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勿过正——庆历新政的教训

2013-01-05 09:20:54
现代阅读 2013年1期
关键词:朋党庆历朝廷

公元907年,唐王朝寿终正寝。从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动乱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乱了53年后,赵匡胤登场了。他于公元960年以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殿前都点检的身份,在赵普等人的帮助下,利用后周皇帝年纪小的机会,发动兵变,建立了大宋政权。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首先考虑的就是防止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实行“兵变”。为此,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一起,采取了4项措施:

1.强干弱枝主要是采取“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做法,解决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尾大不掉、对抗朝廷的问题。

2.重文轻武这是宋朝的一条基本国策。宋太祖先是解除了高怀德、石守信等一批功臣的兵权;以“才庸易制”和“循谨”为标准,选任将官;并更多地让文官担任武职,用绵羊统领狮子,使军队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

3.分权制衡通过设置枢密院,把军权从宰相手中分离出来;通过扩大内库的职能和提高三司的地位,将财权从宰相手里分离出来;通过设置三衙,把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开来,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4.滥发官帽唐代科举考试一次录用的名额不过几十人。到了宋朝,特别是宋太宗时,为了笼络天下的读书人,一次录用的人数往往成百上千,再加上“特科”、“恩科”的人数,录取官员的总数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宋太祖兄弟的举措确实达到了目的,为宋王朝换来了近百年的太平。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宋太祖兄弟这几招也带来了弊病。

1.冗官之患由于过分地讲究权力制衡,导致官僚机构成倍增加。又由于大开科举之门,导致官员队伍日益膨胀。

2.冗兵之患北宋王朝刚建立时,战火未平,还有仗可打,军队也只有20多万;可到庆历年间,军队竟增加到125万多。

至于宋王朝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冗官冗兵”的窘境,最终得了“积贫积弱”的绝症,钱穆先生做了深刻的分析:“宋朝竭力想抑制武人,然而却根本不能去兵。宋朝又竭力想提高文治,然而亦根本不能对文吏有一种教育与培养。结果虽有兵队而不能用。兵队愈不能用,则愈感兵队之少而兵队反日增。文臣虽极端优待,而亦得不到文臣之效力。结果文臣气势日高,太阿倒持,文臣一样像骄兵悍卒般,只来朘吸国家的精血。”

宋朝之所以会得上“积贫积弱”的绝症,主要是由于其“重文轻武”的基本统治策略造成的。而宋朝实行让“文人压着武人”策略的原因,则主要是吸取了唐朝乃至五代之“军人操持政权”的教训。遗憾的是,他们吸取教训“过了度”,虽避开了一个陷阱,却又跳入另一个“陷阱”!

庆历三年九月初,面对“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宋仁宗着急了,他一再催促范仲淹和富弼等人拿出改革办法。

仓促之下,范仲淹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思考,写成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革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案,呈给了仁宗。

1.在吏治改革方面,他提出了5条措施:

(1)针对官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提出了“明黜陟”的主张,建议朝廷对官员严加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在官场树立清风正气。

(2)针对官员子弟接班、“恩荫”泛滥的问题,提出了“抑侥幸”的主张,建议朝廷大幅度限制恩荫,既控制官员队伍的不断膨胀,又遏制官员整体素质的下降。

(3)针对科举考试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提出了“精贡举”的主张,建议朝廷改变过去专以辞赋取士的做法,注重考察士子的实践能力、德行好坏和经济才能。

(4)针对地方官员素质差的问题,提出了“择官长”的主张,建议朝廷在选拔和任用地方官员时,要高标准、严挑选,防止“父母官”变成“虎狼官”。

(5)针对官员俸禄不均的问题,提出了“均公田”的主张,建议朝廷对官员的“职田”按统一标准进行分配,使官员都能得到比较丰厚的俸禄,从而安心、尽心工作。

2.在改善民生方面,他提出了两条措施:

(1)针对老百姓因生计艰难、被逼为盗为匪的问题,提出了“厚农桑”的主张,建议朝廷重视农业,重视民生,使百姓衣食足而知荣辱、守礼节。

(2)针对北宋初期以来徭役繁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减徭役”的主张,建议朝廷精简官僚机构,减轻徭役负担,使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

