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认知调查与分析——以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13-01-03 02:42夏岩磊李宏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滁州毕业生贸易

夏岩磊,李 丹,李宏亮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我国大部分专科院校或多个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升格为新型本科院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色与新亮点:它既有别于普通的、以培养技工为重心的高职高专院校,又与以培养理论型高级人才的综合性大学不同,其本质应是以培养“基础够用,重在应用”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的较高层次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实践教学,表现为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多个教学方面均应有“实践”或类似“实践”性质并能够达到实践目的的活动贯穿其中.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子更多地是对大学理论知识的“高深”与“神秘”的好奇,充满着对考取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憧憬,从而让其深刻认识到实践性的重要,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多数学生才能够开始意识到“社会需要什么,自身能提供什么”及类似这样的问题.

1 调查对象及说明

本次调查工作的对象是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9级—2012级在校生及2012届毕业生,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课程教学体系、授课满意度及专业认知程度等三大项26个问题,发出问卷468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其中2012届毕业生通过网络邮件发放问卷30份),回收率为90.6%.

滁州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滁州学院2008年获批的新专业,迄今只有一届毕业生(2012届).对这样一所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新生(2012级)到毕业生(2012届)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认知程度展开调查,涵盖了“专业认知”、“授课满意度”及“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等各方面内容,并从“在校”和“离校”的层面作出对比分析,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专业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期间的学习兴趣、就业取向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同时,学生是否能动性地学习本专业,也对实践型专业建设的顺利展开提供条件,因此,调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我们对各年级学生选择报考国贸专业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

我们将表1中的A、B两因素视为选择报考本专业的正面因素,C、D两因素视为选择报考本专业的负面因素,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选在报考专业时,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的,并且,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可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体现为学生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以“家人意见”为报考原因的学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表明面对众多专业选择,学生有一定的迷茫性,不能自主决定报考专业.另外,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出于其他原因而选择报考本专业,而“其他原因”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想留在家庭所在地上学,同时又不想学习理工科;有的同学家庭开办企业,需要贸易知识;甚至有的同学自身感觉学什么专业无所谓,只是觉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好听”、“大气”,所以报考等等.

表1 学生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原因调查(%)

从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的满意度,结果如表2.从表2来看,第一,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给出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并且随着学习期的延伸,不能给出明确态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说明通过专业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目前在干什么”以及“目前所做的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第二,我们发现了较为有趣的现象:除刚入学的2012级新生之外,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对专业学习感到满意或不满意的比例几乎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出现这样一个比例应当是一个“拐点”:如果能够紧紧抓住时机,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切实授学生以“渔”,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将会进一步上升,反之将使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本专业建设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表2 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调查

我们进一步对专业学习感到不满意的学生调查其不满意的原因.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枯燥抽象,不实用”是专业学习不满意的主因,这也暴露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关注理论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没有吸引学生的兴趣.

表3 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图1 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2.2 对授课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的评价,主要源于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基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差异,理工科学生授课满意度好于文科学生.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其专业性质的特殊,同时兼具理科和文科的专业特征,既要求学生掌握较深的数理功底,同时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交流和实务操作能力,应用性明显.因此,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授课满意度,对新建本科院校指导应用性教学有重要意义.

现有大多数成果研究这一问题所采取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但我们认为,脱离了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实践与反馈来谈授课满意度,只是做了教改的一半,必须将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该问题的看法做对比,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专业教学是否给了学生真材实料,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表4列出了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授课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授课满意的比例维持在20%—30%,不满意的比例维持在15%左右,近三分之二比例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一般.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2009级学生满意度极低,只有2.82%,而不满意比例也极高,达到近三分之一,我们认为这个结果与该年级学生正处于就业寻觅阶段,对未来即憧憬又迷茫,心理波动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背景因素有关.顺利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自己努力获得,与学校无关,而就业不顺利的学生就归咎于学校,加之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出现极端数据.二是在校生各指标总体比例与毕业生反馈比例的对比.可以认为,毕业生结合自己就业情况和社会阅历,对大学时代校内教学效果满意度做出的评估是相对客观的,因此,以毕业生反馈比例做参照,授课满意比不满意的程度较在校生高出约2个百分点,“一般”以上学生比例达到76%,可以认为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授课效果是持肯定态度的.

