0710 海洋科学类070703T 海洋资源与环境071005S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08学科门类:工学08学科门类:工学0814 地质类0801 地矿类(部分)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080109S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0815 矿业类0801 地矿类(部分)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080107Y 矿物资源工程081506T 海洋油气工程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0810 环境与安全类(部分)0714 环境科学类082506T 资源环境科学(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081105S 资源科学与工程注:《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整理。

四、高校在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获奖21项

国家三大奖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83项,占总数(266项)的68.8%。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39项,占总数的52.3%(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高校在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获奖21项,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表2)。获奖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国家技术发明奖表现出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五、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成功举办

9月23~2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与2010年第一届地质技能竞赛相比,本届竞赛规模更大,全国共有39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组队参赛,参赛人数达到315人,分为104支代表队,领队和教练员有150多人。本次竞赛设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地学知识竞赛等4个项目的比赛。在4个分项比赛中,获“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一等奖的3支代表队分别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获“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的3支代表队中2支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支来自北京大学;获“地质标本鉴定”一等奖的3支代表队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华理工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获“地学知识竞赛”一等奖。竞赛促进了大学生熟练掌握与应用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 高校在国家三大奖(通用)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获奖情况

六、地学人才培养论坛召开—地质教育走质量加特色与内涵式发展道路

10月19日,由国土资源部人事司、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承办的“地学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主办单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有色地质局等400余人参加论坛,共同探讨地学人才培养,共话地学教育未来。在地学人才培养中呈现出不少亮点:南京大学提出 “三三制”新的培养模式,即把本科四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大学一年级,按大类培养,不分专业;第二阶段指二年级、三年级,为专业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指四年级,为多元化的培养阶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工程”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李四光学院,招收第一届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这些都反映了地质教育正在质量加特色与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

七、翟裕生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继王鸿祯、杨遵仪、郝诒纯、杨起四位院士之后,中国地质大学第5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励。翟裕生院士将他获得的2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评选产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

八、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正式成立

11月6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起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武汉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当选联盟首届主席。“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是世界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机构按照自愿原则组成的国际教育合作组织。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香港大学等7个国家或地区的11所大学加入联盟。联盟章程规定,联盟成员学校将在地球科学教育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举办年度地球科学教育国际论坛,联合组建团队开展科研项目,互相开放、共享实验室和野外实习基地。此外,联盟成员学校的本科生可在联盟高校间相互培养,并互相承认交换生的课程成绩。优秀在读研究生可到联盟高校开展长短期访问交流,并有优先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九、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地学部(原长春地质学院)举行60周年庆典

地学摇篮,甲子华章。10月、11月,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地学部(原长春地质学院)分别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1952年,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出台,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相继成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东北地质学院(1957改名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则是在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山东大学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组建而成。北京、长春两所地质学院的成立,是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十、两项地学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12月18日,教育部科技委组织评选出2012年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武汉大学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研究”两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入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今年是第15届。评选对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G640

A

1006-9372 (2013)01-0001-04

学科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超学科”来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