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有信心与政府平等争讼

2013-01-05 09:20:54
现代阅读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告官胜诉出庭

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武汉市行政应诉工作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对于6类行政诉讼案件,应诉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应出庭应诉或参加庭审旁听;因违法行政导致败诉的,按规定予以追责。

《暂行规定》是政府规定,它其实是以行政自律的方式,主动参与法律执行效力的强化。当然,我们对《暂行规定》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效率只是一个方面。负责人的出庭,还体现为应诉机关最高权力代表有参与。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么多年来,行政诉讼的信任度却一直不高。作为现代司法制度的行政诉讼,往往被人们称为“民告官”。“民告官”在古代多表现为越级告状,吁求自上而下的为民做主。时至今日,很多人也在称越级上访为“民告官”。在观念上,行政诉讼就好像是众多“民告官”手段的一种,而不是被当做驯服权力的法律工具,以及权利救济的根本途径。

行政诉讼双方力量长期失衡,与政府争讼仿佛是蚍蜉撼树,要借助勇气,需要巨大成本,进入诉讼渠道就已经下了很大决心。“民告官”又“官难告”,以至于胜诉率都成为诉讼效率、公平的简单衡量。胜诉率低,诉讼可能就不对等,人们认为非司法因素在干扰,或者认为权力资源充实,法律博弈的能量足够大,政府打赢官司好像是必然,公民胜诉仿佛才算法律可信。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建立的印象,它表明人们内心里就不认为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据理力争是好办法。这种印象的传导,致使人们很难建立法律的信任,人们主张权利时甚至不会优先选用法律武器。

应诉机关负责人出庭,体现了强化法律执行效率的态度,也体现对民众诉讼对等地位的尊重。这是主动将权力摆在与民众平等的诉讼地位。政府加强自律,摆正姿态,主动面对法律,这当然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既需要法律加强行政权力的约束,同时也需要通过行政自律,将法治精神内化。当然,人们对行政诉讼的印象会不会因此改变?多大程度改变呢?在根本上,这种印象源自司法的独立地位,需要更长远的发力。

(摘自《长江日报》 作者:肖畅)

猜你喜欢
民告官胜诉出庭
烈士案胜诉,更觉悲凉
拉加德出庭
环球时报(2016-12-13)2016-12-13 17:14:09
美国对华维C反垄断案12年终落幕——河北药企凭借国际礼让原则胜诉
民告官,这些部委缘何败诉
副省长出庭应诉体现了权力的谦卑
鉴定人出庭经验谈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民告官”怎么告
当代党员(2015年1期)2015-01-07 16:28:07
让“民告官”不再难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环球时报(2009-10-22)2009-10-22 09:43:34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