表4 “在校生”与“毕业生”授课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

进一步地,我们对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室模拟教学及案例教学最受学生欢迎.这个结果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为实务课,需要引入大量案例和运用贸易实务软件来加深学生对贸易流程的理解与操作,这个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需求,给专业教师指出了教改方向,激励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熟悉专业实务.

为了更好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学生对实践教学方式的接受效果,我们对通过实践教学学习实务类课程的2009级和2010级在校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运用,93%的学生对贸易业务流程达到基本掌握程度,其中14%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2 学生最感兴趣的授课方式

图3 实践教学方式对实务类贸易课程的授课效果

2.3 对实践教学体系及模式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认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获取学生对改进当前教学状态的建议,我们通过对除2012级和2011级之外的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表5给出了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中逃课情况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主要运用实践教学方法的专业实践课的态度.显然,学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的逃课率明显低于专业理论课,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面临毕业就业或考研等原因,毕业班逃课率较非毕业班明显高.

表5 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的逃课次数

对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时数的设置问题,对于已经接触实践类课程的2010级以上的学生给出了建议,列于表6,供我们思考:从表6我们能看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要,这种需要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同时,更有意义的是,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结合社会需求及自身感受,认为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35%以上的人数比例为76%,更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提供了迫切构建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表6 实践教学时数占全部课程教学时数的比例

基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迫切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够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社会生存.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我们借鉴欧美国家20世纪以来流行的“合作教育”模式,从产学研用的角度调查学生对该种模式的了解程度和接受意愿,以期为构建融合了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网络教学平台、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以及产学研互动等的宏观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可行性参考.

我们首先对学生对国外大学实行的“合作教育”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4.

图4 学生对“合作教育”的了解程度调查

对“合作教育”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比例占65%,这对于我们拟推行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企业、高校科研共同参与教学,实现“做中有学、学中有做”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基础.进一步地,从实现这种教育模式的途径来看,采取“2+2”或“3+1”模式,即2年或3年在学校学习,其余时间到合作单位学习,允许自愿选择参加,学生对此的态度列在图5.显然,对于能够切实学到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性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参与的意愿是较为强烈的,有90%的学生会积极参加.

最后,我们对有意愿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进行访谈,重点关注他们对合作教育单位的要求,以期为学校管理部门寻找合作单位时提供依据,28.17%的学生要求必须是海关、银行或者港口等部门,而71.83%的学生则对合作单位性质没有要求,只要能通过学习掌握业务操作即可,这说明学生绝大多数看重的是实际业务能力的掌握.

图5 学生对参与“合作学习”的意愿

3 结论与思考

从本次对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务实的特征,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环境与就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因此更加注重对实际业务能力的掌握和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首先,对比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学生更多地希望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获得业务知识,而对空洞的理论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用生动的案例或软件模拟操作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感强烈,希望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能够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改变当前这种“实践教学”只是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没有切实实施和保障的尴尬局面.最后,学生对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持支持态度,只要能够真正学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业务知识,能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得到业务技能的培养,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绝大部分学生均有意愿进行尝试.本次调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变教学现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将人才培养定位转变到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上来,积极探索建立一种融合了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网络教学平台、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以及产学研互动等的宏观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可行性参考.

〔1〕袁静,张会忠,潘益兴.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与思考—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1(4):74-76.

〔2〕张宝兵.贸易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满意度调查与思考——基于校友反馈的信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188-189.

〔3〕贾俊平.统训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滁州毕业生贸易
《滁州西涧》(草书)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贸易统计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