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张瑞林,王先亮
(1.昌吉学院 体育系,新疆 昌吉 831100;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3.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健身娱乐性,能够有效地充实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体现出新疆全民健身的独特性,但由于后备人才的缺乏,目前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正濒临流失。反观新疆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由于课程设置、语言障碍和社会认同等主客观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导致“学生厌学、学校无奈、就业无望”的不利局面。再看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武术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力顾及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新疆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体育考生为主要生源,在新疆高校体育学科创设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不仅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激发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丰富新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充实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参与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强本民族认同感,对新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新疆专门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新疆民运会仅有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大部分是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临时借用,流动性较大、很不稳定;运动员大都是来自民间,专业素质低。至于百姓喜闻乐见、健身价值较高的非竞技类项目指导和管理人才则无从谈起。在理论研究上,缺乏专业科研人才,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1]。为改善这种现状,新疆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后备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如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目前,新疆已有15 名与体育相关的民间艺人被列为国家级传承人,在中央财政下拨的每年人均8000 元经济补助的基础上,新疆各地政府又另外制定补助政策鼓励和扶持传承人从事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保存和普及工作,如喀什地区的一些地、县已开始对传承人实行补贴、低保或补助,有的县每人每月最高补贴达450元[2]。在教育领域,新疆各大中小学的体育、音乐教师也积极尝试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娱乐活动进行改编后纳入到教学和课外活动内容当中,有些学校还将该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这些政策和方法的实施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仅依靠政府补助和学校体育的倡导不是长久之计,政府补助只能涉及少数人或缓解一时之急,学校体育对于传统项目的开展因对其文化和技术细节了解的不深入而容易失去原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目前新疆高校体育学科大专、本科层次主要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学生考民族班,以下简称民考民)的学校有和田师专、喀什师范学院、昌吉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五所高校。招生对象是新疆各地州基础教育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学生。他们入校后需先研修一年的汉语,第二年转入体育院系进行专业学习,这种招生模式是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在上述五所高校体育专业民族班中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210 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其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回收有效问卷206 份。
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做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出现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3]。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学习倦怠的每题得分平均值为2.813,属于中等程度范围。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每题平均得分较高(见表1)。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易与老师发生冲突,对老师的劝诫无动于衷甚至对抗等一系列不当行为。
以个人及人际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作为自变量,与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进行逐步回归(见表2),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有着显著的影响。分析其原因认为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数据显示,就业压力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呈显著性差异(r=0.168,P〈0.05)。目前新疆大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基础教育都采用民汉合校、汉语授课,民语学校也要求双语教学(民语和汉语),高校各个专业也都采用汉语授课。而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差,入校后对于汉语的学习疏于努力,导致汉语水平提高不明显,职业竞争处于弱势。二是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效果差、学生缺乏学校归属感。7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没有吸引力,难以激发学习动力,且由于语言障碍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对课堂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易发生冲突。在集体活动中语言和文化差异使这部分师生很难占主导地位,从而缺乏学校归属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态度。三是归因倾向的影响,新疆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将学习倦怠的致因主要归咎于社会和学校,而对自身及家庭的原因采取规避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的归因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把学习不努力的主要原因归因于外在而缺乏内省,这种归因倾向势必会造成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表2 学习倦怠多元回归逐步回归结果
3.1.1 生源优势新疆体育专业少数民族班的学生大多土生土长于少数民族聚集区,从小受本民族各种传统思想、劳动技能、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通晓本民族的文化风俗,熟悉当地实际情况,具有振兴家乡的愿望和志向。他们对本民族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具有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天然优势。
3.1.2 师资优势
新疆七十年代后期曾推行“三个60%”,即招生少数民族占60%、招工少数民族占60%、招兵少数民族占60%。长期以来国家和新疆的优惠鼓励政策培养了一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专业人才,他们接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在新疆各地州教育、体育系统工作,他们既了解本民族的传统娱乐健身习俗又接受过高等体育专业的教育,为新疆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师资。
3.1.3 区位优势
目前招收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五所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天山南北,都是本地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地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位于新疆中北部,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居住着47 个民族。喀什师范学院地处喀什地区首府喀什市,位于新疆西南部,在整个新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伊犁师范学院坐落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昌吉学院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昌吉市,在天山北麓,有36 个民族。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位于和田地区首府和田市,地处新疆最南端,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
3.1.4 科研优势
表3 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2001-2011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一览表
新疆高校体育学的研究重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新疆少数民族体质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查阅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信息可知,自1991 年至2011 年,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共有10 个项目立项,其中涉及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就有9 项,主持人都是来自新疆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见表3),这些科研成果无疑能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1.5 人才稳定优势
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习俗等问题,新疆体育专业少数民族考生(民考民)绝大多数选择在新疆高校就读,毕业后大部分回家乡就业。这种特点能够保证新疆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长期服务于新疆各个地区,有助于学以致用,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短缺和不稳定的难题。
3.2.1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从长远角度看,新疆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也只有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才能办出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生命力。同样,新疆高校体育专业也应立足新疆,扎根少数民族沃土,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参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培养目标,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质,具备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能从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3.2.2 课程设置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规定的课程设置,参考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新疆地域人文特点,筛选积极向上、教育健身功能突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规划新疆高校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见表5)。
3.2.3 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新疆高校体育专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们既有系统的体育专业本科教育经历,又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且汉语水平较高。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引导,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定能起到人尽其才的作用。二是聘任民间艺人充实师资队伍。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及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能够完整掌握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精髓的人才并不多见,这些项目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来实现,这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宝库,又是传统项目的传承人物,聘任他们进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的讲授能够保证项目的原汁原味,也利于项目原始文化的整理和修葺,对于形成完整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聘请从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承担理论课程,并对该专业的整体规划和完善提出建议。
表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3.2.4 建立民汉交叉的实习基地
目前新疆高校体育专业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地点主要分布在高校所在城市,也是高校的实习基地,这些中学大部分是以汉族学生为主。因此集中实习的也主要是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分散回家乡的少数民族中学实习。这种实习形式一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水平的提高,难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二是无法促进民汉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不利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针对现状,高校可扩充实习基地,增加民汉合校中学或少数民族中学,建立民汉交叉的实习方式。首先将民汉实习生混编成组统一实习,便于民汉实习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二是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在以汉族学生为主的中学或班级实习,第二阶段可转换在少数民族中学或少数民族班级实习,主要进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这样的实习形式既能发扬和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能创造民汉体育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
3.2.5 搭建校内外竞赛表演交流平台
学校可定期开展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表演竞赛活动,在以现代体育为主的田径运动会上增加健身娱乐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他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加强民汉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体育院系领导积极与新疆各级各类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主办方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民运会的组织和裁判工作,提高学生组织管理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经常邀请从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
[1]庞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77-78.
[2]张志新,庞辉,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18-120.
[3]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
[4]王晓芳.新疆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与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9,(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