3.在加强武备方面,针对军费开支巨大、财政担负不起的问题,提出了“修武备”的主张,建议朝廷恢复唐朝初期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减少养兵费用。

4.在提高执政能力方面,他提出了两条措施:

(1)针对朝廷法令制度烦琐的问题,提出了“重命令”的主张,建议朝廷在制定和颁布有关法令时,要加强调研,了解实情;反复推敲,切合实际,简便易行。

(2)针对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问题,他提出了“覃恩信”的主张,建议朝廷重抓制度的落实,避免失信于民。

范仲淹提出的10项改革措施,关于吏治的几项,基本得到落实;关于武备的建议,因不合时宜,没有实行;关于民生的建议,部分得到了落实。但庆历改革仅仅进行了一年多,便因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被罢官而告夭折。

庆历新政的结束和开始一样,均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仁宗懦弱无刚,缺乏改革者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改革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和格局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和损害一些集团或群体的利益,遭致反对。这时,改革的主导者面对反对浪潮,一定要志坚如铁、岿然不动,这样才能使改革之舟破浪前行。可宋仁宗恰恰相反,在没有改革时心情急迫,催促改革。一旦改革启动,当各种谗言接踵而至时,他迷惑了,动摇了,退缩了,最后以范仲淹等人涉嫌朋党为由,将他们逐出朝廷,改革成果也付诸东流。

2.改革准备不充分。

吏治改革历来是最艰难的。它是与整个官场的弊病和陋习作对,与整个官场的潜规则作对。而庆历新政又恰恰以吏治改革为重点,这就需要改革者事先对困难作出充分的估计,制定出周密、详尽、稳妥的具体操作措施。由于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是在仁宗的一再催促下匆忙上马的,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做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样就使得改革先天不足、后天难继了。

3.改革派本身力量太弱,又不注重团结更多的力量。

改革,一方面是先进制度与落后制度的较量,另一方面则是改革力量与保守力量的较量。由于范仲淹、韩琦等人都是刚刚从地方调到中央任职,在朝廷并没有多深的根基,加之他们在推行“按察法”和“限恩荫”两项改革措施时,又不注重策略,遭到了一大批官吏的反对,使得保守派的阵营更加强大,自己更加弱小,其胜败之数定矣。

4.范仲淹等人对自己的言行要求不严格,触犯了朝廷大忌。

在帝国集权时代,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皇帝的态度就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如何才能坚定皇帝的态度呢?这就需要改革者多动心思,想方设法取得皇帝的信任。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不仅没有通过勤请示、勤汇报等方式加强与皇帝的沟通,取得皇帝的信任,反而不顾仁宗皇帝的警告,互相推捧,互相唱和,给人一种拉帮结派的感觉,客观上形成了朋党之嫌。

更有甚者,欧阳修还写了一篇《朋党论》,认为只有君子才能结成朋党,小人结不成朋党。这就等于公开宣告,他们几个是君子,所以他们结成了朋党。而朋党是宋朝的家法绝对不能容忍的。

5.范仲淹等人改革方略不当。

改革和打仗一样,在自己力量尚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打弱小之敌,再打强大之敌。范仲淹等人在推行庆历新政时,原本可以从“厚农桑”、“减徭役”等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直到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自己的力量积蓄到足够强大时,再去碰硬钉子,解决“明黜陟”、“抑侥幸”等难题,这样也许可以达到目的。

宋朝百年以来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多读书做官者的特有权利,范仲淹全部推翻,天下成千成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能“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有多少?不到一年,范仲淹只得仓皇而去。

6.宋代官场“好议论”的陋习,使改革容易中途夭折。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文臣好议论,朝暮更张,常为政事之大害。”正是这种不良习气,使得整个宋代官场目光短浅,缺乏长策大谋,更无法经受改革之初所产生的“阵痛”,容易因噎废食。

(摘自广东旅游出版社《政道的一点真骨血:三千年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 作者:默想千年)

猜你喜欢
朋党庆历朝廷
论庆历贬谪诗风
今古文创(2024年3期)2024-02-02 13:11:19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今古文创(2023年19期)2023-06-09 06:38:52
上一期参考答案
毕昇(节选)
连环画报(2022年2期)2022-03-28 14:03:02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阅读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司马光论朋党
月读(2018年10期)2018-10-24 06:18:00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