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聪
(1.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2.浙江省国民体质与健身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 浙江 310004)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成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是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1]。WHO 的数据统计,2008 年,全世界20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35%的人超重,11%的人肥胖。《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了2010 年我国老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9.8%和13.0%,比2005 年分别增长4.2 和1.7 个百分点[2]。伴随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的持续增长,研究超重和肥胖老年人的体质及体育锻炼的行为,对科学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及政府制订老年体育的相关政策有参考意义。本研究根据2010 年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的资料,旨在了解超重和肥胖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现状及超重肥胖老年人的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行为防治和干预肥胖提供依据。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原则,抽取浙江省10 个地市60 ~69 周岁的老年人3 954 人。按照性别、年龄、城乡、地市分层平均抽样(见表1)。研究对象以体重指数(BMI)分组,按照卫生部推荐的(由国际生命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中国成人BMI 的评定标准:BMI <18.5 为低体重,18.5 ~23.9为正常,24.0 ~27.9 为超重,≥28.0 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3]。
表1 样本按照性别、年龄、城乡分类
体质检测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问卷调查包括受教育程度、工作和生活方式、体力活动情况和体育锻炼情况等。体质检测仪器、测量方法及调查问卷表、调查方法,均以《2010 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为标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差异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并进行F 检验;计数资料以数量和%计算,并进行X2检验。
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城乡和受教育程度5 个方面对超重和肥胖老年人的人群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女性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男性(见表2)。
表2 男性和女性老年人BMI 的分层
60 ~64 岁与65 ~69 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BMI 分层
城镇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乡村(见表4)。
表4 城镇和农村老年人BMI 分层
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老年人,超重的检出率最高;受教育程度为扫盲班的老年人,肥胖的检出率最高(见表5)。
表5 BMI 分层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统计
男性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分别与体重正常者比较,腰围增大,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握力增大,坐位体前屈下降。肥胖老年人安静脉搏高于体重正常者,超重老 年人选择反应时低于体重正常者(见表6)。
表6 男性BMI 分层人群的形态、机能、素质指标的比较
女性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分别与体重正常者比较,腰围增大,收缩压、舒张压升高,握力增大;且女性肥胖者坐位体前屈低于体重正常者(见表7)。
2.3.1 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本研究以每周锻炼频率和每次锻炼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指每周运动3 次及以上,且每次运动时间在30 分钟及以上;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指参加体育锻炼,但不能达到上述条件。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67.3%和7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肥胖老年人低于体重正常者(见表8)。
表8 BMI 分层人群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2.3.2 体育锻炼的条件和散步情况
多数老年人居住场所配备了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比较无显著差异性(见表9)。
表9 BMI 分层人群居住场所是否有体育活动场地、设施
本研究以每周散步的频率和每次散步时间的不同,将散步情况分为经常散步、偶尔散步和不散步。经常散步指每周散步3 次及以上且每次散步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偶尔散步指虽然散步,但频率和时间达不到上述条件。散步的人数百分比,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均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老年人中经常散步的人数百分比最高(见表10)。
表10 BMI 分层人群散步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60 ~69 周岁3 954 名老年人的体质测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资料,根据2001 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老年人的超重肥胖已成流行趋势,研究对象中有37.2%的老年人超重,10%的老年人肥胖,体重指数达到超重及以上的老年人近50%。这比1995-1997 年在我国11 省市开展的调查结果高了近一倍[4]。自20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汽车等工业化产品的普及,人们在进食增多的同时体力活动在减少,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多余的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且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达到一定值就会导致肥胖。超重肥胖人群范围的扩大,警示开展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分布呈现出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城镇高于乡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伴随超重检出率的上升,肥胖的检出率在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较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在绝经后伴随激素的快速下降,瘦体重丢失更快。长期的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的过程中,非脂肪组织明显减少,而脂肪组织明显增加[5]。超重肥胖检出率,城镇高于乡村,与王文娟、武阳丰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6,7],可能由于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先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物质生活条件高于农村。受教育程度是个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一,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肥胖的产生。
对体质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老年人的腰围均值均超过了2001 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值。腰围被目前公认为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在BMI 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8,9]。超重老年人腰围均值大于界值,意味着即使这部分人群没有达到肥胖,但其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已明显上升。本研究也证实,伴随超重和肥胖的产生,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上升,且均值已处于正常高值的范围。男性肥胖者伴随血压的升高,安静脉搏也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0,11],有学者认为在高血压发生机制中BMI 水平是较为重要的因素[12]。因此,控制体重和腰围,对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超重肥胖老年人身体素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体重正常者,超重肥胖人群的身体柔韧素质下降明显,分析可能是由于超重肥胖者大多伴有中心性肥胖,腰围的增大影响了测量时髋、背的弯曲程度以及股后肌群的伸展能力。
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显示,虽然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条件基本具备,但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低,肥胖老年人较多采用小运动强度的散步为体力活动的主要方式。近些年,全民健身工作在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配备上,有了较大幅度的进展,已有超过70%的老年人居住场所配有体育设施。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尚未达到30%,仍有近70%的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有研究认为体育健身促进身体健康意识的缺乏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13]。可见,下一步全民健身工作的推广需着重于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社区和乡村引导和组织人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人们对体育锻炼减肥的方式方法认识还较浅显,仅停留在动就可以减肥,因此较多肥胖者选择散步等小强度的体力活动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较少。体育锻练目前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减肥方法之一,因为经常参加锻炼者比不经常锻炼者的静息代谢率高;在进行同等能量消耗的运动时,经常锻炼能更多地动员和利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更有利于预防超重和肥胖[14]。而身体活动不足是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5]。因此,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病,需要结合体育工作的推广,在群众中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推动体育健身行业进一步市场化发展,促进人们建立健康的运动生活方式。
[1]世界卫生组织官网[EB/OL].http://www.who.int/gho/ncd/risk_factors/obesity_text/en/#.2012-09-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19/content_2117320.htm.2012-12-16.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4]杜树发,翟凤英,葛可佑等.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J].卫生研究,2001;30(6):339-342.
[5]Njajou O T,Cawthon R M,Blackburn E H,et al.Shorter telomeres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nd weight gain in the elder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12,36(10):1176-1179.
[6]王文娟,王克安,李天麟,等.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29-132.
[7]武阳丰.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2):129-133.
[8]陈文聪,李东英,安平.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与体质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