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晓林,赵光圣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3.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经主成份分析和R 型因子分析发现,对散手运动员专项运动水平起主要作用的4 类身体素质因素依次为:速度耐力、耐力因子;速度因子;力量、灵敏因子;柔韧因子[1]。对散打运动员专项运动水平有重要作用的两类因素分别为:速度耐力、耐力因子与速度、力量、灵敏因子。因此,在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时,两个类别的测试项目应分别包括这两个综合因子,而不是某一个因子中的一个方面,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应是在这两个方面设置测试项目内容[2]。基于这一原因,首次运用专项攻击能力测试与评价系统对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耐力进行了综合测试和评价。
参加实验的优秀运动员来自上海体育学院散打队和浙江省散打队,共13 名,均为现役一线队员,运动等级均为一级及以上,其中1 名国际健将,2 名国家健将。普通组运动员为上海体育学院散打专项班学生,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统计一览表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散打无氧代谢测试以及力量、力量耐力;速度、速度耐力测试与评价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研究。
2.2.2 访谈法
咨询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学、运动训练学、散打训练有关专家关于无氧代谢以及散打力量耐力、速度耐力方面的问题。
2.2.3 实验法
2.2.3.1 测试仪器
专项攻击能力测试与评价系统:该产品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产品由四只力传感器、一块刚性平板、4 组LED 灯、2 组光电开关以及相关信号处理电路等组成。该产品基于测力平台与平衡分析技术,通过垂直安装测力平台,并在指定部位安装引导信号灯,测试被测者的反应能力和攻击能力。产品主要用于搏击类项目专项攻击能力测试与评价。通过测量引导时刻、击打时刻、击打力量等参数,精确测量攻击动作反应时、完成时、加速度、作用时间、准确性和攻击力度等指标,为建立运动员攻击敏捷度评判标准,实时诊断和评价运动员的攻击能力,改进和完善运动员不同阶段攻击敏捷度专项技能的训练方法、训练负荷和强度,以及不同阶段运动员专项训练的肌电特征和生理生化特点提供数据支撑。
2.2.3.2 测试指标及界定
根据研究需要,使用专项攻击能力测试与评价系统测试散打运动员优势腿用鞭腿尽全力连续击打测力靶30 s,本研究设定力量大者为优势腿。选取指标包括:30 s 击打次数、平均击打力度;优秀组与普通组前10 s、中10 s、后10 s 的击打次数、平均击打力度。单位选取:击打次数(次),击打力度用每次击打力峰值除以体重(kg/体重),秒(s) 。
一般测定磷酸原代谢能力是通过10 ~15 s 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来完成[3]。本研究用前10s 的平均击打力度以及击打次数来反映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进而反映散打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大量研究认为30 s 和60 s 最大能力持续运动的测试可以反映糖酵解代谢能力,并且能清晰地表明运动员的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耐力力量水平[3]。本研究用30 s 连击的平均击打力度以及击打次数来反应散打运动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的水平。用前10 s、中10 s、后10 s 的连击次数、平均击打力度的变化趋势来反映散打运动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力量、速度的衰减情况。
2.2.3.3 测试步骤
测试前让受试者做5 ~10 min 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要达到出汗为止,受试者调整与测力靶的距离,并用优势腿鞭腿动作击打测力靶数次,当受试者感觉已经完全做好准备,且当心率恢复至100 次/min 以下时,可开始进行测试。受试者从实战姿势开始,规定优势腿在后,每踢一腿必须回到实战姿势然后接着踢下一腿,要求运动员必须尽最大能力来完成测试,在测试中队友不断给予鼓励和时间提示,以使受试者坚持运动到30 s 结束。
2.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测试系统自带软件以及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独立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以P〈0.05 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 为高度显著性差异。
对散打运动的供能方式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散打运动3 种供能系统均参与供能,其中,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磷酸原供能系统占有一定比例,同时,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作为基础,其能力的大小是运动员最大限度发挥无氧代谢能力的前提和保证[4]。赵光圣以37 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分别对其进行10 s、30 s、60 s 最大持续运动能力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散打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混合无氧供能能力的特征,为合理制定发展专项所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3]。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30s连续击打测力靶来评价散打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的水平,以反映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以及力量耐力、速度耐力。从表2 可以看出,优秀组的平均击打力度大于普通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的击打次数大于普通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优秀组的力量、力量耐力明显优于普通组,但是速度和速度耐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表2 普通组与优秀组30 s 连击各指标比较一览表(n=13)
通过表3 可以看出,普通组和优秀组的平均击打力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普通组在前10 s、中10 s 平均击打力度小于优秀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后10 s的平均击打力度普通组明显小于优秀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普通组的力量耐力差于优秀组。普通组与优秀组在击打次数上也出现了同样的规律,击打次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在各个阶段优秀运动员的击打次数均大于普通组,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实验的普通组和优秀组之间的速度、速度耐力差异不显著。得出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可能:实验样本量偏少;虽然两组之间速度耐力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后10 s 力量耐力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力量耐力是导致不同运动等级的原因,力量耐力在散打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表3 普通组与优秀组前10 s、中10 s、后10 s 各指标比较一览表(n=13)
表4 普通组前10 s、中10 s、后10 s 各指标的两两比较结果(n=13)
普通组平均击打力度的前10 s、中10 s、后10 s 三个指标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为F=1.577,P=0.22,P〉0.05。虽然普通组平均击打力度呈下降趋势,但是两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普通组击打次数的前10s、中10s、后10s 三个指标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为F=10.419,P=0.000,P〈0.01,故进行LSD 两两比较。比较结果见表4,普通组前10 s 与中10 s、后10 s 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普通组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较差,速度耐力下降比较明显,反映出普通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较差,疲劳情况下,速度耐力下降非常明显。
表5 优秀组前10 s、中10 s、后10 s 各指标的两两比较结果(n=13)
优秀组击打力度的前10 s、中10 s、后10 s 三个指标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为F=0.782,P=0.465,P〉0.05。说明优秀组的击打力度在前10 s、中10 s、后10 s 两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反映了优秀组的力量耐力较好,下降趋势不明显。
优秀组击打次数的前10 s、中10 s、后10 s 三个指标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为F=0.5.226,P=0.01,P〈0.05。故进行LSD 两两比较。比较结果见表5,前10 s、与中10 s 比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反映出优秀组的速度耐力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前10 s 与后10 s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优秀组运动员也应该重视速度耐力、耐力的训练。
4.1.1 优秀组平均击打力度大于普通组,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击打次数大于普通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的力量、力量耐力优于普通组。
4.1.2 在每个时间段优秀组平均击打力度、击打次数均大于普通组,但只有后10 s 的平均击打力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力量耐力优于普通组。
4.1.3 普通组平均击打力度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击打次数呈下降趋势,击打次数前10s与中10s、后10 s 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这反映出疲劳情况下,速度、速度耐力下降显著。
4.1.4 优秀组平均击打力度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击打次数前10 s 与中10 s 有显著性差异,前10 s 与后10 s 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同样反映出疲劳情况下,速度、速度耐力下降显著。
应重视散打运动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训练;加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尤其应加强散打体能训练模型的构建。
[1]赵光圣,姜传银,郭玉成.散手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67-71.
[2]赵光圣,陈国荣,等.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与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65-69.
[3]赵光圣,高炳宏,郭玉成,等.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3):46-49.
[4]高炳宏,赵光圣,郭玉成,等.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32-36.
[5]周小青,张冬琴.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散打运动速度力量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5):66-72.
[6]周维方,赵光圣,石萌.系统科学视角下的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系统运行体投影及训练控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6):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